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改善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的效果及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4-02-28 13:12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病案科450000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耳鼻喉科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耳鼻喉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耳石前庭走路

高 瑞 李 楠 吴 杨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病案科 450000;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耳鼻喉科;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耳鼻喉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也称为“耳石症”[1],是临床上常见与头部变化相关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当头部位置变动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强烈短暂性眩晕或头晕,并伴有特征性眼震。手法复位干预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眩晕的症状,但大部分患者仍残余走路不稳的症状[2]。传统的前庭功能训练在患者依从性好的情况下能够减轻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但该训练内容单调、无专业康复人员指导,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模式将训练内容系统化、规范化,使进行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能够快速接受训练模式,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佳。本文将其用于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中,旨在探讨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9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5例进行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60~80(71.36±3.01)岁;疾病类型:前半规管12例、后半规管20例、外半规管10例、多半规管10例;病程2~4(3.21±0.35)年。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62~80(71.37±3.12)岁;疾病类型:前半规管11例、后半规管21例、外半规管11例、多半规管10例;病程2~5(3.25±0.41)年。两组上述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BBPV诊断标准[3];(2)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进行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脑外伤及前庭疾病者;(2)对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存在禁忌证者;(3)有耳部手术史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耳石症疾病康复相关知识、饮食及运动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传统前庭康复训练。医务人员床旁讲解康复训练的步骤,播放关于前庭康复训练的视频,患者自学康复训练内容并自行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连续干预2个月。观察组给予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由专业的康复人员向患者普及前庭功能恢复的目的及重要性,详细讲解康复训练内容,讲解成功案例树立患者的自信心,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指导,详细康复训练步骤如下:(1)卧位训练:平卧于床上,竖起一根手指于双眼正上方,缓慢左右转头,转头的同时双眼注视手指,然后慢慢加速,左右转头为1组,完成1组动作后轻闭双眼,重复15次,3组/d。(2)坐位训练:端坐于椅子上,分别在患者左边、右边、正前方放三个物体,从左到右环视三个物体,每个物体停留1s,反复环视15~20周,3组/d。(3)站立训练:静态平衡练习,双眼睁开站立维持1min,然后闭眼,10~15min/组,3组/d;动态平衡练习,背靠墙闭眼立正站直,在不屈伸髋关节的条件下,以踝关节为轴,左右摆动,反复摆动10~15圈,3组/d。在训练过程有任何不适,立即暂停训练,连续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残余症状:干预前后使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前庭症状,总分为60分,分值与前庭症状呈正相关。同时使用汉化眩晕症状(VSS-C)评分量表[4]评价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总分为136分,分值与眩晕症状呈正相关。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2)眩晕程度:干预前后使用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眩晕残障程度,总分为100分,包括躯体(28分)、情感(36分)、功能(36分)3个维度,25个条目,采用四级评分法评价,分值与眩晕残障程度呈正相关。(3)平衡功能:干预前后采用人体平衡功能测定仪(KY-1112)测定人体压力中心(COP)最大摆动长度(MOL)及COP摆动包络面积(EA)数据,数值与人体平衡功能呈负相关。(4)复发情况: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微信或电话随访2个月,记录每组复发BPPV的例数,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2 结果

2.1 残余症状 干预后,观察组VSI评分、VSS-C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残余症状及持续时间对比

2.2 眩晕程度 干预后,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眩晕程度对比分)

2.3 平衡功能 干预后,观察组人体压力中心MOL、EA数据均较对照组小(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平衡功能对比

2.4 复发率 干预后随访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66%(3/53)较对照组的19.23%(10/52)低(χ2=3.904,P=0.048)。

3 讨论

临床上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仍有30%~60%的患者残余走路不稳、头部昏沉感、漂浮感等,这些均为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跌倒的风险和发生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生活质量[5]。传统前庭功能训练没有针对功能训练内容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且该训练方法对BPPV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若患者不能自觉地进行功能训练,其前庭功能恢复的效果也就不明显。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性的指导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BPPV患者,满足患者最低级的要求,增加治愈信心,使患者高效地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将其用于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中,以期达到有效减轻残余症状、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眩晕程度,快速提高平衡功能的效果。

BPPV患者经过手法复位后残余眩晕、走路不稳等症状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主要原因可能是耳石经过复位后不能完全适应中枢,或者仍有耳石碎片残留在半规管内,引起轻度眩晕症状[6]。陆慧等[7]研究中表明,高血压、梅尼埃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耳石症患者残余眩晕症状导致走路不稳的高危因素,其中合并梅尼埃病的耳石症患者复发风险比没有梅尼埃病的耳石症患者高6倍左右。本文中,干预后,观察组VSI、VSS-C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说明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的残余眩晕症状导致的走路不稳症状,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这种康复功能训练方式针对性制定康复目标及计划,有步骤的功能训练使患者循序渐进的适应前庭系统,减少手法复位后产生的机体应激反应,同时避免环境及其他物理因素造成的头晕症状。

耳石复位是临床上治疗BPPV患者首选方法,但该治疗方法并不能根治疾病,部分患者会因为耳石从半规管进入椭圆囊后,会对其平衡感受器产生一定的刺激,从而引起头晕、走路晃动不稳的症状,另外前庭功能恢复不完全会加重患者眩晕症状程度[8]。杨里里等[9]研究中表明,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用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脑血管血流量,从而减轻眩晕症状。本文中,干预后观察组DH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显著降低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BPPV患者眩晕程度。该康复功能训练模式通过简单的头部、眼部运动,使患者机体适应前庭眼反射和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其前庭系统的凝视功能及稳定性,减少由于视觉因素造成的眩晕症状,避免因头动敏感或运动敏感类疾病加重眩晕程度。

耳石脱位后会造成双侧前庭功能失调,即使经过手法复位,但复位的耳石可能会刺激BPPV患者,改变平衡感受器,由于机体不能快速适应从而导致患者的平衡感下降,出现走路不稳、容易摔倒的情况。汪奕鸣等[10]研究中表明,外周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前庭功能,恢复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本文中,干预后观察组人体压力中心MOL、EA数据均较对照组小(P<0.05),说明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BPPV患者的前庭系统,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这种康复功能训练方法通过动态、静态平衡练习,整合BPPV患者的视觉功能、本体感觉,减少由于眩晕症状引起的不平衡感,从而改善患者的协调和平衡功能。

大多数耳石症患者干预后会出现复发的情况,导致复发的因素较多,部分与基础疾病及运动有关,梅尼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会影响耳石器的恢复,增加耳石脱落的风险,头部剧烈晃动、体位突然改变也会引起耳石症的复发。本文中,干预后对两组患者随访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显著降低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BPPV患者的复发率。该康复功能训练模式弥补传统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模式费时、费力、枯燥、效果不佳等,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减少复发率。

综上所述,沉浸式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进行手法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症状BPPV患者残余症状,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减轻眩晕程度,提高平衡功能,减少复发情况。

猜你喜欢
耳石前庭走路
耳石症复位后避免侧卧
为什么鸡走路时一直在点头?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会走路的树
学走路
好好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