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的实践与启示

2024-03-01 01:29郭清杨
出版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郭清杨

摘 要:在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教材出版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编辑角度出发,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结构、细节以及教材课程的实践方面,对调研和开发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总结,并针对新时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四点启示:擴大教材内容的视野,统一教材结构,出版单位积极承担教材培训的责任,在传统文化教材开发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出版 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基石。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其重视文化建设,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材为基。教材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教材出版是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重要一环,出版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开发优质内容,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传统文化精品教材。

一、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下的教材出版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2021年1月,教育部研究制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称《指南》)发布,这是第一次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进行顶层设计,《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提出了明确要求。[3]

到2024年,《纲要》发布已经十年。这些年,全国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在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教材出版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之中,《指南》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要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学科,传统文化教材出版和课堂建设也在逐步展开探索和实践,在许多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作为必修课程进入课堂。2016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山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4]2017年秋季山东省中小学全面使用新修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山东省教育厅评审通过的唯一一套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传统文化教材。根据温小军、林丹宜2021年统计数据,自2014年《纲要》颁布以来的七年间,正式出版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有106套(本)之多。[5]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3年1—9月数据统计,书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2018个品种,其中中小学幼儿园教材76种,教辅1134种。

二、传统文化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定位不明确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专门综合性学科。而许多传统文化教材,又与语文学科尤其是文言文的知识与技能存在大量重复性学习内容。不可否认的是,语文作为具有显著“人文性”特征的学科,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单独编写教材之前,其实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以及艺术学科(音乐、美术等)里面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决定了教材的内容也应“包罗万象”,但从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其内容还是多以经典名句为主,经典名句多选自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及诸如《颜氏家训》《菜根谭》等儒家家训、格言集等,通过章句诵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以经典古籍为底色,但其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应试,而应是以文化人,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教材“读本化”“文选化”,仅仅停留在诵读文本和解读章句的层面,缩小了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容易走向知识学习和应试教育的误区。

(二)教材结构设置不合理

中小学教材体量较大,内容庞杂,受限于此,尽管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了足够丰富,但其中各册之间内容和技能是否重复、传统文化知识是否成体系,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是否在教材中形成了有机衔接、有效推进的合理结构等方面,仍是有所欠缺。从教材整体性上来说,一是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参照统编教材和正规课程进行编写,知识点存在越级的现象;二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特点选取相应内容,如在一年级教材的传统文化知识部分,上来就讲“六书”,这对刚学拼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增加了理解和学习的难度。从教材课程内部结构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一课几个模块,分别为章句的诵读、注释的解读、故事的阅读,过于注重文化经典的学习,缺乏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缺乏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课所传达的价值理念,不利于以文化人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教材细节打磨不精细

综合来看,除了基础的编校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当前的传统文化教材在细节上还容易出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不足,如有些文本选材体现出复古化、庸俗化的倾向,将涉及旧俗、迷信等不符合现代生活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章句选入教材;再如,在讲传统节日时,将唐传奇中鲜有人知故事当作传说故事放入教材,而未选择最经典的相关传说。二是对文化内容的解读不够精准,如出现频率较高的《杨震暮夜却金》,故事中说,王密为答谢杨震的举荐之恩,特地准备了“十斤黄金”。在记载这一故事的《后汉书·杨震传》原文中,“十斤黄金”原文本为“十金”,“金”是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东汉时一斤为一金,因此将“十金”翻译为“十斤黄金”是不正确的。三是由于古籍版本不同产生的抵牾,这主要体现在选取的经典名句上,如学生习以为常的名言警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有多种版本,出自《礼记·经解》的“《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朱熹《论语集注》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等等。唐代诗人崔颢的名诗《黄鹤楼》也有此类问题。我国古籍浩繁,版本众多,给对经典名句进行源流辨析、版本对比上增加了难度,处理不当就易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疑问,出现混乱。

(四)教材后续服务不到位

当前,许多地方已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编写教材,开设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有一些地方还开设了活动课程,通过组织学生研学的方式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过,虽然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编写了教材,但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出版单位在传统文化教材培训方面力度不够,与大学多设有专门的国学、儒学机构的情况不同,中小学课堂本就非常缺乏传统文化专职教师,一人担任多门学科老师的情况屡见不鲜,且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教材后续培训工作做不扎实,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对传统文化课程的理解无法提升,导致学生无法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二是作为配套教材使用的教师参考用书质量一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伊始,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经典教学案例缺乏,因此教师参考用书成为教材相关资料的机械堆砌、对教材内容的琐碎分析和对思考拓展答案的框定,无法很好地指导教师教学;三是活动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课堂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同的、以体验和感受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较少,即使组织了实践活动,也缺乏专门指导,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達不到切己体察的效果,导致实践课程质量不高。

三、对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的开发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除了古代经典著作,历史名人、节日民俗、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哲学宗教、文化遗产等相关内容也值得进行开发和挖掘。在选择内容素材时,应扩大视域,对和课程主体思想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素材进行精心选择,以一定的逻辑进行编排,此逻辑既可以是文化主题、人物主题的方式,也可以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与课程内容形成相融合的体系。对于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经典性,不论是从义理和内容上,还是语言和形式上,抑或是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上,都要具有典范性和正面意义;对于原典产生的争议,作为基础教育教材,应当避免带有个人色彩的观点,选取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较为妥当。此外,地方教材要突出地方特色,展现地方文化风俗、地理和人文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教材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材结构的安排需要具有统一的思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素材众多,不论是从教材整体性来说,还是课程结构上来说,都应进行系统规划。一方面,教材编写要注重总体设计,根据学段的升高、单元的推进、课堂的深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始终,将学生的视野由自身延伸到家庭、社会,进而到国家、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由认识、理解,再到践行。另一方面,应当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以启蒙为主,初中阶段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到高中阶段,则应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7],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和中小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合教学的内容。

(三)教材培训需要“两手抓”

2017年《意见》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高质量教材的支撑。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材出版工作中,出版单位应做好教材培训“两手抓”。一是做好编辑培训。虽说一直以来编辑都被称为杂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不会只限于一个领域,而囿于专业和学科之分,编辑也会有欠缺的地方。因此,培训文化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升编辑素养是出版单位必须做的工作。二是做好教师培训。教材是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则是通过课堂和教师来实现的。出版单位通过教材培训,可以使一线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编写思路以及结构特点,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

(四)教材出版应注重数字资源开发

数字技术推动着出版物由纸质向电子形态的转换,在大力提倡科技赋能数字出版的当下,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进行数字化转型,拓展其自身的载体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数字资源的开发。与传统的以多媒体光盘和电子书为主的制作形式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数字化除了教材内容的数字化,还应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开发立体式的教学资源[9],通过云游览、云体验等项目,创新经典传播形式,使数字资源与教材内容互相支撑、互相融合,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