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组
太极养生杖功法由若干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包含有方向路线、功架结构、劲力节奏、呼吸吐纳、意气神韵等要素构成。学练太极养生杖,应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生理心理学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掌握完成功法。从初学到熟练掌握功法,一般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螺旋变化的练功阶段。
练形正体是基础。这里的形是指人的身体结构和姿势,而姿势又包括静止和运动时身体的状态。身体结构主要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部分,即有形的物质部分,如骨、关节、肌肉、五脏、六腑、血液、神经等。人的身形姿态是否端正,身体结构的对称、平衡,与人的先天遗传、后天习惯或塑造等关系密切。人体形体的不对称、不端正,其实质是人体骨架构出现失衡导致的外在表现,会直接影响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甚至会制约人体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当身体形态不对称、不端正时,多是后天不良行为姿态习惯所造成的。所以,对身体的筋、骨、皮、肉进行锻炼,不断矫正、塑造对称、平衡的身形,是实现强身健体的第一步。《黄帝内经》认为,“骨正筋柔,气血自流。”调身练形的首个目标,在于调整身形至中正安舒的练功状态。倘若练功身形歪斜或左歪右靠,必然会导致身体相应部位的气血处于被挤压、阻碍不畅的状态,长期如此自会造成气血供应不佳,影响脏腑有关机能正常发挥。
调身练形,要注意掌握规范的功法动作。练功初始,要着力加强基础练习与站桩筑基的锻炼。基本技术练习,是熟悉器械、掌握技法的重要手段。首先,进行原地卷杖、滑杖,以及平圆、立圆、摇转等不同路线、方向的划圆练习;其次,强化站桩筑基的练习。从基本身形做起,逐渐形成中正身形的动作记忆。当然,起始站桩,选择哪个桩、站多长时间、站的多低等,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紧接着,从单一的杖法、步法过渡到组合练习,直至学习整套功法动作。通过大量的反复强化练习,不断提高手、眼、身、法、步、杖的协调配合能力,持续强化身形的中正安舒,并及时纠正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这个阶段的反复练习,要注意认真记忆功法动作,特别是功法动作的起止点、运动路线和定势动作的造型,对呼吸、意念可不做要求,顺其自然即可。
这个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处于泛化阶段,对形体动作缺乏控制能力,练习中往往顾此失彼,肌肉紧张僵硬,动作不协调,并会产生多余或遗漏的动作。因此,此阶段实践练习要学会慢练动作,在缓慢的练习中才有充分的时间用心记忆和体会动作,逐渐做到功法动作符合规范,持杖运行符合章法,路线清晰、方向正确,定势姿态工整端正。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调身练形阶段只有按照功法动作的规范和标准,每一招每一式均准确到位,夯实了塑形学法这一基础,之后再求形神意气的深度融合,方才有了可能,切忌贪多求快、急于求成,动作尚未规范,就开始探寻呼吸、意念的深化,其结果往往是本末倒置,欲速则不达。
呼吸对于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中国传统健身养生文化中,有“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的说法。中医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停顿则是脾为之斡旋。同时,一吸脉行三寸,一呼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呼吸吐纳时,人体的毛窍气机也随着开(呼)、合(吸),气息亦随之变化,进而完成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推动水谷精微的吸纳和对五脏六腑的濡养,维持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随着功法技术动作的熟练,可进入调息练气的练功阶段。此阶段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形体动作和呼吸吐纳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规律进行配合锻炼,以此强化呼吸吐纳对提升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体由屈蹲到站立,往往伴随着吸气;身体重心由高位到沉降的屈蹲等动作,往往进行呼气;四肢、躯干的开展、舒伸动作,常常会配合吸气的过程;而屈曲、回收的动作,则是配以呼气。在缓慢、柔和的持杖功法练习中,通过形体动作与呼吸吐纳的相互依托、相互引导,可以更好的实现调息练气的目的。
对于调息练气,本功法的要求是进入深、长、匀、细的呼吸状态,气息绵绵若存,并与形体动作协调配合。若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学会功法锻炼中各种不同的呼吸方式,尤其要强化腹式呼吸的锻炼,使之通过专门练习达到深、长、匀、细的状态,且逐渐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其次要在持杖练习中不断感知呼吸吐纳与形体动作配合的规律。即把动作演练的速度有意识的放慢,以更加清晰的用心感知呼吸吐纳与形体动作配合的细节,以及转换的关键点。如艄公摇橹动作时,要留意何时是吸气,何时是呼气,呼吸的深度、速度多少为宜。值得提醒的是,此时有的习练者会有意或无意的存在憋气现象,也有的习练者会刻意追求深长匀细的呼吸状态,以求得与形体动作的配合,可以说上述种种现象都是不对的,违背了顺其自然的练功原则。应该懂得呼吸吐纳与形体动作的配合练习,是建立在呼吸顺畅、自然的基础之上,当呼则呼,该吸则吸,绝不可机械地理解为一一对应的呼吸配合方式,在气则滞的道理应该铭记。因为,每个习练者的肺活量大小不同,肺活量越大,就容易与形体动作配合的好;而肺活量较小,可能未来得及做完形体动作,呼吸就已经需要转换了。因此,无论肺活量多大或多小,深长匀细的呼吸均应以自然、顺畅为尺度,且不可强呼、硬吸到极致,一定要留有余地。为了有效达到呼吸吐纳与形体动作的有机配合,此阶段可以结合简单的典型动作,按照升吸、降呼,开吸、合呼的规律予以强化练习,逐渐使深、长、匀、细的腹式呼吸,与升、降、开、合形体动作达成完美的协同运动。
