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杨丽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各地中小学创设了多种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希望课后延时服务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双重认可,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进行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可以有效衔接学生的放学时间与家长的下班时间,具有便捷性。其次,在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新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模式,拓宽课后延时服务资源渠道,在明确课后延时服务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高质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学校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育运动的不足,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有助于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在场地、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优势,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困境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困境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既有问题的适应性困境,二是来自政策挑战的超越性困境。适应性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对课后延时服务的高期望压力,学校考评机制给予课后延时服务空间压力,学生竞争心态给予课后延时服务供给压力。适应性困境带来的直接影响聚焦在学习主体——学生身上,使得其在主体感受上体验到课上时间的紧张和课下时间的有限。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不能突破课后延时服务的适应性困境,“双减”政策的落实将会“打折扣”,学校教育教学“提质”目标的实现也会受到影响。超越性困境主要表现在“双减”政策向学校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离不开学校有效的教育资源供给。但实际上,既有学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不能直接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課后延时服务自主性和活力不足。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优化策略
1.合理制定课后延时服务方案
为了保证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学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个性特长,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管理”的原则,制定科学、细致的活动方案,从根本上保证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同时,学校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心,要求教师在完成学生作业辅导的基础上,组织多样化的趣味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快乐温馨的环境下成长,从而实现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利用最大化,保证教学管理的最优化。此外,教师必须杜绝不符合课后延时服务规定的行为,切忌将课后延时服务变为学科类集体教学、集体补课,避免增加学生的作业量和课业负担。
2.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教师队伍素质
首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制定严格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精选培训内容,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其次,保障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权益,保障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报酬获得权益;把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纳入工作考核、绩效评估、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增加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激情,鼓励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主动创新,做出成绩。最后,增加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来源,通过教师交流轮岗或招聘课后延时服务专职教师,缓解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和教师数量欠缺问题,使各学科教师分布趋于合理化;适当调整现行“坐班制”,实行“弹性上班制”,科学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减轻严格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形式化负担。
3.丰富服务内容
“双减”政策背景下,科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对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开展创新性、多样性教学指导活动,为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活动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教师要结合课程体系科学创设艺术类、体育类、劳动类、德育类、益智类活动,增强学生实践学习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户外健身、户外拓展等游戏活动,借助“勤劳的小蜜蜂”“我是小小演说家”“体育足球游戏”等活动,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4.严把学生作业关
如果教师一味地沿用早期的课后延时服务形式,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任务,不仅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聊,久而久之还会令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统筹作业管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质、量、时、效四个方面进行协调控制,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讨论、集思广益等方式,对各科目的基础课程知识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框架与思维导图,为学生指明知识学习的大致方向和学习要点,在课后延时服务方面提供更好的指导。
总之,教师要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践行“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提质”的育人理念,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逐步增强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做好准备。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要充分凸显学校的育人特色,提升教育效果。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要切实解决学校、家庭的共同难题,拉近教师、家长、学生的关系,增强整体育人成效,彰显“双减”政策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