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薇
步入社区“宝宝屋”,相对独立的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功能区,适合0~3岁幼儿的玩具、绘本,儿童友好型的卫生间、水龙头以及色彩明丽的软包环境让这方小小的天地温馨舒适。正在游戏的孩子,还有专人照看。
这样的情景让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非常欣慰。“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加托育点,进一步拓展托育服务的内涵。”江帆的代表建议让更多宝宝得到了优质、科学的照护,为更多家庭破解了带娃难题,也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思路。
“最柔软的群体”备受关注
家有幼儿,全年无休。为了解决带娃难问题,上海从2018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呵护最柔软的群体。2023年1月1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幼有善育”走上法治轨道。尽管托育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始终关注儿童早期发展的江帆还是发现,现有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托育服务尚不完善。
“上海2012年出生人口23.96万,2021年出生人口12.76万,出生人口下降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江帆认为,养育成本提高和相关资源限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养育负担过重、养育理念差异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过多依赖老人。”江帆说,“上海要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养育提供高质量支撑与帮助非常重要。”
为此,江帆将《关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加托育功能的建议》带到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建议上海各区、街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尽快实现托育功能“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拓展托育服务的内涵。
从“不谋而合”到“同题共答”
代表的关注和呼声引起了市教委、市卫健委的高度重视。会后,主办单位市教委答复称将牵头在16个区全面建设社区托育“宝宝屋”,市卫健委也表示将积极配合市教委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供给体系。
代表和承办单位在工作思路上“不谋而合”,让完善托育服务驶入了快车道。市教委托幼处汤婷婷表示,过去市教委相关工作主要依托幼儿园和机构展开,代表提出在社区增设托育点的建议“与我们的一些工作设想非常契合,也带来了新的启发”。代表的调研成果为大量增设社区托育点提供了有力支撑。“了解到社区托育的需求非常大,我们也更有动力和信心。”
为了办理好代表建议,承办单位与江帆进行了多次沟通。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将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列为主题教育专题调研和整改整治的重点内容,与市卫健委、市发改委等委办局、16个区教育局开展了联手调研和联推整改,通过实地走访、专题研討、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聚焦年轻家长聚集、托育需求旺盛的中心城区,联合全市16个区、50多个街镇召开现场推进会,针对发现的问题拿出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在16个区全面设置社区“宝宝屋”,让托育服务真正走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持续挖潜幼儿园、机构托额,指导16个区完成各类托育机构带班教师、保育员的全员再培训,确保资源足量优质供给。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共设置240个“宝宝屋”,提供托额2.4万余个,90%的街镇至少设置有1个“宝宝屋”。
“‘宝宝屋非常火爆,深受家长欢迎。”汤婷婷说,“接下来,我们会在提高‘宝宝屋街镇覆盖率的同时提高精确度,在需求旺盛的街镇进行多点布局,把‘颗粒度做小,以更加匹配市民需求。”
“我长期在医学领域工作,与教委在医教结合等方面做过很多共同探索。我们都希望在打造好‘宝宝屋的基础上,将托育服务的内涵持续延伸放大,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汇聚更多资源、实现更多家庭服务功能,让居民过上便捷、优质的生活。”江帆对未来充满期待,“社区托育平台的建设涉及很多部门,承办单位做了大量工作,意见办理结果也远超预期。社区托育功能的实现,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我非常愿意继续参与这项工作,让社区托育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