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璋倩
摘 要:积极发挥出版社领导决策、管理、监督职能,确立各出版环节第一责任人,细化图书质量责任,将领导责任制贯彻到出版流程中,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图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浅析领导责任制在图书出版流程中质量把控的侧重和特点,探索领导责任制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领导责任制 图书质量 工作重点 策略
图书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是出版社的立足之本。图书质量的优劣体现了出版社制度建设的完善与否,也体现了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与担当。《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多出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出版业的中心工作。出版高质量图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建成出版强国的必由之路。出版社领导作为出版社经营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肩负着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重任,也是图书出版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当前,图书质量已然被各出版单位放在经营发展的突出位置上,但制度执行不力、各层级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依然频出。转变出版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把握图书出版流程中质量把控的重点,压实责任,构建完善、科学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出版社领导的当务之需。
一、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内涵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图书质量的制度性保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于1997年颁布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体系》充分体现了保障图书质量的规律,其中提出的各项机制和所包含的相关制度是对图书出版工作长期实践的总结、提炼,抓住了保障图书质量的关键点,较切合出版工作实践[1],内容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管三个环节;二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贯穿了出版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涵盖了图书出版从选题策划、选题论证、“三审三校”、印刷、书号、样书、评审到档案管理等工作;三是图书质量涉及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个方面,只有这四方面均合格才能认定图书质量合格;其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则判定图书质量不合格。
由此可见,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以树立质量意识为前提,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落实流程管理为抓手[2],对图书出版过程中各环节以及图书质量各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的规范、评价、指导系统。出版社领导应当把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经营管理的第一大要务。
二、领导责任制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的质量把控重点
图书质量管理贯穿于图书生产的全过程,要提高图书质量,必须对图书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3]积极发挥出版社领导决策、管理、监督职能,确立各出版环节第一责任人,细化图书质量责任,将领导责任制贯彻到出版流程的各环节,是确保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笔者将分开阐述在出版前期、出版中期、出版后期中领导责任制落实的侧重和特点。
(一)出版前期筛选把关
出版前期是指选题立项前后的环节,主要涉及选题策划、组稿、签订出版合同、立项等流程。出版前期的质量管理重点在于“选择”具有高质量潜能的选题和内容。
1.选题
选题工作是出版流程的第一步,也是出版价值链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选题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质量。在选题工作阶段最重要的是通过选题论证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落实好选题论证制度是出版优质内容的基石。一直以来,出版社的选题论证都是三级论证制度,即通过编辑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出版社领导层(或编委会)三个层面的论证筛选出“双效”俱佳的高质量选题。明确三个层级责任人的把关职责很关键,严格遵照层级的筛选要求客观评价,选择的优质选题进入下一层级论证。编辑室层级的选题需要对选题的内容和学术价值进行深入讨论;市场营销部门层级需要对选题的市场前景和营销方式做出预判;出版社领导层(或编委会)对选题的内容导向、成本核算等诸多方面做终极把关,决定该选题是否能落地操作。各层级责任人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分别将选题定为编辑部重点选题、社重点选题,以便在出版实际操作环节中,给予不同的资源倾斜。通过选题论证留下的选题是被大浪淘沙淘出的金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组稿
组稿是选题通过论证后进入书稿审校之前的流程,是选题转化为高质量书稿内容的基础环节。在组稿环节,作者的选取和对原稿内容质量把关是质量把控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作者和作者团队是高质量稿件的水之源、本之木。选择有一定编写能力、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者、译者至关重要。对于重大项目,社领导亲自谋划、拜访组稿,能更有效率地为好的选题找到合適的作者。涉及多人合作编写,要明确主编或第一作者,并掌握作者情况,对作者身份背景进行排查,把好导向关。在组稿过程中,优化编写提纲和明确编写要求是确保原稿质量的有效手段。与作者充分沟通选题策划的意图能够帮助作者更快了解写作重点,明确书稿的内容形式、编写进度及交稿时间能够让作者清晰把握写作要求。作者完成稿件后,责任编辑要对成稿的质量把关,初步判定稿件是否符合出版要求,决定稿件是否能够进入审校环节。
(二)出版中期流程管理
出版中期是指书稿正式进入审校和生产的环节,主要工作流程有审稿、发稿、排校、印制。在出版中期,一是要严格遵循出版流程规范,明确各环节中的第一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将质量要求落到细节之处;二是要落实好出版流程中相关责任人出版质量的职责和要求;三是要通过签字留痕来压实各环节出版责任。
1.审稿
出版社的审稿程序主要以“三审制”为基础,即书稿的初审由责任编辑承担,编辑室主任(或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对书稿进行复审,最终由社长、总编辑或者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对书稿进行终审。不同审级有不同任务和分工,初审主要是对书稿的政治导向、学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平以及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查;复审一方面要回应初审的审读意见,另一方面要在全面了解书稿内容后,从更高的角度对书稿的内容和形式再度把关;终审主要任务是在初审、复审意见基础上,从全社和全局的角度最终全面评估书稿是否适宜出版,其中包括出版导向、市场潜力等。在明确三审职责的基础上落实好相关责任,责任编辑应对图书质量整体负责,书稿的终审是图书内容质量的终极把关,应对书稿内容质量负责。图书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也会同步在审稿期间完成,应由社内美编室主任指派责任美编,对图书设计质量负责。特别注意的是,图书的封面设计同样需要经过三审流程,严格把关封面呈现内容和展现形式。
