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娟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天津 300140)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身体残疾,甚至直接危及生命[1]。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手段,主要采用人工制造关节替代损伤部位的关节,重构膝关节的力学结构,减轻关节肿胀、疼痛程度,防止关节畸形[2]。尽管此术式效果明显,但操作复杂,术中容易破坏周围软组织及骨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较漫长。因此,术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至关重要[3]。常规康复训练缺少持续性,康复进程较缓慢,且受到术后疼痛的影响,患者的训练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寻找新型康复训练方式至关重要[4]。持续被动训练仪是一种新型康复训练仪器,可使关节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有效维护和增加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痉挛的发生,从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持续被动训练仪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及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21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收治的84 例膝骨关节炎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0 例;年龄45~74 岁,平均(58.24±6.24)岁;体质量指数21~28 kg/m2,平均(24.51±2.36)kg/m2;病程8~35个月,平均(18.25±2.24)个月。观察组男24例,女18 例;年龄44~75 岁,平均(58.67±6.35)岁;体质量指数21~27 kg/m2,平均(24.79±2.28)kg/m2;病程7~38 个月,平均(18.32±2.7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6];单侧膝关节患病;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备正常交流能力;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其他关节炎性疾病;其他引起疼痛的疾病;严重骨质疏松;严重膝挛缩畸形;重要脏器功能病变;内置心脏起搏器;凝血功能异常;先天肢体功能障碍;存在精神类疾病。
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第1~2 天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抬高患肢,腘窝下悬空,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泵关节训练;采用毛巾包裹冰袋覆盖于手术区,每3 小时更换1 次,持续冷敷48 h,通过冰敷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进而达到镇痛、消炎目的;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以提高疼痛阈值,剧烈疼痛时给予口服镇痛药物止痛。术后第3~7 天以仰卧位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屈伸活动、髋关节后伸运动、股四头肌增强训练、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臀肌等长收缩训练、空蹬自行车训练、下床站立及行走训练为主。术后第8~14 天以膝关节屈伸活动、渐进性抗阻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为主。术后第15 天开始以增强肌力训练、患肢负重训练为主,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大训练难度。连续训练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借助持续被动训练仪进行康复训练。仪器为YTK-C 型下肢关节康复器(杭州正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浙械注准20162190095),内设智能化软件编程,可控制运动角度、运动速度。告知患者持续被动训练的目的与意义,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其下肢置于仪器上,穿好固定鞋,使患者足尖朝上,取中立位。正式训练前,认真测量和记录患者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再以此为初始角度,调整好训练仪活动参数,此后每日根据患者耐受度酌情增加 5°~10°的活动角度,直至膝关节能够屈伸至最大限度,操作速度先慢后快。于术后第3 天开始训练,30 min/次,2 次/d,连续训练4 周。
(1)比较两组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1、2、4 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7](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知在10 cm 皮尺上标出最符合的位置,1 cm 代表1 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术前及术后1、2、4 周使用测角仪测量膝关节最大屈曲位至最大伸直位的活动度。(3)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术后4 周采用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表[8](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估,包含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等内容,总分100 分,≥85 分说明膝关节功能优,70~84 分说明膝关节功能良,60~69 分说明膝关节功能中,≤59 分说明膝关节功能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
表1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s)
注: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2 周 术后4 周观察组 42 6.48±1.12 4.25±0.47 3.45±0.41 2.87±0.15对照组 42 6.42±1.25 4.86±0.52 4.17±0.78 3.35±0.19 t 0.242 -7.572 -5.239 -13.512 P 0.809 <0.001 <0.001 <0.001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 周,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 周,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2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2 周 术后4 周观察组 42 43.38±6.20 85.22±8.18 98.18±11.42 104.40±11.03对照组 42 43.17±7.14 77.98±7.03 91.57± 9.40 97.67±10.10 t 0.686 6.624 2.559 4.053 P 0.408 <0.001 <0.001 <0.001
术后4 周,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
膝骨关节炎是导致患者膝关节畸形与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10]。全膝关节置换术虽可重建膝关节功能,避免关节畸形,缓解疼痛症状,但术中需清理膝关节滑膜,创伤较大,术后局部疼痛及肿胀持续时间较长,极易影响术后康复效果[11-12]。有研究证实,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避免关节囊粘连和挛缩,减少关节内粘连,增强关节周围力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13]。但常规康复训练以肢体主动活动为主,多数患者由于害怕术后疼痛、跌倒,恐动心理较明显,严重降低患者的康复积极性,极易导致术后恢复不良[14]。不同于传统康复训练,持续被动训练仪作为一种高效持续运动方式,可根据患者的耐受度灵活调整活动角度,有效提高训练舒适度,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进而保证训练持续进行,明显促进关节周围肌腱与韧带的修复[15]。
有研究证实,膝部骨折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辅以持续被动训练,可减少关节内粘连,增加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使患者术后的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等级优秀率由50%提升至75%[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4 周,观察组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周,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与冯乃清等[16]的研究结论相似,可见持续被动训练仪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可使患者在无疼痛状态下获得连续性下肢运动,有效防止术后活动受限所致的血液循环不畅问题,明显改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术后关节愈合质量,从而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17];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可促进关节液分泌和吸收,减轻纤维组织粘连程度,改善炎症水平,降低手术区域的疼痛、肿胀程度,进而提高训练耐受度[18];此外,通过仪器自身的动力作用进行膝关节活动,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活动时体能的消耗,延长每次活动时间,增加膝关节活动度[19]。
综上所述,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借助持续被动训练仪,可减轻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加速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