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律言 谭天 邝宇飞
【摘要】在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即将三十年之际,对新媒体研究进行一次完整的回顾,乃是新媒体研究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将普赖斯的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与知识图谱相结合,对1998—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文章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应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出了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图谱。该图谱揭示了中国新媒体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飞速发展和平缓中伴有不规则震荡三个阶段。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知识图谱;CiteSpace;研究热点
一、研究背景、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即将三十年之际,对新媒体研究本身进行一次完整的复盘和回顾,乃是新媒体研究迈向一个新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此前已有学者开始对新媒体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如彭兰等学者连续多年对新媒体研究做年度述评,谭天等学者对我国新媒体研究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
但运用量化分析对1998—2023年新媒体研究的整体演化、热点变迁等方面进行总体数据化爬梳的文章尚付阙如。因此,本研究尝试对CSSCI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数据进行挖掘,同时应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来绘制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知识图谱,从而对我国新媒体研究的演化作一个大致的勾勒,以期抛砖引玉,为未来新媒体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本文整理的新媒体研究成果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分析法,同时利用CiteSpace将抽象数据和信息转化为可视化图谱,以此揭示新媒体研究领域的演化趋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iteSpace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其阐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综合了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文献综述法,通过以数据为切口,以文献为经纬,尝试绘编出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全貌。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为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条件为“主题词=新媒体或新媒介或关键词=新媒体或新媒介、学科为“新闻与传媒”、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检索年限为“1998—2023年”共检索期刊12227篇,后使用CiteSpace进行去重、删减,得到有效文献12150篇。
本研究选择只采集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數据,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CSSCI是我国首个较为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社科期刊和学术论文;二是通过采集CSSCI的数据,有助于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可比性。[1]在参数设定方面,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版本为6.1.R6)导入所需的文献数据,数据导入软件中的参数条件分别为:设定“TimeSlicing”(时间范围)为1998年1月至2023年1月,“YearsPerSlice”(时间分区)设置为1年;“TermSource”(主题词来源)项下默认全部勾选;“NodeTypes”(节点类型)中选择“Keyword”(关键词)、“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等。“SelectionCriteria”(抽取标准)设置为“g-index”,其中k=25。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文献增长规律
学术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是衡量学科领域研究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文献数量年度分布状况绘制文献分布曲线,有利于评价该学科领域所处的研究阶段。[2]本文的数据仅统计了1998—2023年1月我国新媒体研究的文献数据。通过检索和分析,得到了新媒体研究的文献时间分布图(见图1)。
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普赖斯(D.Price)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论文发表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的各类振荡。[3]
我国新媒体研究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普赖斯提出的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有同也有异。如图1,前两个阶段的增长规律与普赖斯(D.Price)提出的“四阶段理论”相一致,第一阶段为缓慢起步时期(1998—2005),第二阶段为飞速发展时期(2006—2015)。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呈指数增长,其研究文献的发展也随之跃迁,从2016年至今,新媒体研究文献的增长规律与普赖斯(D.Price)所描绘的第三阶段相异,呈现出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与第四阶段“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或出现不规则的各类振荡”相融合的特点。
1.第一阶段:缓慢起步(1998—2005年)
(1)文献增长概况。
通过检索发现,虽然1998年和1999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新媒体研究论文数较少,但已经有一批学者和传媒人开启了新媒体研究的尝试。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闵大洪就于1998年出版了专著《传播科技纵横》;浙江报人孙坚华于1999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闻传播学专业学术网站“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4]
2004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一年清华大学教授彭兰的专著《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问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网络媒体理论与实践的专著。2005年,我国互联网正式进入Web2.0时代,如图1所示,同年新媒体研究的文献数量创历史新高。
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我国新媒体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总体的研究成果数还较少,但是,不论是媒体人还是学者都已经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2)研究热点分析。
在缓慢起步的第一阶段,新媒体研究者们主要的关注点是什么呢?通过借助CiteSpace工具生成了如图2所示的图谱。
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在可视化图谱中显示为较大的节点,从图2中可以观察到“传统媒体”“美国在线”“网络媒体”等关键词属于高频词汇。由此可见,1998—2005年这一阶段的新媒体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媒介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更多地聚焦于业务与实践层面。这一时期的媒体人和学者,不仅开始了网络媒体的实践,如创办网站,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试图从海外传统媒体的转型中寻求经验。
2.第二阶段:飞速发展阶段(2006—2015年)
(1)文献增长概况。
2006—2015年这十年是新媒体研究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根据谭天教授的观点,这十年间新媒体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前五年新媒体研究是全面开花,后五年新媒体研究是向纵深发展。[5]
从图1可以看出,这十年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高峰,年载文量达到了1182篇。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随之而来的是不仅各种网络热词迅速走红,而且微博也引发了学者们关于媒介技术、社交关系、公众参与和权力结构等方面的探讨。[6]2010年被称为媒介融合年,我国“三网融合”起步,随之关于传媒业态革新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国内第一部全面关注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新媒体蓝皮書,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国内新媒体研究进行整合和梳理。从2011年开始,随着微信的推出并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者们开启了跨学科的研究尝试。新媒体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迭出现的新媒体样态,进一步拓展了学界对新媒体研究的领域。
