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燕,李雅樱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急诊,厦门 361001
由于儿童自身器官多处于发育阶段,自身免疫功能偏弱,因此极易患得多种病症,若未对其施以针对性临床诊治,极易导致病症加重,诱发多种并发症,对其预后发育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大部分儿童治疗药物为胶囊、颗粒、片剂类药品,不过因患儿吞咽功能未完善发育,故需实施静脉输液给药[1],有效缩短患儿医治时长,且临床疗效显著。不过因患儿血管较细,依从性不佳,易导致一次穿刺成功率较差,需进行反复穿刺,加剧患儿痛苦感受,不利于患儿病症康复,也会恶化医患关系[2],故需通过针对性护理方案来改善患儿急诊输液的状况。为此本文选取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急诊进行静脉输液患儿100 例为研究对象,为其实施优质护理,以期明确改善效果。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1 月间,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急诊进行静脉输液患儿10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2021 版)》[3]中指征标准,且年龄为4~10 岁;无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性障碍者;未合并恶性肿瘤或危重症者。排除标准:无输液时长≤3 d 者或存在穿刺禁忌者;伴凝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者;患儿临床信息不完整,伴中途退出研究者。研究对象监护人均已明确本次研究内容,并于同意书上签字,且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纳入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为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其内容包括热情接待患儿及监护者,与患儿家属进行充分交流,并施以体征护理、病症讲解、用药引导等基础护理。
观察组为患儿实施优质护理,具体为:①评估患儿症状,主动与患儿、监护人进行沟通问询,通过交流互动,明确患儿基础信息和用药禁忌,同时仔细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个人认知,并针对穿刺位表皮、血管状况进行评测记录。②健康教育阶段,由于大部分患儿、监护人对病症诊治相关事宜缺乏系统认知,不易引起足够重视或产生一定误解,故穿刺前医护人员需着重针对用药所需时长、应用剂次、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对于可能产生的不良体征着重阐明,使家属做好充足心理准备。③在患儿心理调节期间,多数患儿因周边环境变化易出现紧张、畏惧心理,故医护人员需采用和蔼关切的话语及鼓励性肢体语言进行安慰,满足患儿临床所需,消除其负面心理。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鼓励患儿,提高其接受遵医救治的依从性。④环境调节,患儿输液科室应依照其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进行改善,避免过度沉闷压抑,可选用符合儿童兴趣爱好的动漫画报、彩绘转移其关注度,播放欢快氛围的儿歌来调节情志,便于更好进行输液。⑤在输液管护期间:医护人员需秉承“快、准、稳”的穿刺原则,减轻患儿疼痛。穿刺时与患儿亲切交流,结合故事讲解、播放影音、喂食糖果等转移关注度,指导监护者通过抚慰、拥抱等动作降低患儿抗拒心理,提高患儿依从性。同时还可利用医用固手板进行固定,避免出现不良事故,并加强输液期间巡护强度,确认输液期间是否出现肿胀、淤血及滑脱等现象。拔针过程中,轻度按压穿刺点位5~7 min,有效缓解患儿疼痛。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下列指标进行观察:①依从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为受试对象发放通用依从性量表(general adherence scale,GAS),预期发放同回收计数均为100 份,评估有效率100%。下辖五项评估标准(遵医能力、合理饮食、自我检测、避免诱因、定期复诊),单项评估项目区间为0~25 分。记录患儿近30 d 的护理依从性,采取Likert-6 级评分法做等级分化,患儿依从性同其积分成正比。期间量表内容登记可由患儿家属代填,填写期间,可间接记录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②满意度:向患儿家属发放纽克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拟对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测维度主要为医护人员护理记录、临床护理操作、临床医护效果、护理服务治疗、护理管理措施等,并结合患儿依从性、信息完整性等共计19 项(此次研究选取其中5 项)进行维度划分,单一维度最高值5 分;③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组间不同护理模式下出现穿破血管、皮下淤血、针头脱出以及针孔感染例数,并进行数据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横向分析与组内纵向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法及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计量数据以±s表示,计数数据以n(%)表示,当P<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进行静脉输液患儿100 例,两组各50 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5 例(50.00%),平均年龄(3.02±0.49)岁,平均致患时长(7.12±0.27)d,致患分型:急性胃肠炎10 例、急性支气管炎10 例、急性扁桃体炎10 例、支气管哮喘10 例及病毒性脑膜炎10 例。