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珍 厦门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福建省厦门市 361023
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培养体系中各学科、各专业教育的基础支撑,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医学人才培养的优劣。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同时也承载着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1]。医学免疫学课程学习阶段是医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背景的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等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2019年底至今,新冠感染的全球暴发及蔓延,显现出目前医疗系统、公共卫生体制存在不足,也对现今医学教育改革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在新冠疫情持续防控的特殊时期,以新冠感染为切入点,从新冠病毒致病的免疫学原理、防治新冠感染的具体策略,到其引发的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学生以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3]。
医学院校的学科整体专业性较强,在课程设置上多偏重于医学的公共知识以及专业课程,因此大部分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大学生,接触人文社会学科的机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部分医学生缺乏相关人文素养,因而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关联较薄弱,未能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起源于医学微生物学,初期以抗感染免疫为主,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现已发展成为一门多分支、与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机制阐述和防治策略、科学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4]。目前,各高校对于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拓宽。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一方面,从高效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到“细胞因子风暴”致病机制的研究再到疫苗药物的研制,医学免疫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医疗卫生队伍和生命医学科研人员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事迹,诸如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张定宇院长临危受命,攻坚克难,救治病患。他们治病救人、投身科研攻关、生命至上的精神都是医学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本课程设计紧跟时事,以新冠感染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融于医学免疫学专业教育之中,有利于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冠疫情引发人们对免疫学的关注与重视。课程开篇以新冠病毒入侵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的短视频为引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同样接触病原体,为何有人感染致病,有人却是无症状感染者?何为“细胞因子风暴”,为何让人谈之色变?同样的治疗方案,为何有人转危为安,有人却撒手人寰?为何痊愈者血清可以治病?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课程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课程以新冠病毒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首先以抗病毒免疫为切入点,通过对新冠疫情的概述引入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史,通过抗病毒免疫介绍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组成、免疫三大基本功能等。以病毒为基础介绍抗原的基本概念及特性,进而扩展介绍医学上常见的抗原种类。以病毒入侵机体以及发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介绍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过程。相关医学免疫学知识点均结合抗疫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思维拓展及思政教育,构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总体框架,见图1。
图1 以新冠病毒为主线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框架
在以新冠病毒为主线构建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融入新冠病毒最新研究进展、新冠疫苗及药物研发进展、医务工作者及志愿者的感人事迹、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并结合免疫学发展史上传统的思政元素,对新冠疫情下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实践,相关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见表1。
表1 新冠相关思政教育结合医学免疫学课程内容览表
3.1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新冠感染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举全国之力开展疾病防控与救治。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广大医务工作者舍身忘我坚守岗位,均已退休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担当前线力量主心骨,带头救治病患、科研攻关。学生可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爱岗敬业精神及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对新冠疫情的介绍引入医学免疫学的历史及发展,结合天花消灭过程中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医学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面对疫情,我国不仅让国民免费接种疫苗,还对外伸出援手,捐赠新冠疫苗,通过这些时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深刻领悟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怀和大国担当。
3.2 辩证统一的科学世界观 通过抗病毒免疫阐释免疫的概念和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等,结合免疫是把双刃剑,保护机体的同时可能引起免疫损伤,渗透辩证统一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免疫系统激活补体并产生细胞因子以抗击病毒,但补体过度激活加重肺损伤,而细胞因子不受控制地大量释放时,将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即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加速疾病发展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通过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即细胞因子风暴)介绍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并结合脓毒血症和流感致病过程中细胞因子“过”与“不及”的后果增强学生辩证统一思维的培养。
3.3 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以新冠病毒为例介绍抗原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并扩展介绍医学上常见的抗原种类。通过介绍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结构分析过程,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新冠疫苗药物的研制讲授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举例各国科研工作者不眠不休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及疫苗药物,大大提高检测防治效率的事迹[5-6],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和大胆创新的科研探索精神。讲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的高度多态性使不同机体对新冠病毒的抗原提呈能力有所不同,导致对新冠感染的易感性和应答能力差异,目前仍有不少科学家致力于MHC的研究以及疾病易感基因的探索,激励学生们朝科研方向迈进。同时,介绍免疫学发展史上兰德斯坦纳、贝林、博尔德特和里歇等科学家分别因发现血型、血清疗法、补体和过敏反应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教育。
3.4 爱岗敬业与团结协作 以病毒入侵机体后机体抗病毒过程讲解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规律,通过不同免疫细胞、分子间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岗位责任心及团结协作精神。面对新冠感染的威胁,新冠疫苗已成为终结新冠病毒的最佳利器,为最大限度提升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成功率和速度,科研攻关组迅速确定5条主要技术路线,夜以继日研制疫苗。早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顾方舟亲身试验脊灰糖丸,今有陈薇院士研制并亲试新冠疫苗,通过这些事迹引导学生体会科研人员刻苦钻研、攻关不辍,感悟奋勇不屈的拼搏创新精神和众志成城、为民解难的团结精神。
3.5 实践教学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 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安排了血型鉴定、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小鼠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等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实验,一方面能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如实书写实验结果及报告,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合理分析实验结果,在实践中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培养思辨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小组合作式的实验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心及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以新冠感染为主线,以爱国情怀、辩证思维、人文素养和科学创新为着眼点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深入掌握免疫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德能兼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反馈新冠相关的研究进展、时事新闻或临床案例等思政内容融入医学免疫学专业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运用哲学思想或方法论分析问题,有利于更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协同的育人格局,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在实践中彰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近一年来,我校已有3名医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患者送去“生的希望”[7]。在2021年9月厦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场上,我校400多名高年级医学生志愿者在老师带领下,在全市11个隔离点为密接者、次密接者进行近1个月的核酸采样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担当[8]。
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医学免疫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阳光大气善良感恩、忠诚团结实干创新等优秀品质。当前新冠病毒及其引起的感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我们将新冠元素思政教育与医学免疫学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后续还需要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