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实践启示

2024-03-01 13:01石雷先
出版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基础教育

石雷先

摘 要: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关系到亿万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材编写方面,出版单位应加大教材基础研究的力度,把握好教材的政治方向和内容导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做好配套产品、培训服务和使用评估工作;为提升教材建设工作能力和水平,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树立底线意识、具备战略眼光、秉持系统思维、践行工匠精神、强化闭环管理。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材建设 科学教材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是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新时代做好教材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系统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启示,厘清发展思路,对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教材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可以说,科学教育的质量关乎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之大计。

作为科学教育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科学教材对青少年科学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的养成、探究能力的提升、科学精神的树立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编好用好科学教材,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科学出版社在编写、出版小学“科学”教材(以下简称“教科版科学”)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在教材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教育科学出版社依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优势、资源优势和战线优势,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深度合作,围绕师生需求,以课题研究、教材研发、教材培训、教材使用评估、课程资源开发等为抓手,构建起高质量的教材编研、出版与服务体系。

二、教材建设的基本经验

梳理教材建设过程中积淀的知识、方法、规律,总结出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断学习和借鉴,是提升教材建设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教材建设的关键流程和重要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

1.扬起学术之“帆”,以科研推动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涉及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设计学等。教材编写也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创造性、专业性极高的工作,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注重不断探索和长期积累。大到价值导向、政策思想、课标理念,小到内容结构、体例特色、版式插图,方方面面都需要以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基础。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编研一体、以研促编,充分发挥教材研究的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作用,并积极促进研究成果向教材转化。

教科版科学以持续的基础研究引领教材编写,坚持密切关注、学习与引进国际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并通过课题研究、会议研讨、组织编译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借鉴与吸收。不断跟踪和吸收国外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如对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新版教材的编写中,从而真正使新教材兼具引领性和适应性。

2001年,编写组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和2006年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研究——架设科学素养目标与学校实践的桥梁”,以国际科学教育前沿理论为研究基础,围绕教材编写与使用、课堂实施策略与评价等,取得丰硕成果,并直接运用于2017年版的科学教材的修订工作。

从2006年至2012年,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批准,编写组在全国10所小学开展了美国STC(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ldren,儿童的科学和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目的是为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积累经验。在6年的实验过程中,编写组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20个实验班完成了STC课程1—6年级共24 个单元模块的教学,其研究成果对于教材的编写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

2.把稳方向之“舵”,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资源,关系到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之大者、民之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2]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对教材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教材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始终把政治把关放在教材编写和出版的首要位置,落在教材编写的实处细处,确保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首先,遴选政治可靠、学养深厚、品德优良的专家作为编写组成員,在教材编写或修订启动前期要组织编辑和编者专门召开关于教材设计的政策研究、导向把关的思想研讨会,确保在教材规划与设计思想上要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在教材编写中明确要求所有作者重点将主流社会价值观与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一是避免在教材中直白、生硬地呈现概念式、口号式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防止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现象,要充分考虑我国儿童的生活特点和儿童视角的理解;二是避免教材的内容隐性地渗透西方个人主义、西方自由理念,要体现中国立场、中国话语的表达,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

再次,在教材编写初步完成后须在定点学校进行试教试用,请师生从吸收运用的角度帮忙找问题、堵疏漏。若有不妥之处,应及时修改完善。

最后,在教材送审前应委托有关专家进行政治审核,尤其对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事关历史、地图及中外敏感人物等内容进行重点审核。此外,还应针对送审前的教材进行全书质检,此后再由政策水平高的资深专家专门对政治导向等问题进行重点把关。

3.筑牢人才之“基”,锻造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

教材建设工作经常面对急难繁重的任务,需要培养和遴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立一系列研究型、学习型职业团队。各团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又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些高水平的团队可以充分发挥集团军优势,保证教材建设各环节的专业、高效运作。

教科版科学在内容生产、编辑制作、质量保障、配套资源等方面组建了编写团队、编辑团队、科学家顾问团队、审读团队、试教团队、监测反馈团队、培训团队、拍摄团队、电子音像团队、数字出版团队等,这些团队在国内教材出版界都达到了一流水准。其中,教材编写团队构建了教育、教学、科学三位一体的编者体系,成员包括资深科学教育专家、全国顶尖的科学教研专家、优秀青年科学家。教科版科学在国内最早提出“让科学家系统参与科学教材建设”的主张,从一个学术观点发展到实际的探索,越来越得到科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充分体现了教材建設理念的前瞻性和战略性,这也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科学家已在教材编辑、教材审查、资源拓展、教材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多个层面,深入、有效地参与了小学科学教材的建设工作。

4.织好产品之“网”,打造配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

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在编写、出版教材的同时,应根据融合出版新形势,将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力量相结合,大力开发全媒体、多平台、立体化的教材配套资源,做好数字教材及相关数字资源的收集、内容设计、内容审核等重点工作,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织牢、织密、织大产品之网,积极打造配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

教科版科学对教材进行了深度开发,建立了丰富的产品体系,开发了教师教学用书、学生活动手册、科学图片库、活动与测评、实验与检测及同步助学读物等纸质产品,教师备课系统等电子音像制品,科学工具箱等配套学具;基于移动学习需求,开发完成科学数字教材,并在多年探索基础上持续迭代;合作研发与小学科学教材配套的“美丽科学”数字资源平台;依托出版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教育科研数字资源库”项目和“一课e研网”项目以及微信公众号,不断充实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课例、拓展材料等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有效支持。

