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公共文化空间

2024-03-05 09:56:39杜雪晴陈一君陶玉冰
文化产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河洛文旅文化遗产

杜雪晴?陈一君?陶玉冰

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河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河洛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公共文化空间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河洛非遗如何通过融入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有效传播,是河洛文化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亟待讨论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馈赠,是人类最珍贵的共同财富,传递着人类的智慧、文明和历史的光辉。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5项。本文旨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空间之间的深层联系,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适应公共文化空间,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参与式体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洛阳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文献综述

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

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和凝聚社会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文化空间是指在城市或社区中供公众集会、交流、参与和体验文化活动的开放空间,例如公共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剧院、音乐厅、街头艺术区域等。

文化空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于2001年通过的《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中解释了狭义的文化空间概念,将其定义为“不仅是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区域集中地,而且是一个时期或一个事件”,以及“具有相关特征的特定时期”,“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现象的传统表现场所”[1]。广义的文化空间研究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分析视角和理论依据,或者非遗的生存环境或文化生态[2]。

公共文化空间与非遗的关系

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空间中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物理空间,能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依赖公共文化空间,它的存在使公共文化空间更具文化性。

非遗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结合可以将非遗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为大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非遗的机会,进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也可以增进社会对非遗的理解。

河洛地区非遗发展现状

非遗文化旅游成为河洛地区的热点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越来越追求深度体验和文化交流,而非遗能够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河洛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非遗文化旅游成为河洛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

非遗文化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模式的束缚,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丰富了他们的旅游体验,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河洛地區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观察非遗制作技艺,游客可以更好地感受非遗的魅力。比如,在洛阳的中国三彩文创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唐三彩的制作过程,了解唐三彩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增加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感受河洛地区艺术文化的魅力。

非遗研究对象的分布

论文搜索分析表明,当前有关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比较匮乏,并且多集中于某些特定区域和特定非遗。通过查阅近三年来有关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论文发现,大部分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非遗,对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状况的研究较少。

非遗文化传播空间的拓展

非遗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在如今的环境下,非遗不再受原本的时空限制,形成了新的非遗文化传播空间,即通过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结合,解决了原本非遗传播困难的问题,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体验非遗。

目前,河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耕于既有传播空间的扩张,期望借助公共文化空间开拓出新的发展方向,突破非遗传承和传播的空间藩篱,更好地融入公众生活中,加强公众对河洛地区的关注,传播优秀河洛文化,同时提高河洛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并进一步续写地区文化记忆,加快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河洛地区非遗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分析

一方面,河洛地区积极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以确保其得到传承;同时举办非遗展览、文化活动和工艺品展销会等,将非遗带入公众视野,激发人们对非遗的兴趣。就洛阳市而言,截至2022年6月,该市共建设非遗展示馆36个,传习所31个,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为依托,打造非遗公益课堂,增强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河洛地区也注重非遗的创新发展,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空间和艺术创作中。例如,将传统技艺应用于现代设计、建筑和时尚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帮助非遗融入现代社会。

2022年出台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要实施河洛文化传播工程,建设非遗社会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主题广场,开展常态化社区非遗活动等。可以预见,将来河洛地区会有更多融入非遗元素的公共文化空间出现。

河洛地区非遗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公共文化空间观念的认识不完整

在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要遵循活态传承非遗的原则,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非遗与其发展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文化空间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

河洛地区一些城市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忽略了非遗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做到拆旧如旧,而是一味地拆旧建新,缺乏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导致乡土气息散去,文化基因被忽视。

多元文化影响,非遗文化空间遭受冲击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中,过多的人为干预会使其失去本身带有的历史气息与文化韵味,所以要尽量维持非遗本身的历史文化状态,减少过多的商业等方面的干预,尽量保持非遗文化空间的原真性。

河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非遗众多。但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许多非遗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商业与市场的强势进入致使许多非遺文化空间商业气息过重,同质化现象严重,违背了最开始保护和发展非遗的初衷。

主客关系的改变

马文·哈里斯在分析人类学时指出,“大师的观点是基于参与者和文化负责人的认知和分类的有效性,换句话说,是基于他们对土著性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判断。客位观点则以旁观者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和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3]。

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社会民众是主位者,而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公益团体或研究机构等则属于客位者。主位者在非遗的传承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而客位者主要是辅助主位者传承和发展非遗。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主位应当分明。但河洛地区的许多城市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时存在主客颠倒的现象,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客位者,这大大降低了主位者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不同主体的诉求各不相同,文化空间内的非遗传承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未可知。理顺非遗传承工作中的主客关系,是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维持非遗公共文化空间活性的重要途径。

发展对策

目前,各国对公共文化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文化空间研究;另一类是作为研究视角的文化空间研究。文化空间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等,是一种一体化的文化时空[4]。文化空间视域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涉及多学科,覆盖多领域,在文化空间视域下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认真考虑其复杂性,秉持整体主义态度,从物质、精神、社会三个视角出发,寻找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路径。

厘清非遗发展脉络,唤醒群众集体记忆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与结果”[5]。非遗在长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精神纽带与情感归属。因此,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更应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政府可以与居委会或村委会联合,提升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对当地非遗进行资料收集和脉络梳理,为非遗发展提供资料支撑;开展非遗相关民俗活动,形成新的记忆符号,提高居民对非遗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非遗与居民的情感联系,重塑居民的集体记忆。

塑造集体核心价值观,增强群众文化认同

如果缺失了核心价值观,文化空间中的社会共同体将陷入混乱,文化空间将陷入诸多不协调[6]。集体记忆是群众自我认同的基础,在唤醒群众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非遗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并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当地居民认可的价值观,营造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增强文化凝聚力。20世纪70年代,日本为发展乡村发起“造村运动”,各地区依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培育地方特色模式,重视对非遗的保护,构造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保护和发展非遗的过程中,可以将社区和村庄作为特定空间,从当地实际出发,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积极与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合作,丰富非遗活动形式,拓展非遗活动深度,进一步加强居民的情感联系。

整合文旅资源,促进当地文旅发展

将文化空间中的非遗与当地文旅资源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挖掘非遗的经济效益。挖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推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文旅发展也可以反哺非遗的发展,促进非遗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形成良性循环。

在沉浸式旅游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河洛地区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如何构建非遗与民众之间的连接纽带,抓住新型旅游发展带来的契机促进非遗发展,是一个亟待探索的关键性课题。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让非遗传承人和民众更加方便地沟通与交流,让参与者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接触非遗,提高其在旅游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感,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式发展的新模式。

河洛地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相信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与青年力量相结合[7],借助公共文化空间对非遗内容进行组合、创新和持续性输出,定能促使非遗在公共文化空间中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带动河洛地区文化产业及旅游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2023XWH260);河南科技大学2023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公共文化空间路径研究”(202310464076);河南科技大学2023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旅融合背景下参与式非遗的传承调研”。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河洛文旅文化遗产
河洛释语·瓷板画
《河洛文脉》
牡丹(2022年17期)2022-09-08 08:50:44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6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24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