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的风险管理模式在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中的构建及应用

2024-03-01 06:15曹艳妮付芳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3期
关键词:负性舒适度体位

曹艳妮 付芳芳 宋 芬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口腔眼科病区,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

视网膜脱离为一种严重的眼部疾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随着疾病进展引起黄斑处脱离,严重影响患者视力[1]。玻璃体切割术为视网膜脱离严重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案,但由于玻璃体切割术切除范围较大,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因此,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常规风险管理因其简单、普适、易行等特点广泛用于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管理中,但患者存在个性差异,常规风险管理无法适用于部分患者,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循证理念为一种重视科学研究证据指导实践的理念,可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最新科学研究证据制定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案,避免主观判断和误判风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2]。本院将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管理中,以期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本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术的84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眼科学》第9版[3]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断标准,且均于本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术;(2)术前均接受视力检查,且资料完整;(3)单侧视网膜脱离;(4)术前视力为光感以上。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眼部疾病;(2)近期眼部遭受外伤;(3)既往有眼部手术史;(4)认知功能、精神状态异常;(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6)合并恶性肿瘤。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3.14±4.97)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4.36±2.08)个月;手术时间70~110min,平均时间(92.58±10.36)min。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2.97±4.73)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4.27±2.15)个月;手术时间71~113min,平均时间(93.14±9.87)min。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风险管理,即于术后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预防感染、饮食管理、心理管理及伤口管理。观察组给予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的管理,具体如下:

1.2.1 团队成立:由1名眼科医生、1名眼科护士长、4名眼科护士组成,组长职位由护士长担任,负责组织小组学习、督促及考核工作。

1.2.2 循证问题:小组成员均学习循证理念相关知识,分析总结可能影响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生理、心理恢复的相关因素,在确定问题前以“视网膜脱离”“心理”“生理”“护理管理”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等网站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同时查阅本院既往接受玻璃体切割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病例资料,最终提出以下循证问题:(1)术后体位改变;(2)负性情绪严重;(3)术后胀痛;(4)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1.2.3 风险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确定循证问题后再次查阅相关文献,并依据患者整体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制定风险管理模式,聘请专家组对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确保基于循证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与准确性。评估通过后实施基于循证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1)体位管理:该项风险管理方案针对术后体位改变的循证问题,实施如下:①俯卧位:头部垫俯卧位趴垫软枕,注意不要压迫眼睛,胸部放置配套软垫缓解不适,双上肢放松放于头部两侧,双下肢交替屈伸,以减轻被压迫体位引起的肌肉疲劳及不适。②面向下坐位:患者坐在床上或床边,双臂自然放松,头面部垂直朝下趴在俯卧位趴垫的头垫上。除卧床时间外,其余活动时都要注意面部尽量与地面平行。③低头站立位:下床活动行走时由家属搀扶,保证安全前提下均保持头低位,低头的角度要与地面保持平行。三种体位依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睡眠饮食情况交替执行并监督患者每天保持面向下体位的时间不少于16h。责任护士指导患者每2h变换体位1次,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压力性损伤,指导患者在进食后不要立即采取俯卧位,面向下坐位30min后再执行俯卧位,以减少胃部不适感。(2)负性情绪管理:该项风险管理方案针对负性情绪严重的循证问题,实施如下:责任护士术后及时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支持其负性情绪出现的合理性,耐心鼓励并倾听患者内心感受,当患者表现消极态度时,首先要肯定患者负性情绪出现的合理性,同时配合抚摸后背、拥抱等非语言方式给予安慰,进行适当劝导及鼓励,并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也可分享恢复较好的病例经验,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3)术后胀痛管理:该项风险管理方案针对术后胀痛的循证问题,实施如下:当患者出现术后胀痛时首先告知其胀痛为术后常见的不适症状,同时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给予疼痛评分。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1~3分)可采用听舒缓音乐、有声书、广播剧等分散其注意力;针对疼痛严重的患者(4~6分)应及时告知医生,查找疼痛原因,遵循医嘱适当给予药物进行镇痛、降眼压。(4)术后宣教管理:该项风险管理方案针对缺乏对疾病正确认识的循证问题,实施如下:通过术后面对面交流了解患者性格、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宣教方式进行个性化宣教,使其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意识到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并叮嘱患者术后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及作息习惯,同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

1.3 观察指标 (1)负性情绪:于管理前、管理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分别评估焦虑、抑郁状况,两个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均为1~4分,总分20~80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状况越严重。(2)舒适度:于管理后采用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5]评估患者舒适度,该量表包含4个维度[生理(5个条目)、心理(10个条目)、社会文化(8个条目)、环境(7个条目)],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均为1~4分,总分30~120分,分数越高,舒适度越高。(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管理过程及随访期间玻璃体积血、角膜水肿、眼内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4)视力恢复情况:于术前、管理后3个月采用国际视力表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

2 结果

2.1 负性情绪 管理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分)

2.2 舒适度 管理后,观察组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GCQ评分对比分)

2.3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9,P=0.035<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2.4 视力恢复情况 两组术前BCV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3个月,两组BCVA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视力恢复情况对比

3 讨论

玻璃体切割术为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案,但术后为保证填充物顶压视网膜复位,患者需保持特殊体位,导致部分患者出现颈背部不适症状,产生严重负性情绪,无法配合术后护理管理,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最终影响手术效果。研究表明,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护理管理可提高其遵医行为,进而降低术后影响恢复的并发症发生风险[6]。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核心思想为寻求当代最佳证据并应用证据,综合分析证据、临床经验及患者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可提升护理方案的科学性。推测将其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管理中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

视网膜脱离患者由于长期视力下降,对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存在质疑,常伴随较为严重的焦虑及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其术后对管理的依从性,进而影响手术效果。本研究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情况发现,应用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可更为有效地消除视网膜脱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常规风险管理中仅对患者心理状态予以了解和疏导,因此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效果并不理想。而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均由学科专业人员查询相关专业文献后制定,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状态[7]。同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中,责任护士通过沟通鼓励并倾听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再进行针对性疏导,通过分享恢复较好的病例经验,进一步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从而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起到缓解作用。

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舒适度对于患者依从风险管理方案,保持正确体位,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比两组管理后舒适度发现,应用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可更为有效地改善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舒适度。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要求责任护士详细指导患者如何采取正确体位,并在指导的同时告知患者在执行特殊体位时如何避免皮肤压力性损伤,如何减少胃部不适感,用感同身受的情感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术后恢复的重视[8]。同时,通过耐心鼓励并倾听患者情绪,并给予相应的支持能够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关心与爱护,而在患者出现术后胀痛的情况后,及时对其疼痛进行评估并予以相应的疼痛管理方式,能够减轻患者胀痛程度,进一步提高其舒适度。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应用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降低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视力功能恢复具有明显增益效果。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要求护士要监督患者每天执行面向下体位的时间不少于16h,可巩固术中注入的硅油或气体对视网膜的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帮助视网膜复位,促进视力功能的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9]。同时,通过针对性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宣教,能够加强患者对术后注意事项的重视程度,提高其依从性,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应用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风险管理模式可有效消除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最佳矫正视力,并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负性舒适度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