5.授人实施之“渔”,构建教材培训指导体系

课程实施,培训先行。课程、教材、教学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教材是联系课程与教学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教师而言,理解课程内容过程的“教材化”和落实教材内容过程的“教学化”,并不是一蹴而就、水到渠成的,必须系统化地接受教材培训才能达成。教材培训不但要授之以教材之“鱼”,还要授之以实施之“渔”,即提供全面的解读、释疑和指导。

实践表明,教材培训在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能力,增强教研和培训队伍的专业支撑力,有效促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的推广一贯重视教材培训工作,目前已建立起全国、省级、地市级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网络,组建了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骨干教师在内的近百人的培训专家库,摸索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为帮助全国各地教研员和教师及时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解科学课程标准,自2017年版科学教材投入使用以来,教科版科学已连续7年组织了全国性的教材培训研讨会,向科学课教师宣传课标设计理念和教材编写思路,介绍教材试教试用经验,进行示范课展示和课例研讨,并邀请科学家针对课程内容做专题报告。2020年以来,为避免疫情风险,探索出“线上直播+远程培训”新型培训模式,受众面扩大到约20万人,对新形势下创新和改进教材培训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6.擦亮反馈之“镜”,建立教材使用跟踪机制

“教材编写、出版单位须建立教材使用跟踪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教材使用意见,形成教材使用跟踪报告,在教材进行修订审核时作为必备的送审材料。”[3]教材使用跟踪机制可以及时了解和解决广大师生在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有利于构建基于线下、线上的多渠道、多平台、立体化的教材监测与评估体系。

教科版科学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1)常规监测

一是在全国各地建立教材质量监测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是一线骨干教师,他们会将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做到快速反应、精准施策。

二是设立多种反馈方式。教科社建立了反馈平台矩阵,包括邮箱、电话、网站、社交软件群等,安排专人值守,专门收集全国师生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收集的每条意见均第一时间做好登记,并及时与教材主编、编者或相关团队进行沟通,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明确的答复。目前,这些方式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已成为意见收集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

(2)专项监测

专项监测一般结合培训、回访活动进行,通过培训、回访与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反馈意见。一方面通过座谈、调研、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教材使用中的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教材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宣讲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框架、实施要求,发放培训资料、文件,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全国性培训研讨会是教材与各省市科学课教师间进行交流的最主要阵地,参加培训会的各省市的教研员及骨干教师,能与教材编写、编辑人员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第一手的信息和建议;在线上培训期间,直播平台的留言区、社交软件群收集了海量信息,这些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挖掘后反馈给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又为教材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支持。

(3)研究监测

基于教材研究的需要,为了了解和收集一线师生和教研员对教材使用、培训和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和建议,或就某些具体方面摸清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监测。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需要请有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和把关,问卷调查一般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以便尽可能扩大样本数量;现场访谈会制订统一的访谈提纲,并保留访谈的录音、录像等原始资料。

三、教材建设工作的实践启示

在系统总结教材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提炼、升华,及时形成关于教材建设的稳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等,并在新的工作中进行推广、迁移和运用,方能有效推进教材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教材科学化水平。基于多年实践探索,底线意识、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工匠精神、闭环管理是五个重要启示。

1.树立底线意识

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教材建设是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事,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教材的使用者是广大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材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中国底色、注入红色基因,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材建设关系到“铸魂”“育人”,具有鲜明的国家事权和意识形态属性。教材问题无小事,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教材的方向和内容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会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对于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而言,在教材的研究、编写、编辑、出版、印制等各环节,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责任心、职业敬畏感,严格保证教材的思想水平、编写水平、学术水平和制作水平。

2.具备战略眼光

教材建设是百年大计,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必须从实践层面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材建设要具备战略眼光,既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也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教材建设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国家对此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应立足国情、循序渐进,加强在指导思想、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做到长远规划、全局筹划、高位策划。

3.秉持系统思维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教材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的人员、产品和流程众多,必须秉持系统思维,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避免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一是注重整体性,始终从全局出发,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团队的分工、环节的衔接、时间的分配等。二是注重协同性,教材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部分应相互协同、功能耦合,强化信息共享、联动响应,如教材做出一处修改,有关人员应该对所有配套产品都做出判斷和相应修改。三是注重平衡性,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盘考虑教材建设中人力、资源、时间等各方面的配置和权重,争取最优化结果,如编写组成员应多元化、教材情境要兼顾城市与乡村、教材培训方式可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4.践行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呈现给每一代学生官方认可的、权威化版本的人类知识和文化,大众将教科书视为权威的、正确的和必要的,很少有人会低估教科书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4]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教材建设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在研究、编写、编校、印制、发行各个环节中践行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是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的必然要求。一是爱岗敬业,坚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二是精益求精,在工作中注意细节,严谨细致、精耕细作,不断追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三是专注执着、心无旁骛,具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四是守正创新,既能不断总结经验和积累成果,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5.强化闭环管理

教材建设工作不是单向的和静态的,而是一个“研究—编写—审核—出版—培训—使用—评估—研究”的动态闭环,各流程前后衔接、环环相扣。应坚持全链条检视,切实采用有效措施,提升教材建设闭环管理水平。一是要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制度规范,落实主体责任,避免任务不清、奖惩不明;二是教材应根据课改思想、社会发展、政策理念、监测反馈、编修要求等不断更新、循环迭代;三是扭转重编写轻研究、重使用轻评估、重出版轻培训等现象,有针对性地加固弱环、补齐短板、堵死漏洞。

四、结语

当前,教材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课程的载体、教学活动的蓝本以及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受众广、影响大,教材建设工作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必须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研发的全过程,不断提升教材建设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基础教育
教材建设对高职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的促进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