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相宜护理联合情绪ABC 理论护理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4-02-29 06:28王赛妹陈君玉
医疗装备 2024年2期
关键词:四肢情绪康复

王赛妹,陈君玉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莆田 351100)

四肢骨折是由外界暴力因素导致的四肢骨性损伤,常见的骨折类型有尺桡骨骨折、胫骨骨折、腓骨骨折等。四肢轻微骨折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骨骼复位后用石膏及绷带固定。而骨折位移较为严重者,一般通过手术恢复骨骼的解剖状态并用钢板螺钉加以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上肢骨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日常活动及各种精细工作;下肢骨的主要作用是负重和行走,一旦上下肢骨受到损伤,患者通常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甚至需要长期卧床,以降低骨骼所受压力,为骨骼愈合提供一定的生长空间。由于人体骨骼的恢复周期在两到三个月,患者的生活起居需长时间被照顾,且骨折时外界创伤突然,除骨折外,通常伴有患处周围肌肉神经损伤,患者机体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肢体麻木、痛觉失常等症状。在巨大的身心压力下,患者极易产生负面情绪,降低其生活质量,威胁身心健康,延缓病情康复[1]。因此,有必要对四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纾解消极情绪、优化生活质量[2]。阶段相宜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分别于患者治疗、康复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宜的护理服务。该护理模式注重满足患者的护理诉求并与患者的病程进展高度相符,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效果[3]。情绪ABC 理论认为人类个体对应激事件的错误认识与不合理信念导致消极情绪、行为障碍的产生[4]。该理论包括事件或刺激(activating event,A)、人们对事件或刺激的信念和想法(belief,B)、情绪反应(consequence,C)3 个部分,已在情绪干预、心理辅导领域获得积极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阶段相宜护理联合情绪ABC 理论护理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33~46 岁,平均(39.50±6.42)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10 例,尺桡骨骨折12 例,股骨骨折13 例,胫腓骨骨折10 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5 例,闭合性骨折30 例;骨折原因:交通伤25 例,高处坠下12 例,打击伤8 例;患者学历: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及以上31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3 例;年龄33~46 岁,平均(39.68±6.30)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11 例,尺桡骨骨折13 例,股骨骨折11 例,胫腓骨骨折10 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4 例,闭合性骨折31 例;骨折原因:交通伤26 例,高处坠下11 例,打击伤8 例;患者学历: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及以上3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确诊为四肢骨折,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年龄18~65 岁。排除标准:严重多发伤;合并恶性肿瘤、免疫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传染性疾病;存在精神障碍;既往有骨折手术史。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四肢骨折手术常规护理,包括健康认知宣教、饮食管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康复锻炼护理等。

观察组实施阶段相宜护理联合情绪ABC 理论护理。(1)阶段相宜护理。入院当日,结合患者病历收集其基本信息,并与患者亲切交流、表达关爱之情,依据所获取资料确认患者的生理现状、疾病认知现状、心境现状,以视频、床旁指导、集体讲座等方式为其讲解四肢骨折相关知识,耐心答疑解惑。术前,借助视频、图片等为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作用、流程及手术室环境与团队等信息,降低患者对手术与手术室环境的恐惧,告知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处理方式,发放关节康复训练指导手册,结合手册内容开展口头宣讲、技能示范。术中,以点头、眼神等非言语沟通手段向患者传递安抚激励信息,使其感受到充分的安全陪伴与支持。术后,主动问询患者有无疼痛感受,依疼痛部位、程度等给予对症干预(轻中度疼痛以播放音乐、观看电视节目、阅读书籍等方式积极镇痛,重度疼痛遵医嘱科学用药镇痛),做好引流管、引流液监测管理,发现异常及时上报,依患者恢复情况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于患者出院后第1 个月、第3 个月以微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复诊、解答康复疑问。(2)情绪ABC 理论护理。A:四肢骨折手术患者面临的事件或刺激为四肢骨折事件、手术冲击事件,护士需向患者详细说明骨折、手术可能带来的影响,使其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做好心理准备。B:引领患者表达其对骨折、手术的内心所思所想,并针对其错误认知、偏差信念做出指正纠偏,使其建立正确的疾病观。C:针对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因骨折事件、手术冲击所引发的不良情绪、行为,利用教学视频资料,引导患者就自身处于某特定相关情境中所可能发生的不良情绪、行为做出设想,如初入手术室、术后遭受便秘困扰、术后功能恢复进度缓慢等,激励患者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和应对之策,协助其完成梳理、总结过程,使其以正确正向心态、合理合宜情绪面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自认知层面进行问题预防与处置的思考及实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康复指标:记录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分值0~10 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2 个量表分值均为0~100 分,评分分别与抑郁、焦虑情绪呈正相关。(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 估,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4 个方面,共74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1~5 分,最终评分均折算为百分制,评分越高提示该方面生活质量越高。(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压力性损伤、切口感染、发热、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

