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晓 童奇乐 范奕松 柳占元
肩周炎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其发病率占总体肩周疾病的42%,占骨科疾病的8%[1],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粘连期、缓解期。其中,粘连期以肩部酸痛不适、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为特征,甚则出现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2];病程迁延可发生心理和生理疾病[3]。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针刀治疗,虽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但其在“盲视”下操作,为临床疗效的保证和治疗安全性带来不确定性[4]。作者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行可视化针刀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可精确定位肌腱起止点和肌腱间隙,实现精准切割和松解,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至2022 年9 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84 例。(1)纳入标准:符合《康复医学》[2]粘连期肩周炎诊断标准:肩部以酸重疼痛不适为主,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度明显下降、功能活动严重受限;患者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完成量表内容评估及配合治疗;肩关节MRI 排除肩袖断裂、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关节盂唇损伤等。(2)排除标准:由颈椎病、肿瘤、风湿病等致肩关节痛者;治疗部位皮肤病损者;严重的心脑肺肾等内科疾病不适宜针刀治疗者;感染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对照组42 例,男18 例,女24 例;年龄40~66(53.57±7.10)岁;病程4~13(8.14±2.22)个月。观察组42 例,男16 例,女26 例;年龄41~65(51.33±7.09)岁;病程4~12(7.88±2.0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1)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刀松解治疗:患者端坐位;在喙突点、肱骨小结节点、肱骨结节间沟点、肱骨大结节后下方2 cm 处定点并用记号笔标明;消毒;用1%利多卡因局麻;选用Ⅰ型4 号直形针刀(规格:1.005 mm,厂商: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刀操作: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肱骨长轴一致,按四步进针刀规程进针刀,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分别达喙突顶点外1/3、肱骨小结节骨面及三角肌前、中、后三束的肌腹部,纵疏横剥3 刀,范围0.5 cm;达小圆肌止点,用提插刀法松解3 刀;达肱骨结节间沟前面的骨面,先用提插刀法松解3 刀,切开肱横韧带,然后顺结节间沟前壁,向后做弧形铲剥3 刀;达三角肌的止点,纵疏横剥3 刀,范围0.5cm,刀下有紧涩感时,调转刀口线90°,铲剥3 刀,范围0.5cm。(2)观察组应用肌骨超声引导下行可视化针刀松解治疗:患者端坐位;施术部位消毒;采用GE 超声诊断系统LOGIQ E9 定位,探头频率15 MHz,探头使用一次性无菌保护套并涂抹聚维酮碘溶液,经扫描确定肱二头肌短头喙突起点、肩胛下肌止点、肱骨结节间沟之肱横韧带、小圆肌止点、三角肌前、中、后三束肌腹部及三角肌的止点并标明;用1%利多卡因局麻;刀具同对照组;针刀操作:在肌骨超声引导下操作方法同对照组。两组出针后均用纱布压迫止血3 min,创可贴覆盖针眼。两组均1次/周,共治疗3 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1)临床疗效。治愈:肩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肩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有效:肩痛稍缓解,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稍改善;无效: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无改善甚或加重。(2)McGill 评分评估疼痛,包括现在疼痛状况(PPI)0~5 分、视觉疼痛评分(VAS)0~10 分、疼痛评级指数(PRI)0~45 分。(3)改良CMS 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包括肩关节活动度0~40 分、疼痛0~15分、功能活动0~20 分。(4)肩关节活动度评价,包括内旋、外旋、前屈上举、后伸及外展活动度。(5)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ELISA 法测定。(6)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局部出血、神经损伤、血管损伤、韧带损伤、局部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McGill 评分和改良的CMS 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McGill评分和改良的CMS评分比较[(),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McGill评分和改良的CM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L-6 和TNF-α 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比较[(),ng/L]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比较[(),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对照组发生皮下淤血2 例,治疗部位肿胀1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
粘连期肩周炎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现代医学以非甾体类镇痛抗炎等药物为主,长期服用易致肝、肾及胃肠道损害,其应用具有局限性。关节镜、神经阻滞、麻醉下松解等治疗,具周期长、费用高、疗效不确切、风险大等缺点。目前临床上采用非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取得良好的疗效[5]。
粘连期肩周炎的疼痛为肌腱的起止点及肌腱间存在无菌性炎症,其活动受限为肌腱间存在粘连所致。针刀疗法是中医针刺穴位和西医刀割剥离的有效结合,在针刀医学理论中肩周肌腱的起止点为弓弦结合部,肌腱为弦,粘连期肩周炎因弓弦结合部存在的高应力及弦的高张力致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而引起。常规针刀行肩关节松解可直达病变部位,通过切割释放弓弦结合部的高应力且间接缓解弦的高张力及松解弦间的粘连,以弦的适应性调整恢复或重建力学平衡;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纤维张力,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退,抑制致痛物质分泌、合成以缓解疼痛[6];具有切口小、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常规针刀多以局部压痛点为切入点,在“盲视”下进行,对术者要求高,临床疗效与术者对局部解剖结构的掌握和对疾病的认知有关,缺少客观评估的指标,致临床有效性差异大,可能导致感染、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安全性有待提升,且存在松解不完全的可能。肌骨超声可清晰显示肩部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影像,与手术直视下的解剖结构相符[7];肌骨超声引导下可更加准确找到弓弦结合部和弦间的粘连点[8],在其引导下可实时动态确保针刀操作的精准度及保障切割和松解病变组织的准确性,并可避免损伤不必要的软组织,实时准确掌握针刀位置和病变组织的松解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可视化针刀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对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度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刀,且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在避免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优势。此外,可视化针刀发挥精准切割和松解的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力学平衡后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症状。
综上所述,肌骨超声引导下行可视化针刀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较常规针刀临床疗效更显著,能够更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提高肩关节功能,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