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香 江诗焱 施明圆 王劲凤 谢碧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吞咽食物时哽咽感、异物感或明显的吞咽困难。食管癌的疾病发生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率为第4位,男性的疾病发生率相对高于女性,对患者的危害较大,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现阶段临床上对于食管癌早期患者常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食管癌根治术,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2]。但是食管癌根治术属于创伤性治疗,手术过程中会破坏食管的解剖结构,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出现营养不良现象,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高。因此为了避免食管癌患者术后出现营养不良,需要对患者实施一定的营养干预措施[3-4]。现阶段常规的营养干预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作为一种新型的营养支持方式,通过对患者营养耐受性的评估,然后对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补充机体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本研究为了探究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选取98例患者进行探讨,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进行食管癌根治术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4.22±7.40)岁;临床分期:Ⅰ期16例,Ⅱ期22例,Ⅲ期11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4.49±7.51)岁;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22例,Ⅲ期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食管癌相关诊断标[5];②进行食管癌根治术者;③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加入者。(2)排除标准:①患有胃癌等胃部疾病者;②在进行手术前已经存在营养不良现象者;③胃部接受过手术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营养支持,具体为:(1)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食管癌以及食管癌根治术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完成相关术前检查,对患者使用感恩疗法、转移注意力法进行常规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并指导患者按医嘱进行术前准备:餐后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残留;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深呼吸、缩唇呼吸、吹气球,使用呼吸功能锻炼器等,并督促患者按时锻炼;对于抽烟患者,遵医嘱加用化痰药物治疗。术前1d,指导患者无渣饮食,22:00后禁食,并口服50ml橄榄油。手术当日清晨,留置胃管。(2)术后护理:在患者麻醉复苏期,加强监护,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患者苏醒后,摇高床头30°,并进行1次口腔护理,禁食期间对患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并维持术前使用含漱液的频率,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适当对胃肠减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干预时间为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具体干预措施为:(1)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主任、主治医师、营养科医师、专科护士,由小组成员进行文献检索,结合临床实际,制定评估项目及管理方案,并规定评估的频率为: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每6h评估1次。(2)评估管理项目、方案内容。①呕吐。若患者的呕吐频率在12h内超过1次,需要检查其鼻肠管,降低营养输注速度,根据医嘱实施相关的药物干预,每隔6h评估1次患者的呕吐情况,呕吐停止,输液速度调整为正常速度。②腹胀。轻度腹胀,营养输注速度正常,每隔6h评估1次患者的腹胀情况;中度腹胀患者,适当降低营养输注速度,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肠梗阻,每隔6h评估1次患者腹胀情况,并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重度腹胀患者,立刻停止肠内营养输注,进行腹部平片、CT等检查,寻找影响因素。③腹泻。当患者的每天排便次数不足4次,排便量不足500ml,保持正常或适当提升肠内营养输注的速度;若每天排便次数为4~6次,排便量在500~1 000ml,保持正常的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每6h检查1次;若排便次数≥7次,排便量>1 000ml,适当降低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按照医嘱对患者使用止泻药,对粪便进行检查。④肠鸣音与胃潴留。若患者肠鸣音次数>10次/min,停止肠内营养输注,按照医嘱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2h后复查;若12h胃残留量>1 000ml,确定喂养管的具体位置,通过幽门后喂养,并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⑤误吸。若患者发生胃内容物误吸,立刻停止肠内营养输注,明确喂养管位置,对异常现象进行处理,并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6h后复查。
1.4 观察指标 (1)营养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2)免疫功能: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3)炎性介质水平:于护理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列腺素E(PG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BGB1)水平。(4)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吻合口瘘、腹泻、吸入性肺炎、胃潴留等症状发生情况。
2.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营养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TP、ALB、PA、TRF水平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2.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IgG、IgM、IgA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2.3 两组炎性介质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炎性介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hs-CRP、PGE、HBGB1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介质水平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4,P=0.036<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目前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常采用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手术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患者术后通常会存在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等现象,导致患者的术后恢复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一定的术后营养支持护理措施,以降低营养不良等现象的发生风险[6]。现阶段对于食管癌根治术通常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利用胃肠道吸收为患者提供机体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经过胃肠道吸收维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但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易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通常采用停止肠内营养的方式来干预,待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消失后再继续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需要反复操作,影响营养支持效果,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现象,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7-8]。为了加快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需要对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进行优化。
TP包括白蛋白与球蛋白,能用来检测机体的营养状况,若机体内的浓度下降,表示机体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现象。ALB为反映个体营养状态的指标,当其浓度下降时,会影响内源性代谢物、激素等在血液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并提示机体营养或吸收不良。PA可反映机体近2个月内的营养状态,当其水平下降,说明机体存在营养不良现象。TRF为血浆中重要的含铁蛋白质,当其水平下降,常见于营养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中。TP、ALB、PA、TRF作为反映机体营养状态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其水平变化来判断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TP、ALB、PA、TRF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观察组所用的营养支持方式能改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该方法以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作为基础,通过对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性进行定时评估管理,正确划分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的症状等级,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增加评估次数、适宜调整营养输注速度等,不仅能提升患者的肠内营养的耐受性,还能充分吸收输注的营养物质,从而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9-10]。
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由于手术的影响,易发生营养不良现象。营养在人体的抵抗感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参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形成,机体若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时,会不同程度损伤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IgG、IgM、IgA作为机体的免疫球蛋白,能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当其水平异常下降时,提示机体的免疫功能出现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IgG、IgM、IgA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该方法通过对机体肠内营养支持耐受性的定时评估,降低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的现象发生,让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能在手术后通过肠内营养支持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防止营养不良现象发生,让机体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提升免疫功能[11-12]。
食管癌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且由于术前禁食以及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引发营养不良现象,进一步加剧机体的炎性状态,导致hs-CRP、PGE、HBGB1等炎性表达水平提升。本文中,护理后观察hs-CRP、PGE、HBGB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说明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方案能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该方法能让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修复胃肠黏膜损伤,增强机体的营养状态,减少病原菌通过胃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hs-CRP、PGE、HBGB1等炎性介质水平。而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由于,在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中,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而评估项目主要有呕吐、腹胀、腹泻、肠鸣音与胃潴留、误吸等,并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调整肠内营养输注速度、为患者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有助于降低吻合口瘘、腹泻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与炎性反应,提升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快术后恢复速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