练功至此阶段,在熟练掌握功法规范动作技术的同时,应将诸多习练要领在功法演练中充分体现出来。默识揣摩、践行体悟是重要的锻炼方法。首先,在练功中用心地感知身形的中正是否做到,是否以腰为枢纽带动四肢百骸和太极养生杖进行周身运动,呼吸吐纳是否深长匀细,精神意识是否集中饱满,手眼身法步杖是否劲力顺遂等等。凡是发现有不合乎规矩和要求之处,应及时予以纠正。如此时时刻意留心体悟,反复实践默识揣摩,必会逐渐做到举手投足合规,周身运动合法。其次,注意体现太极养生杖功法的特点,通过人与杖、身与心、形与意、意与气、呼与吸、動与静、内与外、升与降、虚与实、养与练等关系的处理,把本功法特有的神韵、节奏、劲力、风格等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此练功阶段,通过将呼吸吐纳融入持杖练习之中,加之注重诸多习练要领的掌握和内化,能使动作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动作转换细节更加清晰,全身各部位运动更加协调一致,呼吸吐纳与形体动作有机配合。然而,此一阶段的功法技术定型尚不稳固,一旦遇到外界环境干扰或新异的刺激还会出现技术错误,甚至已经建立起来的动作概念也会消失。所以,不断的强化习练要领,强化呼吸吐纳与形体动作的协调配合,并进行反复练习,才能使习练者掌握的功法技术得到逐步巩固,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功法应有的特点和风格,形、神、意、气也就逐渐走向统一和谐。
意,指人的意念和心理活动;神,是指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意和神都属于心的概念范畴。练意调神,即指调心。古语曰:“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再有“用意不用力”“骨肉臣来意气君”“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等诸多练功要诀。健身气功注重三位一体的综合锻炼,强调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主导着调身与调息。太极养生杖练功至此阶段,应着重在调心上下功夫,即强化用意识调控、驾驭自身形体动作的能力。
调心,主要是指习练者对自我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运用,以期达到意念活动集中、心神宁静清明的状态。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状态。思想纷乱,杂念太多,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事物,心不在焉,不能调心入静,是制约健身气功水平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若能引导习练者调心、入静,把脑子里散乱的、没有秩序的意念活动变成有规律、单一的意念活动,自会发挥心主神明的作用,统帅形、意、气协调运动,产生优质的健身养生作用。《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人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这与调心入静、形神并练应有异曲同工之妙。
调身练形阶段时,意念主要是集中于形体动作上,注意功法动作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中正安舒等方面,侧重于形的关注;进入调息练气阶段时,主要是注意呼吸吐纳与形体动作的协调配合,以及习练要领的掌握,意念应侧重于关注呼吸或者动作质量的提升;进入调意练神阶段后,意念应侧重于意境的创设、身体部位的意守等方面。此阶段练功,应充分发挥调心的主导地位,将艄公摇撸、轻舟缓行、风摆荷叶、船夫背纤、神针定海、金龙绞尾、探海寻宝等功法技术中蕴含的生动的独特意境和内涵创设出来,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以意在先,身杖相随,形神意气完整统一,练功日久自会做到“外忘其形而成其形,内不知其神而达其神”的境界。
练功至此阶段,习练者已经能充分理解功法技术的内涵和意境,体会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演练技巧,动作轻灵沉着,虚实相生,心静神宁,体松气顺,周身完整统一、浑然一体。不仅身心处于高度和谐境界,三调融为一体,而且与自然界也交互相融,踏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经过反复锤炼和体悟的功法技术操作,已经建立起非常稳固的运动条件反射,且能根据周围情况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功法技术,顺利完成整套功法的操作,进入到巩固成型自动有序的练功阶段。此阶段由于功法技术已经巩固成型,习练者大脑中枢参与调控功法操作相对较少,若受到外界刺激功法技术发生些许的变动,很可能会难以在第一时间被觉察,一旦等到多次重复练习固定下来之后再被觉察到,就会改变原有的功法技术定型,影响健身养生效果的最优化达成。由此可见,无论进入到何种练功阶段,均需要注意功法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功法技术演练进入自动化阶段后,功法操作技能的继续提升,仍需要持续不断强化练功才能达成。
学练太极养生杖功法,从调身练形进入到调息练气为主,再提升到调心练神为主,功法技术逐渐丰富,功法演练水平不断提高,体现着功法操作技能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渐巩固的演变发展规律。这三个练功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螺旋递进上升的过程。最终,在调身练形方面,达到中正安舒、身械合一;在调息练气方面,达到呼吸深长匀细、绵绵若存;在调心练神方面,达到以一念代万念、心境恬淡虚无;三调协调运动,合而为一。《庄子·人间世》有一段讲述孔子与颜回的问答:“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上述问答中,有很多练功的启示,甚至是练功方向上的引导,特别是“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的阐述,就对习练太极养生杖达到“身械合一”“若一”的三调合一的身心境界很有启发。“功夫无息法自修”,方法易得而功夫难修,这就需要习练者不断強化体悟,并重视文化、道德、心性的修养,才能明理增信、知行合一,由术而道持续提升身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