观察组男性患儿26 例(52.00%),平均年龄(3.01±0.51)岁,平均致患时长(7.12±0.27)d,致患分型:急性胃肠炎11 例、急性支气管炎9 例、急性扁桃体炎11 例、支气管哮喘9 例及病毒性脑膜炎10 例。研究对象各项一般资料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依从性及一次穿刺成功率 护理前组间依从性各项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指标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且观察组一次成功穿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依从性及一次穿刺成功率
2.3 护理满意度积分 观察组家属各项满意度积分均较对照组更高(均P<0.05)。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积分(分)
2.4 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不良事件发生率 [例(%)]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常见性给药路径,其通过大气压、液压重力原理,通过特定无菌输液装置将预先配置的无菌药液,由先前选定穿刺位运输静脉滴注到患者体内,以达到救治体内失衡、改善体内微循环、营养供给以及治疗病症的效果。该方法起效快,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长,减轻患者痛苦[4]。但静脉穿刺会因需刺破患儿皮肤和血管而氛围不佳、且周边环境嘈杂,易造成患儿紧张畏惧心理,临床依从性差,造成疗效不佳;并且周边光线暗淡易使医护人员穿刺位选取出现偏差[5];且患儿在发热、脱水状态下,会由于血管状态不佳造成穿刺困难,出现反复穿刺现象,加剧患儿痛苦。监护人监督状态下会影响护理人员心理环境,加重其心理负荷而无法发挥正常穿刺水平,对静脉输液穿刺质量与成功率造成极大影响[6]。优质护理在核心内容上主要通过为患儿拟制个性化护理方案,适量满足患儿合理性需求,来提高疗效和满意度。同时在护理期间重视护理细节,通过细化周边环境、关注患儿心理、记录体征变化,提高舒适度和治疗效果,结合沟通和信息交流,认真汇总记录患儿实际需求,及时做好遵医护理,提高患儿依赖感。安全温馨的护理环境,合理预防管控感染风险,提升护理效果[7]。同时优质护理还需持续优化评测,护士按时评估护理效果,依照最终数据做以对应整改,满足患儿需求和预期[8]。
部分临床研究得知,患儿自身行径、心理环境易在外界诱导下出现负面影响,故需应用针对性护理办法对患儿进行科学引导,确保患儿情绪稳定,且首次穿刺成功对患儿来说是接受静脉输液的关键[9]。为此在此次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宗旨在于为患者遵医给药完毕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患儿痛感,使其能够在平常心态下接受穿刺作业,缓解患儿畏惧紧张心理,提高患儿、监护人的满意度,并减轻护理人员操作时心理压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10]。
此次研究数据对比得知,观察组依从性各项维度指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现不良事件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破血管、皮下淤血、针头脱出以及针孔感染均一例,不过均于二次穿刺后完成输液。而对照组不良事件概率高达30%,且部分患儿未完成初次穿刺,同时部分患儿首次穿刺失败后,易出现惊恐、抗拒、哭泣、尖叫等应激反应,无法完成输液医治,只能待其情绪平复后二度实施穿刺,进而说明优质护理可显著提升患儿护理依从性,确保输液工作顺利完成[11]。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医护人员护理记录、临床护理操作、临床医护效果、护理服务治疗、护理管理措施五项满意度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进而说明在优质护理干预下,有利于提高患儿同监护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提升满意度[12]。也能够促进护患之间彼此交流效果,消除患儿负面情绪和陌生感,使其能够接受医治,并结合优质管护环境,适度转移患儿关注度,帮助患儿适应。
综上所述,通过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为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依从性,减少出现不良反应概率,具有较高安全性,提高监护人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