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路径探析

2024-03-03 15:34戴文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2023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路径研究与成效评估——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SNDJSZ2023302)

作者简介:戴文文(1991—),女,浙江瑞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摘 要: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分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路径,以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高校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从而更好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民族复兴贡献青年力量。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一)了解国情民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身处校园这个环境,与社会存在一定距离,对我国国情民情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网络、书本等间接方式。成长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学生,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现状更缺少直观、深入的了解,对农村的认识相对简单、片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融入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如何落实到一线基层,对国家的发展情况有自己的判断。同时,学生亲身参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能够直观深入地了解农村地区的社会现状,从而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形成相对全面的认识,毕业后能够真正投身农村,扎根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二)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要掌握各项知识技能,除了要扎实认真地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专业技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实地调研,参与生产作业,在实践中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激发学习动力,端正学习态度。总之,高校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三)提高各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身处相对艰苦的环境,并克服活动过程中的各项困难,能够使他们形成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坚韧品格。其次,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等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计划、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能够得到锻炼。最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农村发展,了解国情民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党史宣讲、志愿服务、科技支农、调研献策,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同时也能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高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足够重视,在组织开展过程中缺乏长期性、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一方面,部分高校在选择实践地点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临时性,没有长期整体的计划安排,这使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对实践地产生持续性、长久性的推动,实践影响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安排实践内容时,往往会参照过往的实践形式,而未结合农村新发展、新形势进行创新,部分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活动的应有作用。

(二)学生参与不足

主要体现在参与广度不足及参与深度不足。参与广度不足是指受团队人数的限制,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有限,大部分人员来自和教师比较熟悉的学生干部或者教师课题组的成员,覆盖面不够广。参与深度不足是指部分参加活动的学生对“三下乡”的认识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抱着增加简历内容、有利于评奖评优等功利性心态参与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三下乡”是到农村体验生活,与同学一起参观旅游。学生参与广度及深度的不足使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结合不足

虽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学生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实践经验等都存在一定欠缺,因而指导教师特别是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多數高校并未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专业任课教师参与活动,若实践内容与专业任课教师的工作或课题无关,部分专业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多数活动由辅导员负责指导,造成当前活动多以参观走访、文艺演出和义务支教等形式开展,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深度融合不足。

三、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路径

(一)加大资源投入,打造实践品牌

高校要认识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资金、人员、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加大对活动的投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对实践地积极正向的影响,使活动成为高校的一个品牌,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首先,要有专项资金的保障,避免因资金短缺造成实践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其次,要制定相关制度支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参与活动,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撑。最后,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争取校外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的支持,形成长期互利的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使活动能够产生持续性、长久性的影响,打造出品牌化的社会实践项目。

(二)广泛宣传动员,强化思想引领

针对学生参与活动广度及参与深度不足的现象,高校可以分阶段开展宣传动员,加强教育引导,强化思想引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进一步深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在活动的筹备阶段,高校可以在学校公告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和班级QQ群等平台多渠道发布活动公告,招募参与人员;对于活动的选题,可以结合当年度重大事件、学校专业特色等确定实践方向,由学生自主选题,在把握活动思想导向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扎实推动活动进度,深入挖掘活动内涵,及时进行活动总结,充分利用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同时,利用中青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和B站等平臺进行宣传报道,记录实践过程,让更多未参与的学生了解活动,并吸引他们在未来能够参与其中。

活动结束后,高校可以组织成果展示、分享交流和激励表彰,进一步深化实践认识,巩固实践成果,扩大实践影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三)完善培训机制,加强专业融合

高校应在实践团队出发前,组织开展各项培训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应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可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参与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根据活动的实践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囊括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必要的心理知识、调研方法、沟通技巧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

同时,高校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把活动与学校专业特色、学生专业特点相融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农学专业的学生可思考如何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从农产品的营销推广、电商运营等角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为当地儿童提供暑期托管教育服务;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普法知识宣传,提高农民法治意识。

(四)强化思政教育,落实“三全”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社会实践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是整合各方资源,突出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因而,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出力、家长理解支持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和格局,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育人合力。

二是加强动态管理,突出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是指育人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包括寒暑假等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暑假期间进行的,但要开展好活动,需要超越暑假这个范畴,利用好学生的在校时间,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针对性教育,加强对活动的动态管理。

三是提升育人实效,突出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高校要围绕活动,结合学生特点,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7年在全国正式开展以来,引导着一代代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了显著的育人功能。今后,要从加大资源投入、打造实践品牌,广泛宣传动员、强化思想引领,完善培训机制、加强专业融合,强化思政教育、落实“三全”育人四个方面,进一步增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包家官,陈润欣,陈姝含.新时代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深化及实践路径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1):15-17.

[2]成文鹏.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深化与拓展研究[J].青春岁月,2019(5):94.

[3]张欢,董慧.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10):56-58.

[4]刘阳,毕永福.三全育人视角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分析:以T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20(9):132-133.

[5]张铁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81-84.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