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对策思考

2024-03-03 15:34:05赵宝国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农人智慧农业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JKH20231016SK);2023年度中国成人教育学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一般项目“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策略研究”(2023-864Y);2023年度中国成人教育学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一般项目“新时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23-862Y)

作者简介:赵宝国(1987—),男,吉林辽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人才是关键因素,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基于此,讨论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的内涵和价值导向,并从成人教育的视角分析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对策:提升学生成为智慧农业“新农人”的主观意识,增强人才培养师资力量,探索融合型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智慧农业“新农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成人教育;智慧农业“新农人”;对策

智慧农业是指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与农业生产、运营、服务等全链条全方位深度融合,进而形成的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智慧农业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乡村科技进步、乡村经济发展及满足个人发展需求、改变乡村人口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至关重要。充分利用现有成人教育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培养策略,有利于推进农业智能化转型,驱动产业链整体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一、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的内涵和价值导向

(一)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内涵

“新农人”即新型职业农民,智慧农业“新农人”即掌握智慧农业核心技术、管理和服务等相关技术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同传统农民相比,智慧农业“新农人”掌握了更先进的现代智慧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专业技能,他们普遍具有先进的思想、灵活的头脑,能够较好地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农业科学技能,并愿意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当中。“新农人”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对乡村发展的规划能力,通过不断提升技术和改进商业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二)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的价值导向

第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人才要素是诸多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民依靠经验来进行农业生产和销售,在面对自然灾害如病虫害、极端天气、洪涝灾害时,应对能力和技术比较有限,需要智慧农业提前预警、排除各种潜在风险,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监管和调整。而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科学素养有限,制约了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短期内,大规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回流到农村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培养,为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农民群体投身乡村振兴的潜能,树立了文化自信,在乡村地区营造出更加文明的环境,进一步培养了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

第二,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主体力量。我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粗放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现阶段,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正在深度融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农业“新农人”不仅能将先进的理念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应用于农业实践中,还具备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管理方法和服务创新能力,是我國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的实践者。以地方农民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最终将成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核心力量。

第三,是农业经营多元化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农业经营从单一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向多元化、精细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原本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向农旅融合、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农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提高机械化率和改进设备技术,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强化农业竞争优势,如无土栽培农业、温室大棚农业、滴水灌溉农业等;为吸引游客到乡村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乡村采摘园、稻田画、农家乐、民俗村等农业相关的高价值功能被不断挖掘,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民俗”的“农业+”多元发展态势,这些新技术新元素的融入,对农业人才的质量、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对“新农人”认识不足,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与城市相比,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环境相对封闭,乡村的青年人在选择成人教育时,存在着“爬出地垄沟”的传统思想,对现代化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从事农业就是种地,一些人会选择弃农、离农。留守的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认为智慧农业“新农人”离自身很远,缺乏主动参与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同时,土地流转的规模存在地域不均,部分地区的农民所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小,规模化生产受到局限,导致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不多,催生了“季节性农民”群体,即农忙季节回家经营土地,农闲季节到城市务工,主动参与农村建设的意愿相对较低,也很难对智慧农业“新农人”有清晰的认识。

(二)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的要求

各地成人教育的师资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本就不足,加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部分院校或培训学校师资队伍是跨专业转入到此项工作中的,有的教师自身尚未弄懂、弄通相关技术和發展趋势,且缺乏智慧农业相关的实践经验。部分院校为了完成培训任务,存在临时招聘培训教师的情况。经常是同一个培训内容在多个地区重复宣讲,更有甚者,送技术下乡的培训视频是多年前的老课件。面对科技持续升级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无论教师数量还是培养能力,都很难满足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培养需求。

(三)培养课程设置较为滞后,不能适应智慧农业发展

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现有培养计划大多存在普适性,较少体现为智慧农业发展服务的定位,从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到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缺少相配套的软硬件条件。培养模式多以集中培训为主,目的是利用少则一两天多则六七天的集中培训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培训形式较为单一、理论性较强,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很难满足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同时,培训教师往往在集中培训后就离开了,较少做到对学员的持续性和针对性指导。另外,当前在开展成人教育过程中缺乏配套的农场、规模化的大棚、植物工厂及电商平台等,无法完成系统的实践课程,难以实现高质量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培养。

(四)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难以实现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是老师和学员之间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好的培养模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阶段成人教育培训多为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偏少,教学内容更新慢,缺乏灵活性与互动性。同时,与普通的学生相比,农民学员存在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无论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是主动学习的能力都有限,不利于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培养。现阶段成人教育中,对于信息化多媒体平台、智慧农业实践基地、VR虚拟情境、云认知和智能+迭代等教学模型和培养手段开发缓慢,制约了对学生智慧农业思维的启发,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相关人员成为智慧农业“新农人”的意识

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册、手机平台等方式,积极宣传乡村成人教育、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的学习目的、办学模式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等内容;树立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典型和模范,营造竞相成为“新农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合理优化农村布局、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新农人”幸福感和归属感,激励更多的青年自主成为智慧农业“新农人”。

(二)加强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师资力量

通过科学规划和引导,加强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队伍建设,改进现有“重学历”“唯论文”的师资选拔模式,提高专业契合度,重点挖掘懂技术、本领强、爱钻研的“浓乡型”教师。探索从相关高新技术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探索建立智慧农业专家库,针对智慧农业“新农人”不同的技术和管理需求,邀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在智慧农业“新农人”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可利用部分高校优质的资源,为成人教育特别是农村成人教育定向培养教师,做到精准选拔,定向就业。师资队伍的组成既要有“浓乡型”的农业技术能手,也要有高学历、理论基础扎实的专家、学者。

(三)探索融合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需与时俱进。智慧农业“新农人”作为培训受训主体可与专家、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分享优质培训课程、教材、PPT等资源。加强智慧农业“新农人”相关课程的研究,根据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特点,开发相应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前沿知识紧密相连,以乡村振兴的需求为核心,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对接农业生产一线,形成以理论联系实践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创新智慧农业“新农人”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培训内容涵盖了现代农机的使用维修、传感器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电商技术、信息管理和现代农业服务等方方面面。在人才培养方面,需创新互联网+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模式,学员可通过小程序、App、网页等渠道,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可建立由教师、学员、农民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学员参与生产实践,形成以“产”为需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进行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建立以乡村振兴服务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四、结语

智慧农业在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生态可持续发展、激活农村经济活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将智慧农业“新农人”的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等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在乡村地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解决农业转型升级缺乏创业精英引领带动的问题,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23(3):4-9.

[2]魏彦梅,丁燕,肖敏,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究[J].南方农机,2023,54(24):113-115+130.

[3]赵宝国.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和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285-288.

[4]王世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及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11):49-51.

[5]李其琪,郑谦.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3(24):205-209+216.

[6]张紫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化路径研究[J].甘肃农业,2023(11):117-120.

[7]沈琼,王硕,潘禹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演进脉络、核心热点与前沿趋势[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3,57(4):677-684.

[8]赵宝国.引导大学生加盟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9):50-52.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新农人智慧农业成人教育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43期)2017-02-16 12:30:52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25期)2016-12-27 18:39:12
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制度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分类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2:27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