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歌,褚迎辉,张 瑜,徐春丽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主要为心脏结构和功能性改变,导致器官和组织血液灌注下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现阶段,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仍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主,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但PCI术仍存在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基于时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满足患者不同阶段护理需求,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采取基于时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标准;②行PCI;③具有良好沟通理解能力;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变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②重要脏器功能严重疾病;③有出血倾向或活动性出血;④精神疾病;⑤认知功能障碍。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1(57.82±7.84)岁;梗死部位:前间壁29例,下壁11例;受教育年限(12.53±2.87)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1~72(58.41±8.32)岁;梗死部位:前间壁30例,下壁10例;受教育年限(12.78±3.4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患者PCI术后,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安慰,缓解其恐惧、焦虑和紧张情绪;注意调整患者饮食,注意充分休息;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PCI术治疗目的,出院前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康复运动及用药指导,嘱患者定期复查。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基于时机理论原型为框架结合当前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及PCI治疗特点,经相关专家咨询和对各阶段调整分为诊断期、PCI治疗期、出院准备期、调整期(出院回归家庭至发病后3个月)及适应期(出院后3~6个月),具体方案如下。①诊断期:患者入院后,给予疾病和PCI术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并且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有助于患者做好术前准备。②PCI治疗期:向患者讲解关于PCI术的相关知识、术后注意事项等;告知家属基本护理注意事项,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术后康复,包括术后锻炼、下床时间等。③出院准备期:护理人员于患者出院前2 d讲解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药物使用方法及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制订院外康复护理计划,如遵医嘱用药、戒烟戒酒、适当运动锻炼、低盐低脂饮食等,及时消除患者对手术效果的疑虑,确保正性健康意识转变;鼓励、肯定及表扬家庭照顾者,提高主要照顾者的自信心。④调整期:护理人员通过微信、电话及门诊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心理和身体状态,并了解患者用药、运动及饮食等方面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为患者及照顾者建立交流平台,开通专家咨询热线。⑤适应期:每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有利于帮助患者与照顾者调整生活节奏,并制订个性化指导。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变化: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仪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E峰与A峰比值(E/A值)和左心射血分数(LVEF)。②心理状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③遵医行为:包括清淡饮食、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④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包括护患沟通、服务技能、护理知识、健康教育,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80分表示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其他表示一般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⑤统计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遵医行为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遵医行为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发糜烂或破裂,冠状动脉堵塞而引起栓塞,导致出现急性心肌缺血坏死[3]。目前,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病毒/细菌感染、不当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大量摄入酒精、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高龄等诸多因素均会增加发病风险,严重威胁人们健康[4]。PCI手术治疗由于高效、安全、省时及微创的优势成为急性心肌梗死重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手术时机选择、病变血管类型、ST段或非ST段抬高、手术时间等因素影响均可能引起术后并发症、不良心血管事件,从而给患者造成负担[5]。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护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时机理论的新型护理模式逐渐用于临床,有研究[6]表明其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护理效果。基于时机理论框架主要强调不同阶段患者的特殊需求,并且于患者PCI术后病情稳定期,了解患者心理支持需求,满足日常生活照护需求,否则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患者出院准备期满足其需求不仅能够提高康复效果,还可以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并且护理人员在调整期和适应期需给予患者心理指导和信息支持,该阶段患者正常生活、回归社会的关键[7]。本研究表明,干预后,两组心功能、心理状况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理状况。观察组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和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采取基于时机理论的综合护理效果满意,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理状况,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