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络理论谈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肾-子宫轴*

2024-03-01 05:34张荧胡荣魁
中医药导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循行子午流少阴

张荧,胡荣魁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从事“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的临床实践中,根据太极八卦理论提出了“心-肾-子宫轴”理论[1]。该理论指出:子宫之藏泻,由心肾所主。子宫之藏,实乃肾之封藏,子宫之泻,实乃心气之泻;心肾交合,坎离既济,才能推动阴阳消长转化,维持生殖节律健康。心-肾-子宫轴是调控排卵的核心,与西医学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在月经周期中的调控作用类似,广泛指导着月经失调、闭经、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先兆流产等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对于辨治特殊性、复杂性的妇科疾病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心-肾-子宫轴的探讨多基于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认识心-肾-子宫轴可丰富其内涵,或可为临床提供不同的诊疗思路。

1 心-肾-子宫轴生理基础

在夏桂成教授的学术体系中,月经的周期性变化符合圆运动生物钟规律,是阴阳消长转化的体现,与心-肾-子宫轴理论及经络理论密切相关。心藏神,实则包含脑的功能,为手少阴之脉;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为足少阴之脉,与手少阴经脉联系贯通;子宫藏泻有时,借胞脉胞络上通于心、下系于肾,实乃心、肾之泻、藏。胞脉属心络胞,肾与心相对。两脏分为水火,定南北,卦为坎离,赖于少阴经为通道,使阴阳平衡。水火既济,心肾相交[2],即“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3]。舌之本为心,故心、肾、胞宫相系,因此谓之生殖轴。除此以外,月经的发生与调节,亦离不开脾胃运化,肝气疏泄,共同燮理体内气血运行。心-肾-子宫轴以心为核心,以肾之阴阳消长转化为基础,推动月节律的变化,保持阴阳气血动态平衡。经络运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内含阴阳更迭,与心-肾-子宫轴中阴阳变化规律类似,故心-肾-子宫轴与经络理论紧密联系。

2 心-肾-子宫轴与经络的联系

2.1 心-肾-子宫轴与经络的生理联系

2.1.1 经脉络脉沟通表里 手、足少阴经脉分别为心、肾所属,同气相求,与络脉共同加强心、肾与子宫之间的联系。根据《黄帝内经》[3]及《奇经八脉考》[4]中的关于经络循行路线记载,足少阴经脉属肾,其分支络心,注胸中;足少阴络脉并经上走于心包下。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沟通表里的作用,可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加强全身气血之灌溉。子宫即胞宫、女子胞,通过胞脉、胞络与心肾相关。《素问·评热病论篇》[3]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即由于子宫借胞脉、胞络上通于心,下通于肾,是冲任二脉的发源地。胞得心血、肾精的滋养,故而产生月经,从而论证了心-肾-子宫轴在经络循行上的联系。

2.1.2 奇经八脉贯通气血 以督脉、任脉、冲脉、带脉为主的奇经八脉均可加强心、肾与子宫之间的联系,协调阴阳动态平衡。督脉分支贯脐中央,上贯心。《素问·骨空论篇》[3]载:“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上入络脑……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由此可知督脉循行与心-肾-子宫轴的路径高度吻合,为阳脉之海。任脉会足少阴、冲脉于阴交,上行与督脉会,为阴脉之海。冲脉循于腹里,为“注少阴经之大络”,与足少阴经相并,脉气相通,上灌诸阳,下渗三阴,为十二经脉之海。此三脉一源三歧,在腰部共受带脉约束,贯通阴阳气血,协调阴阳动态平衡,以保持月经周期节律。夏桂成教授强调,月经周期之所以呈现圆运动,与任脉、督脉循环圈的活动密不可分[5]。督脉行于身后主阳,任脉行于身前主阴,上贯于心,下通于肾,中起于胞宫,首尾相接。冲脉、带脉蓄溢调节,促进心-肾-子宫轴的阴阳消长转化调和,并有阳维联络诸阳以通督脉,阴维联络诸阴以通任脉,阴阳蹻脉协助沟通,共同加强心、肾、子宫的联系,纵横调节阴阳平衡。

除此以外,厥阴肝经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与督脉会于巅;太阴脾经与冲脉会通于公孙,与阴维交会于冲门,共同发挥疏导气机、调节血行的作用[6]。此亦体现心-肾-子宫轴理论不仅强调心肾交合,亦关注肝脾气血升降的特点。心-肾-子宫轴的部分经络循行关系见图1。

