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思维与实践逻辑

2024-02-29 10:43王中明裴玉环
新校园 2024年1期
关键词:哲学观养正明德

王中明 裴玉环

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谁办学校,这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灵魂问题。文化建设从学生开始,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对培养目标的描述和期盼。

东明县第十小学基于学生画像来进行学校文化的建构,把培养“致良知、立雅行、存大美、求至善的十小少年”的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大观念,构建起以“养正”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系统,走出了一条现代学校文化治理的道路。

一、“育人目标”作为文化大观念

确立文化大观念是文化系统的核心,这个大观念就体现在“育人目标”这个根本点上。育人目标体现“知行共进”“美善成习”的育人价值观,对应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形象。

从学生的“致良知”培育入手,体现对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道德是智慧的,智慧也是道德的,这就是“良知”,而且致力于由内而外、由外而内,身心共健发展的良知。

从学生的“立雅行”养成发扬,构建起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听其言而观其行,既有要求又有评价,用高雅、儒雅、典雅、健雅的行为树立时代少年新形象。

从学生的“存大美”厚积底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就是无处不在的美,抛却了刻板雕琢的美,方而不割、光而不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形成大观念,奠基大美人生。

从学生的“求至善”一体浑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达至家国天下的至善修为,至善而不止,需要每一个学生孜孜以求,做学习的主人、做学校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围绕这一育人目标,学校的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发展、管理体系等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创新,可以说,“目标定”则“大局定”。

二、“教育哲学”观确立文化大方向

基于学生画像的教育观念确立了,学校的教育哲学观就已经显现出来。教育哲学观是学校对自然宇宙观、人性塑造观和知识建构观综合认知,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方寸。

“蒙以养正,圣功也” ,《易经》正是用这一句话阐述了教育的千年价值,也造就了华夏文化的“养正”基因。小学生正处于蒙学阶段,对世界充满了善的认知,对自己却有成长中的冲突。因此,对教育来说,最了不起的功业就是“养正”之教。

“养正”是教育结果,是学生的根基塑造,“养浩然之正气”“养明德之正心”,从学习到生活,从现实到未来,最终实现的是“正己”的教育目标,“正己”内含着“道德正”“智慧正”“体态正”“美观正”“劳动正”,全过程的“修身养性”,全身心的“正己化人”,即全面发展的人。

“养正”是教育过程,是教育的根本路径,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丰富每个学生的人生追求。实施“正行”“正知”“正意”“正心”“正身”养成教育,走向“正己”而化成“家国天下”的养成教育。

2023年,学校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养正教学”研修项目,结合单元大概念,设计单元教学结构网,构建起了基于学生素养的“养正”教学项目,从而更好地促使学校教育哲学观转化为教学实际。

三、“教育理念”引领文化大行动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对教育实践与教育目标达成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得理而无妄念,教育才能够真正发生。充分理解小学生“蒙以养正”的教育哲学观,学校确立了从“好习惯”到“好人生”的教育理念。

“好习惯”“好人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的“行”与“知”的合一。与学校校训“知行共进、美善成习”合二为一。一近一远:近有好习惯,远有好人生;一动一静:动即遵循好习惯,静可拥有好人生;一可观一可想:看得到的好习惯,想得到的好未来。

理念为引领,东明十小开设了“十大好习惯教育课程”。比如课堂发言时的习惯养成,规划设计为:(1)答问、发言时,均向右横跨一步站在过道上,不弄响桌椅,站直站稳后再说话;(2)要求说普通话,说文明话,说响亮话,回答问题时说完整的话;(3)倾听,教师讲话时,学生目视着教师,注意力集中;当同学发言时,认真倾听,不嘲笑、不打断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思考,等同学发言结束后再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既是学校的理念,也已经转化成了从“好习惯”到“好人生”的行为。

四、“学校精神”塑造文化大力量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就是“正己化人”的科学理性,“道德律”就是“明德天下”的终极目的,这就构成了学校的精神。

“正己化人”来自学校的教育哲学观“养正”,体现中华文化“修己安人”的基本思想,也来自“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行为因果,这就是教育精神的体现,是内化于每一位师生灵魂深处的精神内核,一旦形成,就构成了不可转移的生命定力。

“明德天下”出自《大学》,《大学》就是大学问,小学生要有大学问的意识,这个意识是取法乎上的“明德天下”,由此才有“大学问”的要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正己化人”与“明德天下”不是分开的,二者合二为一构成整体的精神逻辑。内“正己化人”方可外“明德天下”,欲让自己的人生达成“明德天下”的大学问,则必须每一天在学校里“正己化人”,理想的教育精神即在于此。

五、“一训三风”规范文化大标识

“一训三风”是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参与共建的文化标识。

(一)学校校训

如果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六年,留下一个永生不灭的教育基因,那么,一定是学校的校训。

东明县第十小学的校训秉持三个原则而构建:一是学生记得住,二是老师做得到,三是家长看得懂。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一个标准,就是符合语言规律,不去随便造词。于是就有了“知行共进,美善成习”的校训。一是体现出了育人目标的基本追求,那就是培育“致良知、立雅行、存大美、求至善的十小少年”,围绕育人目标确立校训,才能够让大家“信服”而能够入心入脑;二是体现出了“养正”教育哲学观和“好习惯、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因为校训体现出了“知行合一”的人类社会哲学思想,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而“美善成习”对应着“好习惯”教育的理念;三是体现出了着眼未来的“动态”教育观念,“进”与“习”是学校校训最看重的两个字,中国优秀文化的核心“与时偕行”就是一种“进”的思想,而“学而时习之”的“时习、演习、习练,最终形成一种习惯”的价值观,也要在校训中体现出来。

(二)校风、教风、学风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行为逻辑上,体现为校风“致知致行”的行动“双致”与“至善至美”的目的“双至”,即“致知致行,至善至美”的校风。

在教师思考与实践教学的行为逻辑上,也体现为教风的“以学生为本”的“本立而道生”与“以生活为源”的“格物致知”,即“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的教风。

在引领学生学习的学风上,则体现为“学思行合一,真善美同习”,这是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行为逻辑也体现为学风的“学思行合一”的“实践性学习”与“真善美同习”的“整体发展观”。

总起来看,以“育人目标”为文化大观念,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教育理念共同構建学校文化系统,就是在建构教育新生态,就是学校的办学愿景,与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观体现出来的整体文化系统相一致,从而使得东明县第十小学以“适性扬才的多彩乐园”为“养”,以“美习润身的成长学园”为“正”,一个“养正”教育品牌就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明县第十小学)

猜你喜欢
哲学观养正明德
强化“三新”课改 建构“5E”课堂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教学特色
文化兴校担时代之责 养美育正承文院之脉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简介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弘道养正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