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劳动”协同育人助推学校思政一体化

2024-02-27 16:59兰群 兰頵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兰群 兰頵

[摘要]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要求,探索“思政+劳动”协同育人新路径,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思政学科和劳动学科相生相长,力求达到“1+1>2”的效果,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综合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强调“注重资源整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为了促进思政一体化的有效实施,威海市南山小学同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致力于思政教育和劳动课程的深度整合,探索小学“思政+劳动”协同育人新路径。

一、课程双“整合”,课程内容“新”

研发校本劳动课程内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梳理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形成由低、中、高年级层层递进的“八课群”主题序列课程体系;二是整合校内劳动实践活动里的传统文化因素,在特色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1.整合形成“八课群”主题序列,年级课程梯级分层

梳理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领域进行分类,结合学情、校情和地域优势开发服务管理、DIY、公益实践、换岗体验、垃圾分类、理财、农耕、非遗八大主题课程,构建“八课群”劳动课程体系(如下图)。

不同年级结合思政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形成本年级自己的主打课程,其中,“服务管理”课程贯穿一至五年级全周期,主要涵盖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两个方面共15项技能。每个年级要学会三项技能,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梯级向上,涵盖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

2.整合传统文化因素,厚植爱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一直坚持开发和整合校内传统文化因素,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引导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劳动素养,厚植爱国情怀。

劳动社团课程将威海市“非遗”传承人引进学校,分别开设平绣、葫芦烙画、木板年画、糖画等“非遗”课程。学生在传统技艺的学习中,领略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富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劳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校内外齐发力,课程效果“实”

为了助力思政一体化建设,我们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提升思政课实施的成效。

1.“大课堂”:打造沉浸式实践课堂,让课堂教学走深走实

学校倡导教师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在体验式课堂上,设计多种多样的情境让思政课“活”起来。我们把课堂搬到劳动实践基地,教师和学生一起耕种、一起观察、一起学习,获得比课本上更为直观的认识,体验劳作的快乐。同时,构建起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创新型沉浸式思政教学模式。

2.“大平台”:构建开放多元的劳动磁场,全方位盘活劳动育人活力

盘活校内外劳动资源,多元情境助力育人实效。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在各个班级内开展“认领班级值日生的岗位”活动。校园绿地分包到班,除草、浇水、施肥、解决病虫害细化到人。此外,学校开设了3D创意打印、四轴飞行器等科技课程和DIY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积极实践、快乐体验,达成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

校外实践和研学,促进技能和素养双提升。学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并划分成六个不同作物种植区,分包给四、五年级学生,采取“种、管、收、卖”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和买卖,并将理财教育渗透其中;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定期到学校周边的集市参加义务清扫活动,让学生在投身为群众办实事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实现自我价值;带领学生走进大葱种植基地、牡蛎养殖场和绿茶种植园,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家校合力,拓宽劳动育人路径。学校通过发动家长、联合家长,着力形成家校一体的劳动教育合力。学生家长指导孩子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每日自觉劳动的习惯和感恩意识;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二十四节气实践性作业,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师资配置全方位,队伍建设情怀“深”

当前,思政与劳动学科的专职教师比较紧缺,多数是兼职教师。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将思政与劳动两个学科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打造两门学科的“大师资”队伍,既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问题,又很好地促进了两个学科的深度教学。

同时,我们还注重多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在全学科中开展,齐心协力打造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同心圆”。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岗位意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语文教师从课文讲解、人物解读等角度,抓住文学作品里人物的劳动精神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向优秀人物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音体美教师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中,体味劳动创造幸福,欣赏艺术劳动之美。

自推进“思政+劳动”协同育人模式以来,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以劳育德的教育功效逐渐彰显,学校也获得了“山东省文明校园”“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单位”“威海市劳动特色学校”等榮誉称号。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思政+劳动”协同育人的模式,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评价制度,促思政课堂向下扎根,助劳动教育向上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