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节目在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研究

2024-02-23 16:06方启雄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时代精神

【摘要】传统文化节目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作用。其在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贯穿于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传播全过程,其认同结果的实现取决于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语境,以及传统文化节目在呈现与表达过程中的建构路径、建构方式与建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节目;时代精神;社会认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主流媒体坚持文化自信,将时代精神贯穿于文化节目的制作、传播中,推动了文化节目的“出圈”传播。本文试图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下简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为传统文化节目在新时代建构社会认同、引领时代风尚提供参考和范例。

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社会认同建构的时代语境

时代精神引领传统文化节目,民族文艺节目也承担着展现中华文化、传递时代精神的时代责任。“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在新时代精神的指导下,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展现,坚持平和、温暖、唯美的文化基调,注重短视频呈现,借助社交平台推送,增强其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各民族傳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适合大众平台传播的文化基因,从文化的“根源”处寻求认同的力量,承担起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认同的使命担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成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最动人的表达意向和美学气象,探索出了一条主流媒体进行文化创新与融合传播的新路径。它承载着中国精神,成为中国文化乘风出海的“国家名片”,实现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向世界展示了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境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社会认同建构的多元路径

(一)途径建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社会认同的方式

1.“时代精神+融合”,探索社会认同新途径

时代精神通过节目展现,社会认同需要形式承载,利用媒体融合突破传播圈层,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探索社会认同的新途径。

一方面,融合内容。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从文化元素入手,找寻中华文化与新时代的共情点、共鸣点,捕捉历史与现在的心灵共振,以点带面讲好黄河故事、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新时代相融相通,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新表达,增强受众对中华文化自身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融合科技。以“文化+科技”为实践路径,用科技手段重新打开中华文化,让科技和节目内容紧密结合,更恰当地去体现和烘衬文化主题,为节目赋能,增强观众体验,提升文化认同的感染性。同时,融合传播。播出前,利用大象客户端、河南广播电视台自孵化的新媒体账号、人民日报新媒体等主流媒体、互联网大V共同进行宣发造势,与优酷合作开启节目互动新模式;播出时,采取“大屏+小屏”同步直播的方式,并且将节目拆条分发到抖音、B站等播放平台进行裂变式传播;播出后,打造热门话题、文创产品,延长节目长尾效应。通过媒体矩阵、全媒体传播的方式,在节目播出前后,达到全民参与、全民教育的社会认同效果。

2.“时代精神+仪式”,构筑社会认同新场景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撷取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通过仪式化的媒介塑造方式打造文化传播新场景,在特定文化场景中唤醒受众的共同记忆,增强受众对中华文化自身的认同感。一方面,通过意象表达烘托和塑造仪式场景中的文化氛围,如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代表,“金刚”“飞天”“云窟万象”等融入歌舞,勾勒出一幅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式浪漫画卷,唤醒了观众尘封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复现民风民俗,延续文化符号,通过找寻传统民俗中过去和当代精神内涵的串联点和相似处,打造文化认同新场景。

(二)价值建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建构社会认同的意义

1.弘扬当代优秀思想精神

文化是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弘扬当代优秀思想精神为准则,力求创作出具有思想价值、时代价值的民族文艺精品力作,以此发挥节目的正面导向作用。一方面,节目在展现历史风貌的同时增添时代气息,以东方精气神链接过去与当下,既展现中华民族神韵与意境之美,亦尽显当代中华民族顽强、刚毅,追求天下大同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编排和演绎形式的创新,萃取当代优秀思想精神,让节目的地域文化气息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不仅发挥了文艺铸魂的导向性,还激活了观众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价值认同。

2.提升当代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文化认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抓住了时代脉搏,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一方面,聚焦各文化经典,传播中国智慧,不仅更深入地提炼民俗文化标识、经典文化意象、中国美学精髓,还生动演绎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符号,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让观众了解文字、文学、文化、文明的生生不息,在了解中生出敬畏,在敬畏中自觉传承,在文化传承中提升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让观众对节目中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符号进行主动体悟,感受符号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核,在感受中唤醒受众的文化审美和文化记忆,激发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国家文化治理工作添砖加瓦。

3.凝聚当代的民族向心力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致力于以各民族文化为底色,挖掘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节目强调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民族间文化融合造就的结果,突出展现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融会,为展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做了不懈努力。力求让观众感受灿烂丰富的多民族风情,在西域风光、中原沃野、江南流水中,体悟56个民族文化融合造就的辉煌中华,加深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向心力。

(三)体系建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建构社会认同的目标

1.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致力于提升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向往,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彰显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以此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2023清明奇妙游》的舞蹈节目《伊州长歌》,由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积极策划协调,联合哈密市委宣传部、河南卫视共同呈现,以新疆哈密木卡姆为创作素材,融合唐代汉族名画《捣练图》、维吾尔族传统牡丹刺绣、哈密特产哈密瓜、绿洲风情、古伊州乐等元素,借助独具风格的新疆女子舞蹈及木卡姆音乐,描绘一幅多元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生动图景。

