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水怒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界的代表性人物。除文学成就外,他在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方面,也都有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些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特别是他“以民为本,甘为民役”的政治理念的来源、形成与发展,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更具有鲜明的特征。
柳宗元的先祖是赢得万世美名的柳下惠。柳宗元在其多篇碑志祭文中,都对先祖多有赞许,并深以为荣,引以为范。从北朝到初唐,柳家历代高官踵递不绝,算得上是真正的门阀世家。柳宗元颇为自豪地说,“世德廉孝,飏于河浒,世之称家风者归焉。”其父柳镇个性秉直,一身浩然正气,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对柳宗元影响很深;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大族范阳卢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笃信佛教,也对柳宗元影响很大。柳宗元9岁时,为避战乱来到父亲柳镇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12 岁那年亲历了夏口保卫战,对叛军烧杀抢掠、杀人如麻的罪行记忆深刻,这对他后来坚持反对分裂割据,向往统一安定的天下观,影响很大。公元785 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因父亲去世,为父丁忧三年期间,柳宗元效仿司马迁考察社会的方法,考察了歧、周、邠、斄(tái古邑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南)等地,深入了解边地的军事防务以及守边的英雄人物。后来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所写的《段太尉逸事状》的几则故事便来自于这段见闻,这篇文章也展示出父辈的魏晋风骨蓬莱文章对于晚辈的影响。良好家世家风的传承接续,先祖和家父优良德行的积极影响,为他树立“民本”“民役”观念,注入了重要的思想基因。
柳宗元从政之前,倡导改革中兴的著名人物是陆贽。他是安史之乱以后出现的第一位杰出政治家,比柳宗元大十九岁。特别是他的仁政救国思想,启迪了一大批年轻人的中兴理想。继陆贽之后,柳宗元是在政界大呼“仁政”“民本”思想的又一位具有深刻影响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和孟子倡导的“仁政”以及“民本”学说,又继承了唐太宗、魏征等人立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唐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他在《答元公瑾书》里曾称要“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可见他把仁政救国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目标。他宣传仁政、民本的作品既生动丰富又思想深刻,例如他在为父守孝期间到叔父所在的西部边境考察,了解了边防及民情,接触到泾州刺史段秀实的故事。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他据此写成了《段太尉逸事状》,着重记述段太尉两件事:一是救护一位交不起田租的农民;二是冒死制止扰害百姓的邠州兵乱。从而使大家认识到这位抗敌英雄原来还是爱民如子、敢于为民除暴的好官。从柳宗元格外重视段秀实这件事上,反映出他对国事民情、人民疾苦非常关心,他写这篇文章也意在宣传官员应该解民于倒悬。而这正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后来他还把这篇文章修改,核对事实交给韩愈作为修史材料,用来教育后代。《新唐书·段秀实传》就用了他这篇文章提供的材料。
柳宗元的文章中,像段秀实这样的好官形象很少,对统治者、官吏批评的却很多。他的《捕蛇者说》通过永州一农户捕蛇以抵赋税而致祖父、父亲都被毒蛇咬死的悲惨故事,揭示赋税之重胜于蛇毒的残酷现实。柳宗元在文章末尾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认为王朝兴衰更替的命运最终只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因此他一生写过很多文章倡导仁政,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解救人民的苦难。他把心向人民,解救、服务人民的问题看得比忠于某个皇帝,或王朝属于谁的问题更加重要,所以他在当监察御史的时候就借范传真之口提出了“夫为吏者,人役也”(《送宁国范明府诗序》)的观点。在文中柳宗元表达了很重要的两点:官吏是人民的仆役;是人民养活了官吏。由此出发,在官民关系中就不存在人民报答官吏的问题,而应是官吏报答人民。这种官民关系的思想理论在一千多年前是非常新颖而深刻的。
多年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在给当时私交不错、政绩颇佳的零陵县令薛存义送行的时候,写了一篇《送薛存义序》,又重申和强调了“为吏者,人役也”的观点,斥责当时一般官吏残害人民,白受人民供养。柳宗元提出了“盖为民之役,非以役民”(为百姓办事,而不是去奴役他们)的论断,实为近代“人民公仆”思想的滥觞。而官吏“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的主张,无疑具有更为现实的针砭力量和指导意义。他认为那些拿了俸禄的官吏,就应该兢兢业业为百姓办事,那些敷衍了事的官吏,以及贪污、敲诈百姓财物的官吏都应该受到惩罚。这个认识比他年轻时又前进了一大步,可以看出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当然中国古代的志士仁人,很多都把“仁政”“民本”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为之而献身,柳宗元也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仁政”“民本”思想。他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把“仁政”“民本”思想与传统的天命神授相对抗,认为王朝基业不靠神授,而靠施行仁政去争取民心,而首倡“仁政”“民本”的孔孟都是赞成天命的。再者,他是一个真真切切想把古老的空洞许诺变成现实的人,为此,他既苦苦探索理论,又积极从政,付诸实践,热情很高。