图1 心-肾-子宫轴的部分经络循行关系

2.1.3 子午流注转化阴阳 心-肾-子宫轴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以经络系统为气血阴阳消长转化的通道以调节月节律。子午流注是以“天人相应”为理论基础,根据十二经脉不同时辰气血阴阳周期性变化进行开穴治疗,顺应经络气血流注盛衰以调整阴阳。十二经脉与昼夜十二时辰相对应,气血流注、阴阳转换的盈亏,亦随着一天阴阳消长转化4个阶段的不同而改变[7]。根据调周理论,行经期之重阳转阴及排卵期之重阴转阳是月经周期月相中阴阳转化最为突出的阶段。月经的产生、运行以气血阴阳为根本,结合上文论述,胞宫在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及奇经八脉交合循环下开阖有度,故月经周期月相与子午流注日相之阴阳转化亦关系密切。以酉时为例,在时为日落,在经为少阴,在脏为心肾,与经后期相对应,此时为由阳转阴、阴长较盛阶段,故滋阴养血之药以酉时服用,配伍熟地黄、酸枣仁等入心经、肾经之药更有利于少阴经气血流注充盈,胞宫阴血生长,乃如顺水推舟,事半功倍。故子午者实乃阴阳之代表,以经络系统为载体。阴阳的盛衰转化即为流注的目的之所在,心-肾-子宫轴为少阴经所主,亦符合子午流注理论的阴阳转化特点[8]。

2.2 心-肾-子宫轴与经络的病理联系

2.2.1 经脉病候之循经辨治 《经络考》[9]言:“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功能的正常依赖气血输注,经络病与脏腑病由此相互影响,故可根据病症表现,判断病变的经络以寻其源。《灵枢·经脉》[3]载肾足少阴之脉病候:“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由此可知足少阴经病变时会出现舌干、烦心、心痛等心系病症。“是动病、所生病”是指经脉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因而表现出的种种证候[10]。“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络病变表现与其自身循行路线相关。少阴肾经、心经均过咽喉、连心系,故当少阴经气血失常时,便可出现经脉循行所过处的异常。因此当临床上出现口热、舌干、心烦等少阴经循行处的证候时,可从少阴经病候论治。少阴病本证,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足少阴肾经所揭示的病证以虚寒证和虚热证为主[11]。其中少阴热化证以“心中烦、不得卧”为主症,这些表现与更年期综合征有相似之处。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神不能内守,热扰子宫,子宫之泻太过,迫血妄行,故可见崩漏、口热、舌干、心烦等症。心肾同处少阴,故心肾并治,黄连阿胶汤主之,疗效显著。

2.2.2 奇经为病之通固并施 胞脉、胞络实为冲脉、任脉在子宫之内者。阴阳来源于肾,作用于奇经及胞脉。胞脉上属于心而下隶于肾。心血、肾精、天癸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胞脉而注入胞宫,使按期行经及孕育胎儿,因此治疗上强调通固并施及互根消长的动态观念[12]。奇经为病在《黄帝内经》[3]中即有记载,如“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其女子不孕”,“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陈士铎在《石室秘录》[13]亦言:“然此二脉(任督二脉)者,为胞胎之主脉,无则女子不受妊,男子难作强以射精,此脉之宜补而不宜泻,明矣。补则外肾壮大而阳旺,泻则外肾缩细而阳衰;补则子宫热而受妊,泻则子宫冷而难妊矣。”可知冲脉、任脉、督脉为病可影响心、肾、子宫而致不孕,补肾暖宫固然为治疗大法,但治疗时需根据奇经为病的特点,辨治以通补为主[14]。正如叶天士对治疗奇经病所言:“阳宜通,阴宜固,包举形骸,和养脉络。”[15]通固并施,顺应阴阳消长。通固并施有两层含义:一为通固共同作用于一方;二为根据所处不同的月经周期阶段以定通固之比。夏桂成教授创立补肾调周法强调心-肾-子宫轴的重要作用,经后期阴长阳消,予龟甲、鳖甲滋阴静摄,调补任督,以固为主;经间期重阴转阳,予川芎、丹参活血调心,疏调冲任;经前期阳长阴消,予鹿角霜、杜仲补肾助阳,壮督调冲;行经期重阳转阴,予红花、桂枝活血通经,温养冲任,以通为主;分期论治通固并施,动静相宜,使心肾交合,阴阳协调,奇经通畅故而有子。