(2)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图3分析可知,2006—2015年这一阶段出现的高频词较为多元,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究方向较为丰富,既有研究传统媒体转型与媒体融合方向如“电视媒体”“全媒体”“报业集团”等高频关键词,也有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高频词“微博”)、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高频词“媒介素养”)以及关于新媒体传播的研究(高频词“传播”)。之所以会有如此多样化的研究热点,主要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传媒业发生了急剧变化。崔保国、张晓群认为:“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张,传媒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迅速变化。新媒体的快速成长是推动中国传媒产业变化的主要力量。”[7]
3.第三阶段:平缓中伴有不规则震荡(2016—2023年)
(1)文献增长概况。
2016年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发展的一年,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些行业的创新也为新媒体研究提供了更多元的角度。[8]
从总体趋势看,2016年至2017年呈现出普赖斯所说的“第三阶段,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的特点;而2017年后,呈现普赖斯所说的“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的各类震荡”的特点。笔者将此时的文献增长规律归纳为“平缓中伴有不规则震荡”的融合趋向。
(2)研究热点分析。
如表1所示,在这一阶段“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等依旧是高频词,可见媒介融合方向持续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这与国家战略、传媒业的一系列举措密切相关。2016年,媒体融合步入提速升级阶段,“互联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以短视频、H5、动画等为代表的多元传播样态十分亮眼,传媒业这些尝试也直观地体现在了研究领域,从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到“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也是研究热点。此外,研究热点还有“舆论引导”,这与《网络安全法》《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不无关系。
(二)关系图谱分析
通过绘制我国不同地区新媒体研究机构的网络图谱可以看出,我国新媒体研究机构总体在北京地区的分布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从网络图谱的局部来看,不同地区都涌现出新媒体研究的重点院校,如华东地区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地区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的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研究主力院校的出现有助于带动同地区其他院校的新媒体研究,提升地区整体水平。如四川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均有合作。[9]
从合作网络来看,未发现明显的跨机构、跨地区合作趋势。从跨界合作来看,学界与业界的合作连线在图中并不明显,呈现的业界机构节点仅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不仅业界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同时,业界实践也将反哺学界研究,使得学界与业界的联动成为必然。
三、新媒体研究趋势与展望
通过运用CiteSpace的“BurstDetection(突变检测)”来检测关键词的骤增情况,通过观察哪些关键词或主题在某个时间段内突然出现或增长,从而发现研究的热点趋势。[10]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新媒体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2000年前后研究重心放在互联网接入后的网络媒体以及互联网在传媒业中发挥的作用。2006年左右,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成为新媒体研究的新热点;2009年“三网融合”被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界对于“三网融合”的探索为下一阶段的实质性进展做了充分准备;2010年前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兴起,新媒体的概念更加具象化,由此带来了人们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和“舆论引导工作”全新研究议题;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布首个指导性文件,媒体融合工程正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战略部署;2017年短视频风靡全网,除了对短视频本身的研究之外,短视频还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选择,“融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新媒体”等议题相继出现。之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熟,AIGC、社交机器人等新兴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新媒体研究的议题主要围绕技术革新、政策导向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时效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研究议题通常来自社会热点和业界应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新媒体研究盲目追求热点的弊端。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对新媒体传播的研究缺乏知识增量考虑、理论与观察尚待有机结合。[11]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对1998—2023年中国内地的新媒体研究演化历程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中国新媒体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飞速发展和平缓中伴有不规则震荡三个阶段。新媒体研究的热点涵盖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学界对新媒体发展多个领域的关注和探索。但透过数据也发现了新媒体研究的一些不足,如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重点院校;同时,关于新媒体研究的团队合作也暂时呈现出较为封闭的样态,跨地区、跨机构合作较少等。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新媒体研究经历了持续的发展和演变。学者们关注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社会关系、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跨学科合作和实践探索成为新媒体研究的趋势,为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谭天,夏厦,刘睿迪.中国新媒体研究发展回顾及展望[J].新闻爱好者,2017(9):35-40.
[2]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20年(1994—2014)[M].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58.
[3]崔保国,张晓群.新媒体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1):87-89.
[4]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20-22.
[5]黄楚新.我国新媒体发展历程回顾[J].出版参考,2019(10):35-38.
[6]伍新木,任俊霖,孫博文,等.基于文献分析工具的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可视化综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3):489-497.
[7]刘萍,何佳讯,张琪.WWW作为广告新媒体的运用与传播特性分析[J].情报科学,1998(3):200-206.
[8]隋春明,逄金辉.基于CiteSpaceⅢ的我国创新管理知识图谱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7(S1).
[9]沈荟,王学成.新媒体人际传播的议题、理论与方法选择:以美国三大传播学期刊为样本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2):81-100.
[10]刘洋,李喜根.新媒体传播研究及知识增量[J].国际新闻界,2012(8):72-78.
[11]邱均平,王菲菲.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11(1):33-37.
作者简介:陈律言,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广州 511399);谭天,广州华商学院特聘教授、未来媒体研究院院长(广州 511399);邝宇飞,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2019级网络与新媒体系学生(广州 511399)。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