2.校对
目前,质量保障体系要求校对环节实行“三校制”,这是指对书稿清样进行不低于三个校次的专业校对,部分出版社的重点图书相应增加校次。当前,出版社仍然存在编校合一、校对流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执行责任校对制度和校对留错率把关制度可以为编校质量保驾护航。执行责任校对制度是指出版社每本书由一名专业校对对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以及付印样的通讀等负责。实行校对留错率把关制度可以划清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职责,压实每层级的校对责任,确保每一校次书稿质量。在每一环节设定留错率标准,留错率超标的书稿将退回上一校次或责编重新审校。例如,编辑进入校对室的书稿留错率要低于7/10000,如果达不到要求则退回责编;进入二校的书稿留错率要低于3.5/10000,如达不到要求则退回一校;进入三校的书稿留错率要低于2/10000,如达不到要求则退回上一校;在完成书稿所有校次后,留错率要低于1/10000。
3.质检
质检是书稿质量的最后一道把关,是图书出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通过在图书发印前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抽查,用以发现图书在整个编校过程中遗留下的不足及缺漏,避免出现质量不合格图书。有的出版社成立了专门的质检室,印前质检则由质检室负责人完成,如果没有专门质检室的出版社,则应由校对室指派一名专职校对担任图书质检员。质检工作应充分遵从编辑加工整理原则,即改必有据。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事先标注出来,事后与责任编辑进行交流,最后由责任编辑定夺问题的正误及是否修改。[4]图书发印前,由责任编辑复核无误后签字交主管社领导,审核签字后方可下印,部分重点图书要由总编辑把关签字。
(三)出版后期检查监督
出版后期主要是指图书正式出版后对图书质量的复盘。图书正式出版后,定期对图书质量实行例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图书内容当中的导向问题、质量问题。
成书质量检查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编辑自查→质检部(校对室)抽检→图书质量管理委员会抽查及复核,每个阶段的责任人检查内容不同。编辑自查阶段,责任编辑应为质量检查的第一责任人,主要查摆当年度自己责编的图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检部(校对室)抽查阶段,质检部(校对室)主任对抽检的图书设立标准,根据检查标准筛选出不合格的图书,并送至图书质量管理委员会复核。图书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图书进行再次抽查及复核,最终认定图书质量检查结果。此外,出版社领导可以根据业务情况进行书稿档案、制度执行情况等专项图书质量检查,从图书档案保存、出版社制度建设等不同层面监督出版内容质量。
三、领导责任制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
建立科学、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要从机制、制度建设着手,不断提升全员图书质量意识,设立合理的奖罚机制,全方位为图书质量保驾护航。
(一)强化领导责任意识,严把出版质量关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图书质量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严把出版物质量关更是成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2023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图书“质量管理2023”专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23年“3·15”印刷复制质检活动和中小学重点教材印制、环保质量检查的通知》,作为对新一轮出版物质检活动的部署。[5]图书质量管理应该作为“一把手”工程,由社长直接统筹,总编辑承担直接责任,通过流程化制度化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出版质量落到每一环节的细节之处。不断提高包括社领导层在内的全体员工思想认识,加强员工责任心,从根本上保证图书出版质量。
(二)健全出版组织机构,提升出版质量管理效能
出版社的组织架构是出版运行和管理的基础,也是出版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出版组织机构,是确保图书质量责任包干到人的关键。具体实践中,出版社应加大总编室的流程管理权限。在社领导指导下,立足公司实际,制定图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优化出版管理流程,按照质量标准和管理流程做好图书质量监控。加强校对室的管理,要求校对室负责人加强校对工作管理和校对队伍建设,登记、计算全体校对员工工作量,合理安排校对任务,确保校对质量。成立质检室,把好图书印前质量最后一道关。成立审校室,聘请出版社内外的资深编辑,对社内重点图书和难度较大的图书进行图书导向和质量方面的把关。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分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抽调出版社资深编辑、校对,对图书质量进行全面监管,及时处理在图书出版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制止和纠正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可能会影响质量的不良倾向。
(三)做好出版制度建设,让出版各环节有据可依
制度是出版社管理的前提,完善、严谨的制度是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的支撑。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版规章制度能规范出版社业务运营和发展,是图书出版质量的根本保障。出版社领导应该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规以及相关出版管理规定,制定相关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约束其工作行为。在制定基本的出版制度基础上,出版社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特有的制度。尤其是新业态背景下,传统出版模式被颠覆,新出版形态层出不穷,更有可能被出版管理疏忽。设立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做好新形态新业务的基础性保障。
(四)设立奖罚体系,做好责任追究
合理的奖罚机制是确保绩效考核机制落到实处的关键,评估出版各环节中相关责任人图书质量工作成效,给予相应的奖惩。出版社可以对在图书质量方面表现突出的责编及相关责任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责任心不强、审稿质量差的责编及相关责任人予以惩罚。如出现书稿重大质量差错的,分管本书编辑的社领导还应负有连带责任。及时分析图书质检结果以及质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图书质量差错的成因和规律,形成报告,提供出版社业务人员学习,能有助于编辑在图书再版或重印时改正错误,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对于不合格图书实行召回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社会的不良影响,防止出版社声誉受损。
四、结语
新发展阶段,社领导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和出版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全方位统筹协调好全社各部门的质量工作,抓好全面质量管理,抓实出版流程管理,不断健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图书质量,为出版高质量发展赋能。
(作者单位系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