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锦辉
[摘要] “三全育人”理念揭示了育人工作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中阶段正是优化和提升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尤为重要。本文依据“三全育人”的理念,提出基于高中阶段学生特点的德育实施路径,以期为同仁提升德育实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三全育人;高中德育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所有与学生相关的人员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以强化相关人员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育人要求和育人策略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去;“全过程育人”是指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形成学生从小学到未来就业的全过程育人环节,同时架构德育内容、目标、策略的长时段、可持续、分阶段的育人网络;“全方位育人”是指針对学生的受教育环境,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通道,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与学生相关的各个方面,实现德育工作的长效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三全育人”理念在高中阶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将教育过程视为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只要是与学生发展相关的要素,都要将其纳入教育过程中。“育人”是教育的目的,对象是“人”,方式是“育”。“三全育人”理念将教育的视角拉得更广,更具动态特征。
“全员育人”将教育主体由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团队扩大到所有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只要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且具有育人意愿、育人情感,都可以纳入教育主体之中。
“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拓展了教育的时空观。“全过程育人”要求我们将学生看作成长中的个体,采用阶段化、动态化德育手段,体现了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时间覆盖。
“全方位育人”体现了德育途径和德育内容的多样化、德育资源和德育平台的多元化、德育评价的多维化,体现了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空间覆盖。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教育对象是“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担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建设者。教育主体在开展育人工作时,既要关注育人目标的落实,也要考虑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三全育人”理念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并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为德育工作增效。
“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任何人都会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的人或物产生联系,这种联系使人不能被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会受周围环境影响并影响周围环境的“社会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念揭示了这种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开展育人工作,提升德育实效。
“全过程育人”则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人作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动物,是遵从自然规律、不断发展成长的人。因此,在育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当前阶段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德育,使德育效果事半功倍。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育人关键在于“全”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教育观本质上是基于学生个体发展建立一个全时域的德育生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是一个有机整体,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德育生态失衡,导致德育效果不能有效彰显。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全员育人”是基础和前提,构成育人体系的基座。只有形成“全员育人”的自觉意识,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观。人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全过程育人”要求育人目标要明确、有针对性,同时要求育人工作保持连贯性。“全过程育人”体现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构成了育人体系的时间维度。“全方位育人”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途径和载体。落实“全方位育人”理念,需要整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等各种校内外的育人资源;需要搭建课堂、课外、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各种课内外的育人平台。“全方位育人”形成了育人体系的空间维度。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成了育人体系的三个维度,将育人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1)。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教育突出生态化
“三全育人”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了和谐、完整的育人生态系统。
在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成分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某种生物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其他种类生物或非生物的影响。学生亦是如此,他们的成长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既受外显直接因素的影响,也受内隐间接因素的影响。因此,生态化教育提醒我们在育人工作中既要关注被教育者的育人环境,充分考虑到各种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又要整合育人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优化育人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中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广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心或嵌套于其中(如图2)。
为学生成长提供整体、系统、多样、全面的成长环境,将育人过程根植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三全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高中阶段“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路径
在高中阶段,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环境、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主要有如下路径:
(一)全员育人
1.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基础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学高为师,育人者必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一方面,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试想,一个教师师德不优、师风不正,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当学生不信任教师时,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时,自然会信任教师,教育工作自然会事半功倍。
2.学科德育是实现“全员育人”的主要途径
“全员育人”要求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是教育主体。鉴于当前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因此,提倡学科德育成为实现“全员育人”的有力举措。在学科德育的指引下,任课老师除了需要准确把握学科学习目标、重难点等,还要对学科内容中所蕴含、隐藏的内在德育内容、德育目标进行预设、解构,敏锐地捕捉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德育契机。在学科德育的要求下,每一位任课老师既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前行的引领者,充分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
3.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是落实育人实效的关键
“全员育人”意味着育人主体具有广泛性。育人主体在育人方式、育人评价机制、育人内容等方面不易达成一致,容易对育人对象造成干扰,不利于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为避免产生内耗,聚焦主要矛盾,落实“因人施策”,我们有必要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机制。由班主任进行育人内容整体规划、育人方式居中协调、育人评价有机整合、育人效果统一评估,切实落实“全员育人”策略,实现育人目标,提升育人实效。
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德育团队协调育人目标和评价体系,与科任老师形成联动;班主任要与心育团队密切联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班主任要实践同伴德育,通过同伴的影响破解学生的心理防线,打开学生的心理“防御墙”;班主任要密切联系学生家庭,与学生家庭统一立场,制定个性化德育策略,实现家庭、学校教育“1+1>2”的效果。
(二)全过程育人
1.进行一体化“贯通”设计
高中阶段上承义务教育,下接高等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重要阶段。在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时机把握等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初中阶段的认知基础和大学阶段的需求,结合高中阶段的特点优化设计。
“全过程育人”要求我们通过中学生学业、未来大学的专业、走向职场的职业、报效党和国家的志业等“四业”贯通设计,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生涯教育、社会与家庭教育的“五育”衔接,培养德育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过程德育的一体化“贯通”设计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实现对事物认知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帮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深刻理解每个德育规则背后的逻辑体系,使德育不浮于表面、不困于形式,有效提升德育实效。
2.打通校内、校外的德育路径
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一以贯之。打通在校时间和校外时间的德育路径,有助于强化育人目标,夯实德育效果。学校是高中阶段育人工作的主阵地,但学生在校外的时间也很多,要使育人效果能够发挥持久性作用,需要打通校内、校外的德育路径。
打通校内、校外的德育路径,能够充分实现校内未能落实的德育目标。比如,在校内,受场地和学习任务的限制,劳动教育目标无法有效实现。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开展假期劳动实践活动,充分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再如,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打通校内、校外的德育途径,可以通过开展家校合作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活动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德育活动来实现。
3.构建班级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育人工作是思想的传承和迭代,构建适宜的班级文化可以使育人工作于无声处显效果。班级文化的构建需要考虑班主任的兴趣特长、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认知水平等。班级文化的构建需要全班共同参与,因为班级文化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教学和管理水平,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
班级文化的构建通常包括集体讨论、文化内涵解构等环节。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了解构建班级文化的意图,班级文化内涵解构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班级文化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班级文化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素养水平、未来的发展规划,还需要考虑当前的班级情况、班级任课老师的情况等。
(三)全方位育人
1.重视“四史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重视“四史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鼓舞学生斗志、明确人生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协助学生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启迪学生智慧、砥砺学生品格,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在育人过程中,可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育人平台。家庭是学生个性、品格、是非观的养成地,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家庭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学校是高中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学校教育在高中育人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是实现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重要场所,育人主体可以从当前社会热点中寻找德育契机、德育话题,为育人工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社会也可以提供检验育人效果的场所、展示育人风采的机会。
3.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专门设置了学生会组织,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有必要建立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生会协同育人机制,打通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班级活动的开展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育人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育人契机;也可以与学生会协调,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提高育人实效。
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更多维度评价学生,拓宽育人主体的育人渠道。
4.落实“五育并举”,提倡融合学习
“全方位育人”不仅指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育人途径,也指育人目标要全面,即培养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也是落实“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
“五育并举”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简单拼凑,而是“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融合发展。“五育并举”的落实需要将“五育”融入课堂教学,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学会融合学习。
[参考文献]
[1]梁伟,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
[2]顧雁飞,刘仕晨.高校德育“三全育人”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实践方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