2.2.3 子午流注之审时论治 子午流注的内涵,在于阴阳变化与时辰的相应性,以脏腑经络主令时辰为切入点[16],在临床上通过对疾病表现的分析,审时论治,经脉循行与时辰相应,治疗时顺应阴阳变化特点,即“谨候气之所在而药之”。如女性的汗证在围绝经期、产褥期十分常见。江阴名医邓养初在论盗汗中言:“黄昏盗汗,阴虚火旺也,当归六黄汤治之;夜半盗汗,阴分伏热也,青蒿鳖甲知母汤治之;黎明盗汗,肝火旺也,丹栀逍遥散治之。”[17]黄昏为戌时或连及亥时,属少阴经脉当值,少阴经脉者,心肾也,故属阴虚火旺,用凉血清热、滋阴养血的当归六黄汤以滋肾阴,清心火,交通心肾,将经脉与时间结合,顺应当值经脉与时辰阴阳变化特点。除此以外,又如女子出血病证,其出血多的时辰规律,也是辨治的依据之一。如每至黄昏戌时出血增多者,据时辰与经络脏腑当值,为少阴经之肾阴不足,心火偏旺,通过胞脉下扰子宫,引动出血,治以清心滋肾,方药中加入黄连、莲子心、酸枣仁、龙齿等宁心清心之品,从源头上清心解郁,安定心神,有利于肾阴的恢复,控制出血,针药必须按此[18-19]。因此子午流注指导下的审时论治亦体现心-肾-子宫轴在时间医学中的运用。但需注意的是,病变的原因是论治的主要方面,时辰与经络脏腑当值者可为临床论治提供思路,既不能拘执,也不能忽略。

综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在经脉循行、生理病理等方面均体现心、肾、子宫之间的密切联系。奇经八脉之“奇”,在于既有“经”的名义,又有“络”的性质。《难经》[20]将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比喻为“沟渠”与“深湖”,即江河和湖海。后者具有调节前者水位涨落,因此奇经能调整十二经脉脉气血阴阳的盛衰,即所谓“蓄溢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此种机制类似于心-肾-子宫轴在生理病理上的横向和纵向调节,这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负反馈调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心-肾-子宫轴体现月经周期月相与子午流注日相中的阴阳转化相应,重视日相阴阳太极钟的变化,能更加深入地认识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变化。将时辰与经络脏腑当值及辨证论治结合,顺时而治,针药并施,可提高疗效。

3 然谷穴与心-肾-子宫轴

然谷穴为肾经荥穴,古代又名龙渊、然骨,五行属火,火为心,为水中火穴,临床中广泛运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子午流注说难》[21]谓:“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然谷穴可引火归原藏坎阳,因五行为水中火,而火与南方心相关。故此穴善引心火下交于肾水,从而交通心肾而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孕症[22]。正如《千金要方》[23]所载:“妇人绝子,灸然骨各五十壮。”灸然谷可温化心阳,安神定志以助孕。除此以外,《说文解字》有“然者,烧也”,古同“燃”,即为火焰燃烧之意。谷,一为虚空之山谷,一为五谷之意。古有医家认为然谷为火生土,有肾阳之火能温煦脾土、帮助脾土运化水谷之意。故然谷除了交通心肾外,亦可温煦脾土助水谷运化。因此,临床应用针灸然谷治疗不孕有3层意义:一为然谷为肾经火穴,可补肾助阳,暖宫散寒;二取“交泰”之义,心肾并治,引心火下交肾水,使心火不亢,肾水不寒;三可温补脾阳以助运化,水谷化精,以滋先天之精,源泉不竭。“女子不字,阴暴出,经漏,刺然谷,入三分,灸三壮。”除不孕外,小腹寒凉之痛经、中阳不足之阴挺、心肾不交之崩漏等病证皆可辨证选取然谷治疗。综上所述,然谷穴体现心-肾-子宫轴在针灸治疗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沟通心肾的同时调理脾胃运化,与心-肾-子宫轴关注气血生化的特点相符。然谷是五输穴之一。按时辰选穴法中的子午流注用穴以五输穴为基础。心-肾-子宫轴体现以戌时为主的审时论治,可扩展运用于不同病症、不同时间的经络所值,将时间医学引入针药结合。

4 小结

心-肾-子宫轴不仅强调这3个脏腑在妇科诸疾中的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在该轴的整体作用下使妇女在不同时期体内气血变化自然有度,阴阳转化调和。心-肾-子宫轴理论以经络循行联系为结构基础,经脉行气血而营阴阳,脏腑经络之气互藏,故经络上的联系和通达,奠定了脏腑气血阴阳调和的生理基础。除指导脏腑辨证外,心-肾-子宫轴亦可用于经络辨证,因此遇到不同病症时,应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辨治方法,如:腰部、小腹部、心胸部等处病变,结合经络辨证更有利于疾病的定性、定位。阴阳转化以经络气血流注为基础,受时辰四时的影响,故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作用在不同疾病、不同阶段对阴阳转化的影响有别,是心-肾-子宫轴借助经络理论对调周法的补充说明。子午流注审时论治,有助于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可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循行子午流少阴
带脉循行浅议❋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任督脉循行刍议*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督脉循行考
子午流注选穴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