为了把仁政救国理想付诸行动,使国家早日恢复昔日盛唐气象,柳宗元追随、支持并积极参与了王叔文推行的永贞革新。一是抑制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中央权力,解除浙西长期贪污盐铁税款蓄意谋反的李琦盐铁转运使的职务,削弱他手中的财权;二是解决宦官弄权问题,废除扰民“宫市”,取缔了“五坊小儿”(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三是惩办贪官酷吏;四是整顿财税,废除苛捐杂税,只按两税法缴纳正税,停止地方盐铁的“月进”钱和地方官吏的“进奉”。在很短的时间内革新派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好事,但由于永贞革新触及宦官及贵族集团的利益,故一开始就遭到了宦官及贵族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顺宗“永贞内禅”,李纯即位,转而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王叔文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柳宗元因此被贬永州十年。但是政治上的失意和政敌的肆意打击与诽谤,仍然没有动摇他忧国忧民的价值观与施政理想。在他被贬永州苦闷孤寂的十年间,他写出了《捕蛇者说》《送薛存义序》等这样深刻反映民间疾苦、揭示社会问题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大都直接或间接围绕治国的大题目,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情系百姓的家国情怀。
815 年(唐宪宗元和十年)3 月,柳宗元被再贬为柳州刺史。这时的柳宗元虽然年龄不算大,但由于在永州已经落了一身病,到柳州不久先是生“奇疮”,疼痛难忍,险些丧命;后又害霍乱,身体更加虚弱,整个人形销骨立,已到风烛残年。就这样,他还为柳州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政绩卓著。
唐代奴婢是社会最卑下的等级,属于古代奴隶制的残余。唐代法律禁止掠卖奴婢,但在柳州这种边远地区蓄奴风气很盛。为此,柳宗元制定了一项解放奴婢的政策,规定奴婢可以用钱赎身,赎身后便是良人。考虑到有付不起赎身钱的人,政策还规定,自沦为奴婢之日起,奴婢可向主人计算工钱,当工钱与债款相抵时,奴婢身份自动解除,成为良人。这项政策对保障下层人民人身自由权利具有重大意义。
柳宗元在柳州当政期间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到任不久立即着手整修孔庙,兴办学堂,恢复废弃多年的“府学”。在百姓中提倡医学,推广验方,力图用医学克服愚昧和迷信。如推广《治霍乱盐汤方》《治疔疮方》《治脚气方》等方剂,这些治疗南方多发病的药方使百姓受益良多。
奴婢成为良人,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柳宗元带头种植柑橘,组织民众开荒凿井,种菜种竹,在柳江边种树,既保护河堤,又利于观瞻。柳宗元还乘兴写了《种柳戏题》一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这实际上是在抒写要积极用世,仁政爱民,做一个好的地方官,替民众多做好事,留下“惠化”。他还注意发展畜牧业,鼓励州民养猪、养牛、养鸭、养鸡,仅二三年时间,柳州就出现了“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修洁,猪牛鸡羊肥大蕃息”(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的新气象。
柳江虽然穿柳州城而过,但柳州百姓吃水用水仍然不易。人们要在又高又陡的江岸爬上爬下取水。天旱水浅,路途就更遥远。雨雪天气路湿滑不易行走,时有摔伤事件发生。柳宗元在调查了解、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决定在柳州城开挖大井,以解决老百姓的吃水用水问题。挖水井不仅解决了州民饮水问题,还可以用来灌溉菜地。州民欢欣鼓舞,柳宗元也很高兴,写了《井铭》《祭井文》来记载此事。后来,又连续打了好几口井,使受益州民进一步扩大。
这些可圈可点的政绩,都为柳宗元“以民为本”“甘为民役”的政治理念,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为他的辉煌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纵观柳宗元“民役”观点的理论及其实践,可以发现,该观点和主张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上承孔孟“民本”主义的朴素理念,下启当代普世的“民主”潮流,具有历史科学的恒久价值,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显示出其弥足珍贵的文明价值,是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章士钊先生在其著作《柳文指要》中评价:“子厚之尤异者,在主张民为至上,凡事之病于民,或与民无涉者,皆当毁弃。”该书于1972 年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赠送给陪同尼克松访华的翻译弗里曼,足见新中国领导人对柳宗元“民役”观点等在内的系列思想的认同。有学者研究发现,柳宗元是毛泽东论述最多的一位古代人物,其中对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极为欣赏。2021 年2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既是总书记对我党建国和治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柳宗元“民役”观的高度肯定。这些都说明,柳宗元的“民役”观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今人及后世重视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