王亚飞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太原 0300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激励学生凝练政治认同,健全人格品质,培养和造就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社会个体。”[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新生心理健康测查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环节。通过严密组织和科学施测,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根据倾向类型和严重等级进行分组,对得分较高、倾向严重的学生实施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等干预手段,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危机,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同时也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优化选拔学生干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工作提供具有可靠信效度的数据参考。
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传统方式主要以讲座、班团会、个别谈话等进行,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育人效果,但存在模式化倾向,因为单次受众可能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很难兼顾学生的差异化状况与个性化需求,而且缺少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状况的关注与监测,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大趋势下,显得更为捉襟见肘。
对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等8 所不同类型高校的30 名一线辅导员的问卷调研中,有73.3%的辅导员表示“学生心理状况与心理问题及由心理衍伸的问题”是其工作的最大难点及痛点,很有必要继续推进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活动推广;(见图1)有80%的辅导员表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的准确度很高,班级测查数据异常的学生中70%以上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困惑和问题;同时有56.7%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对心理测查数据的运用仅局限在“重点学生干预、新生适应等”方面,利用渠道和路径较为单一。(见图2)
高校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和核心环节,其工作宗旨是“坚持立德树人,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服务学生、助力成长,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示范者和栽培者”。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等各个方面。具体有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学业规划指导、综合素质测评、心理疏导减压、推优入团入党、学生评优评先、学生奖助贷补、社会实践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等内容。
但在辅导员学生管理与服务活动中,无论是学生干部选拔、奖助学金评选还是班级文化建设、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工作的展开或实施,均以个人印象、经验传递、学生投票、侧面了解、案例推荐等方式进行或作为主要依据,缺少有力的数据化、科学化水平支撑。心理测查中的大量信息与数据经过汇总和提取,在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数据支撑的前提下,也可以进一步应用到辅导员日常服务与管理的其他活动中,提升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数据化、科学化水平。
现在许多高校采用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由教育部协调,会同心理学专业领域专家、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权威出版机构合作完成量表编制和系统研发。主要包括:SCL-90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List)、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等,可以采集到学生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家庭组成、生源状况等),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兴趣、价值观念等),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生活习惯等)等非常全面的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的数据,并由系统迅速分析、整理、呈现测查结果,在科学施测与严密组织的基础上有很高的信效度,可以直接应用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2](见表1)
表1 数据正常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测评汇总表(选自S学校旅游管理专业A学生)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常模”均进行了不断修订,更契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测量精准性更高。经过修正改进的测评系统采用多量表组合测验,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和支持,增强了测验信度和效度。从山西S高校近五年实测的结果来看,数据有效率、各类学生比例大体稳定,但Ⅰ类和Ⅱ类学生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这也充分说明和验证了开展大学生心理测查的有效性,以及心理测查如实稳定反映受测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真实性。(见表2)
表2 山西省S学校2018—2022年新生心理测查结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可以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上进、积极正向的状态,是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合格社会个体的核心基础。大学生作为担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认同、出色的综合能力,更要有积极正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民族复兴伟大工程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查所获取的全面详尽的数据信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可以辅助心理教师、辅导员提前预判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干预、指导和帮助。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获悉、解决学生个人及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有重要数据参考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大学生活面临的是新型管理模式、新型学习环境和新型人际关系,对每个大学新生来说都存在适应与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个既重要又艰巨的重大挑战,也是他们成长黄金期必须要克服的人生课题。新生心理测查普遍在新生入学前两个月进行,时间节点正是新生适应关键期,学生在这一时间段的心理变化、遇到的问题与挫折困惑都会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中有数据体现,通常会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兴趣点低、无目标感等项目数据得分异常。(见表3)
表3 数据异常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测评汇总表(选自S学校工商管理专业B学生)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辅导员可以梳理这些异常指标的个体数量及其在班级中所占比例,归纳新生适应问题中的生源差异特征、性别差异特征等规律性现象,对共性问题或者个体某项严重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借助学生干部、学长等同辈的示范教育和典型教育进行帮扶,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团体辅导进行引导和帮助等,助力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获得更好的大学适应经历。
学生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的执行者、践行者和受益者,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调和剂和促进剂,是辅导员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关键连接点和中转站,也是普通学生的朋辈榜样和学习样本,更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接力棒。第一批学生干部的选拔,对班级和谐稳定、集体氛围营造与引领、校园文化构建等至关重要。[3]
新生入学阶段,师生间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共处,但迫于团队组建、活动组织、新生适应等工作需要,又必须尽早选拔出第一批学生干部。如何科学地选拔出素质高、能力强、品德好的学生干部一直是各级辅导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难题。通常学生干部产生方式主要有直接指定、自主推荐和竞争选举等方式,都存在随机性过大、科学性不足的弊端。有了新生心理测查的数据,依据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科学参考学生的性格类型、心理倾向、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生活习惯等测评数据,可以较好地达到人职匹配,是辅导员优化调整学生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推手。(见表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包括发展性、境遇性和存在性三种类别。[4]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心理危机所带来的威胁与机会对等,无论是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危机,还是在外界帮助下化解危机,都会重新获得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还会提升抵御心理危机与情感挫折的能力,获得新的应对问题的心理技能与机制,在思想、行为、情感上得到锻炼并快速成长。
高校进行新生心理测查、建立学生心理动态档案的本意和功用就是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测查是高校心理危机应对与干预体系的基础工作。目前高校普遍建立有较为合理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见表4)
表4 高校四级联动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
在整个机制运行过程中,院系辅导员是危机应对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环节。参考借鉴心理测查的相关数据,辅导员可以建立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档案、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预警档案,在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家庭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等特殊群体,在奖助学金评选、评优评先、学生谈心谈话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重点群体、特殊对象给予更多关心、更多引导,切实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见表3)
对学生心理测查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为制定班级文化方向、学业生涯目标等提供客观依据;还可以针对某些共性问题,通过主题班团会、校园文化墙等途径来灌输、渗透积极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利用榜样教育、朋辈教育、新型媒介、网络载体等形式来进行教育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5]
心理测查数据既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又可以纵向追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最新变化,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方向引领的作用。不能把学生心理测查数据看成“死”内容,而要把学生心理测查数据看成每个学生的动态心理档案,特别是在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要实时进行监测和分析,积极预判、发现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调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实现自觉、全面发展。[6]
以心理测查数据为支撑,建立学生动态心理档案,构筑重点对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大学生生理、心理成熟关键期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干预,从心理健康场域推动和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三全育人”的内在需求和有效路径,既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育人格局,真正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和职业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