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徐颖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普遍存在“思专创”融合度不高、实践平台供给不足、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本文基于江西科技学院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提出“思专创”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思路,并从教学内容体系重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实践平台体系构建、考核评价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思专创”融合;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开展创业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推进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后,国内高等院校均已按照要求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课程建设探索。尽管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这制约了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成效。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一)“思专创”融合度不高,协同育人实效不显
“思专创”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三者在培养目标上高度统一,都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国家人才需求,但三者又各有侧重。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理想信念和政治素养培育,专业教育重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创业教育则重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前,部分高校更侧重于“思创”融合,忽视了专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多学科知识交叉、市场信息和专业前沿嵌入不足。另有部分高校则偏重“专创”融合或者“思专”融合,也未能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
(二)学生主体性缺失,课堂参与度不高
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教师单向讲授的形式上,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存在灌输和控制多、对话和探究少的情况,没有形成多样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合班教学导致授课班级人数多,课堂管理压力大,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发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在状态,缺乏主体性。
(三)实践平台供给不足,内外部互动脱节
受以知识导向为主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课程重心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未能有效整合校内与校外的各类资源,构建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联动机制,导致实践平台供给不足,与创业教育的实践需求不匹配,难以保障学生在创业实践场域中有效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过程性评价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评价还停留在对教师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检查方面。在对学生获得感的考评方面,更多集中在显性的量化评估上,忽视对学生课堂体验感和能力拓展的发展性评估。同时,对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与能动性评价较少,监控评价标准单一,未能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思专创”融合四大举措
(一)价值引领,推动“思专创”融合深度发展
1.找准“思专创”融合点,优化建设思路
“思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难点是,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创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从课程理念、内容、形式上全面融合,實现协同育人。高校可以按照“厘清创业逻辑+聚焦核心知识+融入红色基因+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以突出价值引领性为总纲,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从中国红色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精神、职业精神、专业发展史五个方面,推进“思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将“思专创”元素融入创业教育全过程。高校还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认知、技能、态度三个维度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真正将“思专创”融合的课程目标要求落实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融通“思专创”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
创业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知识、能力、价值三个方面确立“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创业思维和能力,树立正确创业观”的“思专创”融合育人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重构,结合专业特点及行业的发展趋势,优化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认识创业规律、磨砺创业意志、提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1)知识层面。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涵盖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等。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包括形势与政策、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心理学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技术、行业发展、职业规范等;创业教育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创业理论、商业知识等。
(2)技能层面。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制订创业计划等必要的创业能力,重点掌握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撰写创业计划书、新企业开办流程与管理等,以进一步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能力。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包括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包括机会识别、资源整合、领导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3)价值层面。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包括家国情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等;专业教育包括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职业道德等;创业教育包括社会责任、利他主义和用户导向等。
3.整合“思专创”元素,丰富教学资源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创业史。创业教育的内核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形成的创业精神、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高度契合,因而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力和政治感召力。创业教育课程应以创业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为基础,立足学生专业特点,分类设置中国红色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家精神、职业精神、专业发展史五大“思专创”教学资源模块,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内容。
(二)因材施教,强化“学生本位”教学设计
1.拓展授课形式,提升教学实效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拓展线上形式,结合智慧课堂、慕课等优质课程资源,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教师讲授”的方式,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再由教师进行课堂讲解。特定专题的内容,如创业者与创业精神、创业法律法规等内容,可以邀请优秀创业校友作经验分享,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进行线上答疑。
2.丰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
课程实施应倡导启发式、情境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其通过研究式的学习,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例如初创企业管理内容的教学,就可采用沙盘游戏的方法,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企业经营周期、企业人员组织以及资金分配和现金流的重要性等,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从讲授灌输向体验参与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创新作业设计,巩固学习效果
创业教育课程应围绕教学目标创新作业设计。一是趣味性作业,如创业机会相关内容的作业设计,就可以要求学生以“2小时+50元”的条件设定,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每人提出一个不重复的创业想法。这样的作业设计指向企业构思和学生创业思维拓展。二是层次性作业,如创业计划书撰写,就可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天使投资大会”的形式,让善于表达的学生进行项目路演,团队成员参与答辩,为其他学生做示范,促进共同进步。三是延伸性作业,如与创业者和创业精神相关的内容,就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去访谈身边的创业者,撰写一份访谈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加深大家对创业者和创业精神的认知与思考。四是实践性作業,如企业选址的问题,就可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在校园周边一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实地选址调研,实现对课程理论进行实践运用的教学目标。
(三)立足成效,推进全程化的动态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要注重实效。高校应根据“两性一度”的课程教学评价要求,以提升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合有效性为目标,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认知考核、技能考核和态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评价。认知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对创业相关概念、理论、方法、流程等基础知识的认知。技能考核重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以个人和团队活动完成质量、个人在团队活动中的贡献、活动或项目成果等为主要考核指标。态度考核包括态度、反应、评价、组织和个人品质五个维度,涵盖纪律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
(四)多方协同,构建“五维一体”实践教学链
基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导向和能力本位特点,高校应围绕“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融通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塑造创新创业人才的完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为目标,构建“理论指导+活动开展+项目训练+赛事驱动+基地孵化”的实践教学链。
1.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应积极推动政府、企业、校友会等多方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打造包括实践基地、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在内的校内外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具备层次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场域,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的互动融合。
2.强化顶层设计,建构课内外实践评价体系
学校应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协同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出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创新创业实训、社会实践调研、创业模拟训练等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补充,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认识、研究、理解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兼而有之且联动互补的发展机制。
3.联动创业活动,打通“思专创”融合实践路径
创业教育课程要以创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与创业活动、创业项目和创业大赛等进行动态衔接,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实践活动与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打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思专创”融合实践路径,实现创业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无缝对接。
三、结语
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专创”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等院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重任相结合,提升创业意识和能力,让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最终达到“如盐入水,有味无痕”的课程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