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育人路径探究

2024-03-01 06:34张纯纯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小学音乐

张纯纯

摘   要: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抵达“心乐交融、音与意会”的境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感知、理解、想象。音乐感知是音乐学科育人的基础,音乐理解是音乐学科育人的关键,音乐想象是音乐学科育人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的方式   学科育人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音乐精神,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培育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要以音乐审美为基础,以音乐的乐感为关键,培育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表现能力;要以“音乐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真正落实音乐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的音乐感知

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说:“审美即直觉。”音乐感知是音乐学科育人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音樂感知要诉诸学生的眼、耳、手乃至整个身体的律动。其中,聆听是感知的核心与关键,聆听不是“竖起耳朵”,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具身认知的体验状态。音乐感知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音乐学科内容,还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为了引导学生的音乐感知,教师要丰富、深化学生的音乐聆听,尤其要丰富学生的音乐“联觉”体验。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一门艺术,聆听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用枯燥、机械的语言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难以获得对音乐真正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将音乐的聆听与音乐的视觉、听觉、动觉等融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明晰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感知互通,形成一种通感。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夏夜》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聆听、学唱,还引导学生结合律动,让学生体验“三拍子”韵律,在模仿“萤火虫”的律动过程中,去感受、体验歌曲中活泼而欢快的旋律。不仅如此,笔者还将学生的音乐聆听、学唱与视觉结合起来,让学生“看旋律线”“看图形谱”,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作品的旋律,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把握歌曲的创作思路,认识到应当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声音进行演唱。

音乐感知是音乐思维、想象的基础,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抓手”。音乐感知能让学生感受、体验、把握音乐作品的深度、厚度、温度,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音乐学习的困境与障碍。

二、引导学生的音乐理解

音乐理解建立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不仅包括对音乐内容、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还包括对音乐文化、音乐精神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感受与体验,思考音乐作品表达的风格与情感;要补充学生音乐学习的相关资料、素材、知识、背景,从而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把握住音乐作品的内在思想与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大胆的质疑、反思、辨析、批判,对音乐作品进行积极的价值判断;要培育学生“文化的耳朵”,让学生用“文化的耳朵”去捕捉音乐之美;要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音乐审美视野,积极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阿西里西》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扮演彝族孩子对着山头的小伙伴歌唱。这种角色扮演,不仅是一种音乐教学形式,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彝族的地域文化。其次,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笔者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彝族风土人情的图片,跳简单的彝族舞步,用身体的律动去体验彝族人民的热情与奔放,让学生了解彝族孩子的生活习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情感。最后,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建构与创造。

文化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根”。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不仅是音乐学科育人的关键,还是学生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将音乐知识融入文化中,用文化去理解音乐知识,既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深刻,也能让教师的教学避免沦落为简单的、机械的技能训练。从“技术理性”转向“文化理解”,是当今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然走向,能让学生的音乐生命得以“存在与表现”。

三、“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

以音乐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就是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感知、理解、想象。音乐想象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核心,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让学生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节奏美、音色美、力度美、和声美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不仅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发散学生的音乐思维,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水平。可以说,音乐想象是学生把握音乐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能让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邮递马车》为例,这是德国作曲家赫尔曼·尼克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乐曲为典型的“ABA”三段体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与想象,让学生模仿与表演。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事物,如马车、邮票、信封、邮筒,让学生对邮递马车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在教学“A”乐段的时候,引导学生听辨作品的旋律与节奏,让学生根据作品分解和弦的特点,进行大胆的想象。如“扬鞭出发”“快乐出行”“敲门送信”等。在教学“B”乐段的时候,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旋律的高低起伏,设计“上坡”“下坡”等富有想象的律动活动。有的学生说,道路太颠簸了;有的学生用身体向后倾与身体向前倾等肢体语言进行音乐表现。实践证明,音乐想象,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邮递员的辛苦与快乐。为了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教师要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打开学生“灵动”的耳朵。

著名音乐家奥尔夫说:“音乐始于人自身内。”音乐想象,能让学生获得对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形成对音乐作品情感的共鸣,从而把握音乐作品的主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天生的音乐家。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的音乐学习“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学生的音乐想象成为一种“想象的意境”;要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音乐创造,让学生在通向音乐王国的路上得到音乐“美的享受”“美的教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参与、融入音乐学习之中,充分发挥自身诸种感官的功能与作用;不仅要“言传”,还要引导学生“意会”;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既能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也能把握音乐作品的形式与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戴海云.浸润心灵须行“乐”通感体验唤潜能:音乐教学中通感的内涵、作用及运用要点[J].江苏教育,2017(17):7-9.

[2]耿姗姗.小学高年段通感教学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2):59-62.

[3]刘桥英.小学音乐教学中创编能力培养策略[J].新教育,2023(29):85-87.

[4]陈育林.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3(28):33-36.◆(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小学音乐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