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手术中改良俯卧位摆放流程的制定及应用分析

2024-02-28 13:12:30朱海棠芮雨婷赵亚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省常州市213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体位脊柱

朱海棠 芮雨婷 赵亚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脊柱外科手术往往需采取俯卧位进行手术治疗,其能保障术者在操作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术野。但使用该体位进行手术,由于患者麻醉状态、特殊的体位、禁食禁饮、手术时间长等影响,造成机体反射性保护作用降低,极易出现呼吸、血流循环障碍、皮肤压力性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相关研究显示[1],手术体位而致的并发症,在手术安全隐患中位居第四位,其对手术安全性造成直接影响。手术体位安置是保障手术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不但要规范、科学,充分暴露术野,还要避免对呼吸、血液循环的影响,同时确保机体各部位处于功能位[2]。传统手术体位的安置缺乏正规系统体位安置的理论及操作培训,加上无标准可遵循,严重影响手术体位安置的质量。因此制定科学、规范、标准的手术体位的安置方法与流程,预防手术体位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患者手术安全,尤为重要。为此,本院通过建立多学科小组制定脊柱外科手术中改良俯卧位体位摆放流程进行体位摆放,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2022年6月我院接诊的俯卧位脊柱外科手术患者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1.45±3.57)岁;体重45~76kg;腰椎间盘突出29例,胸腰椎骨折12例,腰椎狭窄16例,腰椎滑脱6例;手术时间60~190min。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为脊柱外科手术,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采取俯卧位手术者;(3)临床检查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行非全身麻醉的脊柱外科手术患者;(2)手术过程中需更换体位;(3)伴有多发伤、糖尿病等疾病;(4)伴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将2021年4—9月制定流程前实施脊柱外科手术患者31例为对照组,2021年10—12月流程制定阶段,将2022年1—6月完成流程制定后实施脊柱外科手术患者32例为研究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脊柱俯卧位手术常规摆放方法,患者于手术床上行仰卧位,建立有效的外周静脉通道,连接心电图各导线,麻醉医师给予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后,给予动静脉置管,完善上述操作后由医护人员协同安置患者的手术体位。即将患者置于手术台一侧,3名医护人员分别扶住患者的肩—胸部、腰—臀部以及下肢,麻醉医师配合稳定患者头部,立起患者,同时检查颈椎、胸椎及腰椎是否处于同一轴线,适当进行调整,而后将其翻转至俯卧位,注意在安置患者时动作轻柔。医护人员协同拎起床单悬空患者,于头部及机体下方置入体位垫,注意保持患者胸部、腹部悬空。同时在压力性损伤常见部位(膝盖、脚背)置入软垫。将患者肘部弯曲放置于托手板上,置于头部两侧。

1.2.2 研究组:(1)建立流程制定小组,主要由4名脊柱外科医师、5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及3名麻醉医师组成,小组人员对既往俯卧位常规摆放中的不足及管道意外发生进行分析,共同分析造成不良事件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持续改善。通过临床实践,制定了俯卧位体位摆放、体位恢复流程及人员职责分工。流程制定小组成员按照流程进行培训且通过操作考核合格。(2)体位摆放流程:①术前1d由手术医师确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通知单上填写手术体位及要求,相关负责人调节手术床和相关事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于医师。②手术日清晨,巡回护士对手术床、相关卧具进行核查,手术医师对患者的安全进行核对,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与安全性。③患者于手术转运车上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麻醉医师在常规导管固定基础上用透明敷贴固定,深静脉输液导管使用缝线固定,而后用透明贴膜加固,使用金霉素眼膏,于眼睑内侧挤入,并使用低敏贴膜对双眼进行保护,巡回护士临时夹闭输液管道、尿管等管道并予以固定,使用粘贴脂质水胶泡沫敷料在患者体表预置,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状况,将体位垫调节成合适大小并置于手术床上合适的位置。④体位摆放:将手术台放置于最低,调节手术转运车的高度,使其与放好体位垫的手术床平面等高。体位摆放人员就位,手术助手1再次确认体位垫合适的位置,麻醉医生将麻醉机的挥发罐关闭,断开气管、呼吸回路管道,巡回护士发出翻身口令,麻醉医师对患者头部进行保护,防止气管插管脱落,外科医生交叉前臂,双手握住患者脚踝部后反转,各参与人员协助手术助手2将患者翻转至90°,同时手术助手1即刻伸出手臂分别接托住患者胸腹部及下肢,确保患者身体纵轴处于同一轴线,共同将其缓慢放置俯卧于手术床上的体位垫上。⑤翻身后,麻醉医生即刻连接气管导管,巡回护士开放并整理管道。外科助手检查确定患者头部在C型头圈中,检查眼部,不可与体位垫接触;检查胸腹部置于U型垫中空部位,保持悬空,避免受压。外科医生将患者双膝置于硅胶垫上;双小腿下置厚垫维持脚趾位置悬空;约束带妥善固定于膝部上方约10cm处;双臂弯曲前伸置于托手板上。确认无安全隐患和满足手术需要后,体位摆放结束。(3)体位恢复:术毕后,医护人员依据体位摆放时流程及分工进行协作;麻醉医师将患者心电监测导联线、血氧饱和度监测线暂时移除,同时将血压计的充气管断开;巡回护士临时关闭静脉管道、引流管等;锁定转运车与手术台,麻醉医生将麻醉挥发罐关闭,将气管插管与呼吸回路相结合,从手术床上将患者轴线翻身仰卧至转运车上,相关人员即刻连接开放各管道与仪器连线并对其到位和通畅性进行检查,确定各管道与仪器连线处于正常状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体位恢复结束。而后将患者护送至苏醒室苏醒。(4)工作人员职责分工:由麻醉医生负责气管、深静脉导管管理及患者头部保护。手术助手1于手术床的一侧负责患者翻转后的接托及保护。手术助手2于转运车一侧负责将患者平稳翻至90°与助手1共同摆放调整体位,体位摆放结束检查易受压部位情况。外科医生负责双下肢的摆放及尿管等检查。巡回护士负责相关管道的管理,指挥体位摆放过程。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与体位恢复时间。(2)记录两组患者压力损伤状况,包含头面部、两侧髂部、胸部。Ⅰ期压疮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皮温升高,可能伴有肿胀,未出现破溃,压力去除后,皮肤症状未消失;Ⅱ期压疮皮色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水疱、破溃,甚至坏死症状[3]。(3)记录体位安置过程中导管意外发生状况,如导管扭曲、管道折叠、导管脱落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位摆放、体位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体位摆放、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体位摆放、体位恢复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压力损伤状况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压力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压力损伤状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过程中导管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导管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8,P=0.006<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过程中导管意外发生状况比较