注: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术后首次下床时间(d)肿胀消退时间(d)住院时间(d)VAS 评分(分)观察组 45 2.36±0.53 5.18±0.83 9.44±1.25 2.22±0.13对照组 45 3.58±0.62 7.31±1.18 11.71±0.73 2.42±0.54 t-10.049 -9.885 -10.495 2.479 P<0.05 <0.05 <0.05 0.015

2.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S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s)

表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SDS 为抑郁自评量表,SAS 为焦虑自评量表

组别 例数 SDS 评分 SA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5 55.58±1.34 50.49±2.15 a 57.53±1.14 52.38±1.07 a对照组 45 55.71±1.42 52.22±2.13 a 57.69±0.95 54.78±1.20 a t-0.457 -3.842 -0.703 -9.987 P 0.648 <0.05 0.484 <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GQOLI-74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G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5 75.87±1.77 92.47±1.34 a 84.73±3.81 94.02±1.83 a对照组 45 76.11±1.84 85.18±1.80 a 83.96±3.41 88.18±1.87a t-0.644 21.779 -1.020 14.976 P 0.522 <0.001 0.310 <0.001组别 例数 物质生活状态 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5 86.04±3.55 94.02±1.72a 81.96±1.66 89.38±1.75 a对照组 45 87.02±2.63 89.53±1.53a 82.20±1.66 84.07±2.36a t-1.485 13.053 -0.698 12.133 P 0.141 <0.001 0.487 <0.00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两者均由肢带骨和游离肢骨构成,且左右对称,主要对机体的运动、支撑、保护及造血功能发挥作用,并参与骨的代谢过程。上肢骨纤细,骨与骨之间连接紧密、灵活度较高,功能较为复杂;下肢骨粗壮,骨质坚硬、关节与关节之间稳定性较强。四肢骨折在骨科属常见骨折类型,交通意外、高空坠落、挤压伤等均是致伤成因[6]。四肢骨折的恢复周期较长,骨折初期,骨折部位及周围组织出现血肿,纤维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增生直至血肿机化,血肿机化形成纤维性骨痂,随着机化的不断加深,血肿钙化形成原始骨痂,原始骨痂中的骨细胞活跃性较强并沿着力方向生长,破骨细胞吸收不着力部位的骨痂,骨痂重塑,生长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整个过程一般为两个月至两年。内固定手术是四肢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但围手术期患者普遍存在心理负荷、躯体疼痛等问题,严重阻碍术后康复进度[7]。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成为四肢骨折护理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采用阶段相宜护理联合情绪ABC 理论护理对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施加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各康复指标及VA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利于推进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康复进度、有效缓解疼痛症状[8]。分析原因可能为,阶段相宜护理于手术各治疗阶段匹配合理且适宜的护理措施:术前细致型宣教提高四肢骨折患者的康复价值认同感,使其具备一定的康复训练技能,进而有效保证术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效果;术后以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法指导患者有效推进康复训练,尽快促进肿胀消除、关节功能恢复;手术前后施行科学疼痛评估与相宜镇痛管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药物及肌电刺激治疗,营养神经并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同时保证疼痛管理效果;情绪ABC 理论护理在手术前后的合理应用,使患者能够以较好心态应对手术创伤、术后康复困难、疼痛刺激,有利于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四肢骨折对患者机体的损伤程度较高,骨折的同时通常伴有周围肌肉神经损伤。上肢骨折通常伴有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间肌、蚓状肌、拇收肌麻痹,手内肌萎缩,患者尺侧手指出现感觉障碍,手部精细活动受限。下肢骨折通常伴有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坐骨神经干损伤,主要表现为屈肌、伸肌麻痹或瘫痪,膝盖、踝关节及足部功能障碍,患者行走时呈“跨越步态”。因此,四肢骨折严重者可能走向终身残疾的恶性结局,故患者的精神压力较大,甚至引发精神疾病。护理后,两组SDS、SAS 及GQOLI-74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通常来源于机体的不适,阶段相宜护理全程关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身体状态及心理诉求并行对应式满足[9],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理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耐心倾听,主动在患者处于心理症结复杂多样、不良情绪严重的时期,对其引入情绪ABC 理论护理,使患者理性分析并思考其情绪应激反应过程[10],主动意识到自身负性情绪的可能成因[11],在护理人员有意识的纠偏干预下,实现错误型认知、偏差型理念的对因式疏通纾解[12],步入良性心境状态。

为了防止骨折部位再次受损,手术治疗时通常将关节及骨折部位同时固定,由于关节长期被固定,关节囊及周围组织容易出现粘连,导致关节活动障碍。此外,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还有切口感染、压力性损伤等,长期卧床者也有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本研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实施阶段相宜护理及情绪ABC理论护理,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康复训练,加强四肢肌肉的训练,保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血栓的发生;同时医护人员定时检查患者引流管及术后伤口,必要时进行处理以降低感染风险,增强患者的心理建设,提高患者的心理能力,使患者客观理性的认识并发症,加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使患者以积极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防止并发症风险因素,降低并发症风险,完善其自护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采用阶段相宜护理联合情绪ABC理论护理对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施加干预,可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与质量,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

猜你喜欢
四肢情绪康复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