2.建构新时代主旋律话语体系

节目一方面要“坚守传统+与时俱进”,将传统价值和时代价值相结合,深挖新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导向;另一方面,“开放兼容+共同繁荣”,建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主旋律话语体系。同时,传承红色经典,不仅让先辈的事迹得以铭记,也让今人在怀念中获得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时代精神出发,建构新时代主旋律话语体系,不但深挖节日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而且带领观众体悟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当下性,唤醒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如《2022七夕奇妙游》舞剧《秀水伊人》便讲述了中共一大召开过程中“红船上的放哨人”王会悟的故事,以江南水乡中孕育的革命的种子和觉醒的力量为主题,致敬红船精神。节目的主题思想具有鲜明的旗帜作用,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凝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主旋律价值话语体系。

3.建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表现在外交和经济上,更表现在文化交流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因此多年来,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体意识构建,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一直响应国家政策,致力于通过节目自身的文化属性,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交流中,建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如《2022中秋奇妙游》尾声节目《千里共婵娟》,是由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小朋友身穿汉服、用十国语言吟唱的经典宋词,目的就是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营造“美美与共 和谐共生”的天下心愿,表达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各国命运相通,中华民族希望与世界各国大道同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的愿望。

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建构社会认同的提升与创新策略

(一)时代化:深刻领会新时代对民族文艺节目的新要求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认同、新的民族文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应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深刻领会新时代对民族文艺节目的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精神为引领,彰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化担当。

一是文化格局要大,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吹响关键号角。必须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大视角、大格局、大情怀,体现富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深刻了解和感受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二是价值坐标要准,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找准创作定位。新时代要求文化节目要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和践行,传递正能量,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在激发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奋斗精神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建构社会认同。三是艺术形式要新,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表达丰富多样。新时代要求文化节目要更加注重创新表现形式,加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推陈出新,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美和创新的力量。

(二)深度化:鑄牢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续不断的多民族国家,其典型特征就是悠久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因此,优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建构社会认同的策略之一,就是深化节目的共同体意识、深化节目文化表达,以深度化的节目内容,提升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力。

一是以共同体意识和民族自信为创作基础。只有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文艺节目,才能使节目在传播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承。二是以共同体意识和民族自信为社会认同建构的核心。“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对社会认同的建构和塑造。只有通过铸牢共同体意识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才能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更好地传递民族文化,引领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三是以共同体意识和民族自信为社会认同建构的保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牢固建立共同体意识和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让民族文艺节目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也为民族文艺节目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

(三)共情化:贴近社会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以“衣食住行”为核心的物质生活中,同时也越来越凸显在以“文化自信”为轴心的深层次精神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2]这就要求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代表的文化节目要从共情的视角出发,让生活成为文艺节目最好的舞台,让群众站到文艺节目的舞台中央,真挚真诚地讲好人民的故事。

一是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节目的重要使命,但是传承不等于复制,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文艺节目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二是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观众是文化节目的重要参与者和评价者,可以尝试与观众在评论区交流,在直播中互动,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节目的创作思路与方案,让观众更加愿意参与和支持,形成良性循环,最终目的是让文化节目更好地贴近群众生活、传递优秀文化,引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是借助多样化的技术力量。文艺节目需要不断更新视觉效果、剧情情节,加强对观众的娱乐性和感召力,提高其艺术水准和市场影响。因此,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采用VR、AR等形式让受众如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各民族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和习俗,这既能提升观众对节目的满意度,进而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

(四)创新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讲好新时代多民族文艺故事

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代表的文化节目是表现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每一次创作过程,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创新民族文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对民族故事的挖掘,实际就是时代精神在当下的凝聚和积淀,这种凝聚和积淀就是提升民族文艺节目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要着重体现正面思想价值,尤其是爱国主义理念,通过爱国主义精神赋能节目本身的文化属性,不仅可以传播56个民族是一家的政治理念,更能构建全民强大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要讲好新时代多民族文艺故事。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日益显现出来,讲好各民族故事、传承多民族文化成为重要任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要通过讲好多民族文艺故事,积极宣传各民族文化,让全国各族人民了解彼此,以文化交流促进跨民族的理解和融合,从而建立起具有新型文化认同的社会框架。同时,将新时代精神和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节目创作中,形成新型社会主义文化符号,提高观众对于民族文艺节目的认同感。三是多角度呈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要通过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多角度讲述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故事,立体化描绘各民族同胞携手并进、守望相助的美好图景,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情感熏陶、文化引领和精神激励作用。只有如此,文化节目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文化光芒。

四、结语

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是中国56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二者的有效结合一定会迸发出强大的民族集聚、民族感召和民族认同力。因此,“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借助文艺节目的表现形式,传达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共同体意识,贯穿于节目制作、宣发的全过程,对民族文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操范本。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项目“以文化‘出圈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DWT07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郎帅,辛璐璐.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及其未来进路[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3-12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21):6-21.

作者簡介:方启雄,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高级编辑(郑州 450008)。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时代精神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核心价值观:重构微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与根本
从历史视角解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