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英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2023 届高校毕业生达1 158 万人,就业形势严峻。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职业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激烈的就业竞争让个体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并承受沉重的就业压力,容易引发消极的就业前景预期,产生严重的就业焦虑情绪。[1]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就业焦虑的心理困境,一部分大学生能够意识并感知到严重的就业焦虑情绪,甚至出现郁闷、烦躁、紧张等生理反应。[2]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3]如何有效预防和缓解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成为高校教育和社会各界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能够缓解就业焦虑的有效手段,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生涯适应力作为一种能够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积极心理因素,也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生涯适应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调查了345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及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221 人,女生124 人;文科131 人,理工科214 人;非独生子女268 人;城镇户籍75人。
1.就业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由广西师范大学伍明辉于2008年编制,全称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正式问卷”[4]。由20个问题组成,包含三个维度:“亲人支持”“朋友/同学支持”“教师支持”。采用五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为“1~5”记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4。
2.生涯适应力量表:采用由侯志瑾等人提出并进行检验的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AAS)中文版来测量个体的生涯适应力,[5]共24个条目,采用5 分量表评分,1 表示“不强”,5 表示“非常强”,总分越高,个体的生涯适应力越强。四个维度的Cronbach α 系数在0.75~0.85,生涯适应力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94。四个分量表的内部相关性在0.51~0.64,与适应力总体的相关性为0.79~0.87,信效度都很好。
3. 就业焦虑问卷:采用由张玉柱和陈中永(2006)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而编制的《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6]。该问卷共有26个条目,包括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和对就业前景担忧四个分问卷,采用4 分量表评分,1 表示“完全没有”,4表示“非常明显”,总分越高,个体的就业焦虑越强。重测信度为0.79,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调查数据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检验。
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与生涯适应力两个维度上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涯适应力与就业焦虑中的缺乏支持、自信不足、前景担忧3 个维度及焦虑总分有显著负相关,而在竞争压力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见表1)
表1 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与生涯适应力间的相关系数(r值)
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生涯适应力与社会支持两个维度上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涯适应力与就业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高职应届毕业生生涯适应力与就业社会支持间的相关系数(r值)
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两个维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各个维度及焦虑总分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见表3)
表3 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间的相关系数(r值)
控制人口学因素影响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针对社会支持和就业焦虑之间或许存在生涯适应力这个中介效应进行分析,设x1,x2,x3代表社会支持3个维度,m代表生涯适应力,y代表就业焦虑。分析结果表明,在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支持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生涯适应力对就业焦虑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见表4)生涯适应力在朋友/同学支持对就业焦虑的影响中起一定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56%;生涯适应力在教师支持对就业焦虑的影响中同样起一定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63%。
表4 生涯适应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越高,就业焦虑越低。同时,生涯适应力在社会支持和就业焦虑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这意味着,对于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应该注重提高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水平,以缓解其就业焦虑,提高就业质量。
有关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尚未深入探究。但从学科交叉和生涯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认为: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可能来自其未来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主要原因是教育和培训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脱节。而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提高,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完整、更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适应策略,从而减轻不确定性对个体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针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和信息,以及更全面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支持。
2.加强生涯适应力的培养。高职学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和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场。此外,高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政府、学校和企业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为高职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支持。
4.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入分析就业焦虑的形成机制。立足于学科交叉的角度,深入研究就业焦虑的多因素影响机制,探究其涉及的社会心理、教育和职业等多个方面,为高职应届毕业生提供更科学的就业咨询和指导。
就业焦虑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高职应届毕业生中的心理现象,对于其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发现提高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是减轻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有效途径。应加强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通过改进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进而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实现学生就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中,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支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适应性强的人才。此外,由于就业焦虑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相关机构应该关注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通过提供科学的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适应职场,缓解其就业焦虑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注意到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个体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需求各异,所以就业服务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社会支持和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加强研究探索,缓解青年群体的就业焦虑已成为当前就业服务、教育和社会关怀工作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