3 讨论

正确标准的手术体位不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体位改变对患者的影响,减少手术风险,使术野充分暴露便于术者操作,还能保障患者的舒适度与安全性。正确、科学的手术体位安置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目前俯卧位体位安置方式比较烦琐、时间长且需要多人配合,而不同人员操作的手法及力道存在一定差异,协同率降低,同时术者常需要凭借自身经验进行摆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易增加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率[4]。

合理的体位摆放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相关临床实践表明[5],制定俯卧位摆放流程与人员分工可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快捷、有效地摆放脊柱外科俯卧位。本次研究制定脊柱外科手术中改良俯卧位体位摆放流程进行体位摆放,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体位摆放、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改良俯卧位体位摆放流程的制定可明显缩短体位摆放、恢复时间。分析原因,改良俯卧位体位摆放流程中能确保过床与体位安置同时进行,简化操作步骤,进而有效缩短体位摆放及体位恢复时间;另外体位摆放流程中明确了分工和职责,体位摆放人员各司其职遵规行事,减少了相互依赖、推诿现象,避免忙乱局面的出现,从而提高了体位摆放流畅度,缩短体位摆放、体位恢复时间。研究组患者压力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改良俯卧位摆放流程的制定可降低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相关研究表明[6],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是直接导致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形成因素。本研究发现制定改良俯卧位体位摆放流程使体位摆放时间缩短,为团队成员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手术医师及护士能更专注于手术,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缩短也间接减少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持续受到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时间;同时于患者体表预置粘贴脂质水胶泡沫敷料,能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垂直重力、摩擦力的产生,另外体位摆放流程中患者在转运车上完成麻醉诱导,便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等数值选择合适的体位垫,并提前放置于手术床单下,避免了翻身与安插体位垫同时进行出现忙乱局面,易于护理人员将床单整理平整,防止因床单皱褶处较多增加皮肤摩擦力及压疮风险,这都在降低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中,研究组体位安置过程中导管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改良俯卧位摆放流程的制定可明显减少导管意外发生。因各种导管及检测仪器的连线较多且杂乱,体位摆放时极易出现导管、气管插管等脱落或折叠、扭曲情况[7]。研究组在体位摆放流程中针对管道意外情况制定了相应防范措施,明确了分工和职责,翻身前各管道负责人将所有导管固定,而后又指定人员进行整理及辅助保护,有效避免出现导管、气管插管脱落;患者翻身时巡回护士先检查确定各种导管有无悬吊或被压住后,发出翻身口令,翻身后再次检查各种连线情况,确保各路管道通畅,避免发生扭曲、打折或意外脱出,从而有效减少导管意外的发生。本文中建立流程管理小组,团队成员共同对既往俯卧位常规放置流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持续改善,紧贴临床需求效果明显。体位摆放时间的缩短为医护人员节省了更多时间,使其能更好地管理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有效监测,手术医师及护士能更专注于手术,以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导管意外发生率降低,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的手术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手术效率的提高,使医护人员能有更多时间来服务更多的患者。改良俯卧位流程操作方法及步骤简便,操作过程中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协助,可有效缩短体位摆放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患者的舒适度与安全。

综上所述,制定脊柱外科手术中改良俯卧位摆放流程及人员职责分工可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快捷、有效地摆放脊柱外科俯卧位,减少压力性损伤风险,且能妥善固定导管,从而达到患者手术安全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体位脊柱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12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4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