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燕,黄玉萍,方静静
浙江省台州医院 (浙江台州 317000)
阑尾炎是小儿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具有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较快等特点,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容易导致寒战、高热,甚至导致感染性休克。由于小儿的自身器官发育不完善,机体对外界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差,加之急诊手术的术前准备时间较短,手术部位皮肤及手术室相关医疗设备的术前准备工作可能不完善,导致小儿急诊手术的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1]。近年来,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阑尾炎患儿的常规、推荐手术方式[2-3]。但术后切口感染问题仍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需引起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并分析导致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我院收治的278 例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1 例,女107 例;年龄1~14 岁,平均(8.35±3.22)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小儿外科住院患儿;符合阑尾炎诊断标准[4],行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排除标准:年龄>14 岁;术前1 个月使用抗生素;术前有明确感染史;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畸形;需行其他手术;资料不全。
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诊断标准如下: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或有脓性分泌物[5]。由同一组小儿外科医护人员收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儿的切口分泌物,并送检验科进行病原菌类别鉴定(采用生物梅里埃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VITEK MS 型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同一组小儿外科医护人员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切口长度、发病至手术时间、外科消毒前是否使用肥皂水清洗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层流系统是否完成空气净化、手术参与及参观人数、手术时间、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阑尾是否化脓穿孔或坏疽及腹腔是否留置引流管等。
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致病菌分布,并分析导致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所有数据均由双人手工录入电脑,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后退法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程。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78 例患儿中,发生切口感染30 例(10.79%),分离出病原菌34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有12 株(35.29%)和22 株(64.71%),具体见表1。
表1 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34 株)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发生感染和未发生感染患儿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切口长度、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外科消毒前是否使用肥皂水清洗皮肤、术前层流系统是否完成空气净化、手术参与及参观人数、手术时间、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阑尾是否化脓穿孔或坏疽及腹腔是否留置引流管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例(%)]
将切口感染的发生作为因变量,将表2 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作为自变量,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剔除标准为P>0.05),结果表明,年龄<6 岁、体质量指数≥20 kg/m2、切口长度≥3 cm、术前层流系统未完成空气净化、手术参与及参观人员≥6 人、术中出血量≥30 ml、阑尾化脓穿孔或坏疽及腹腔留置引流管是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外科消毒前使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则是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3 和表4。
表3 多因素分析的变量赋值情况
表4 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Logistic 分析
由于阑尾炎患儿对病情的承受能力不足,病情进展较快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史采集困难,加之患儿无法较好配合体格检查,因此误诊率较高[6-8]。人体腹腔内的脏器多为空腔器官,且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定植。阑尾炎发病和手术过程中,病原菌可从器官腔内转移至腔外,污染手术切口,最终导致切口感染[9]。切口感染是手术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给手术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及精神痛苦,还会增加原发病的治疗难度,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10-11]。
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主流手术方式之一,但其术后切口感染却屡见不鲜。袁莉等[9]通过对980 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持续调查,发现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28%。牟丹辉等[1]对腹腔镜下急诊阑尾切除术成人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13%。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0.79%,明显高于以上研究结果,这可能与本研究选取对象为小儿有关。
明确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可为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30 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儿中,分离出病原菌34 株,提示部分患儿切口感染是多种病原菌(2 种及以上)混合感染所致;其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有12 株(35.29%)和22 株(64.71%),与袁莉等[9]的研究结果相近。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 岁、体质量指数≥20 kg/m2、切口长度≥3 cm、术前层流系统未完成空气净化、手术参与及参观人员≥6 人、术中出血量≥30 ml、阑尾化脓穿孔或坏疽及腹腔留置引流管(OR>1,P<0.05),而外科消毒前使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则是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OR<1,P<0.05)。年龄较小及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儿抵抗力低下,感染风险较高;体质量指数越高的患儿体内脂肪含量越多,术后易发生脂肪液化;切口长度越长,创伤越大,也越易被外界病原菌感染,进而引发切口感染;术前层流系统未完成空气净化和手术参与及参观人员较多,容易导致手术间空气中病原菌数量超标;阑尾化脓穿孔或坏疽和腹腔留置引流管均增加了切口被病原菌感染的可能,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发生;而外科消毒前使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可以显著降低手术部位皮肤表面病原菌数量,有利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临床可以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最终降低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小儿急诊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