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芍药,王艳琴,周林苹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输血科,江西南昌 330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多发伤常与出血性休克(HS)相关,HS会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多发伤是一种复合型的危重创伤综合征,该类患者常伴随大量失血,进而引发HS,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患者的生命[2-4]。临床上,对该类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常为输注冰冻血浆(FP)及红细胞(RBC)来迅速补充患者失去的血量。但由于大量输血可能会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有研究表明通过调整FP∶RBC方案,对患者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5-6]。但采用哪种FP∶RBC方案用于输血治疗疗效更佳,尚未有统一的结论。鉴于此,本研究将采用3种不同FP∶RBC输血方案对严重多发伤后HS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后HS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4~50岁、平均(35.68±2.19)岁,失血量2 770~4 260 mL、平均(3 416.48±275.13)mL;B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52岁、平均(34.85±2.37)岁,失血量2 765~4 265 mL平均(3 422.13±274.01)mL;C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3~51岁、平均(35.03±2.28)岁,失血量3 768~4 263 mL、平均(3 419.06±274.29)mL。3组性别、年龄、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确诊为严重多发伤后HS,并符合HS诊断标准[7];(2)年龄20~60岁;(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存在血液病症者;(3)凝血功能异常者;(4)输血前行相关治疗者。所有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心电图、血压监测等,根据损伤控制性复苏原则,给予患者2 000 mL复方氯化钠溶液扩容,并将收缩压维持在30 mm Hg。设置输血的比例单位为200 mL∶1 U[来自200 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为1个单位(U)],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输血方案。其中A组给予FP∶RBC为1∶1输血方案,B组给予FP∶RBC为1∶2输血方案,C组给予FP∶RBC为1∶2.5输血方案。
1.3观察指标
1.3.1血液制品使用情况 观察各组FP、RBC和血小板使用情况。
1.3.2凝血功能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 于患者输血前后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经离心后取上清液,并于-20 ℃环境下保存。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清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
1.3.3预后情况 观察3组患者病死情况,以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13组患者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比较 3组患者RBC和血小板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FP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FP使用量高于B、C组,B组患者FP使用量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比较
2.2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3组患者输血前PT、APTT、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血后PT、APTT、TT水平均低于输血前,而FIB水平高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A组患者PT、APTT、TT均低于B、C组,而FIB水平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患者PT、APTT、TT均低于C组,而FIB水平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33组患者输血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3组患者输血前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组患者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A组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均高于B、C组,而CD8+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均高于C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输血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43组患者输血后病死率比较 3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输血后病死率比较[n(%)]
2.53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组存活患者并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C组,而B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3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严重多发伤后HS患者病情复杂、严重,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有研究显示,HS患者因外力作用,导致大量出血及组织损伤,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组织细胞缺血、脏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异常的病理生理现象[8-10]。FP中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输注后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而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可补充凝血因子,也有助于防止凝血障碍的发生。目前常采用不同FP和RBC配比进行输血治疗[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RBC和血小板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1∶1比例输注RBC和FP可以促进凝血,有利于机体凝血机制的重建,从而加速止血,减少再出血。本研究发现,A组患者输血后PT、APTT、TT均低于B、C组,而FIB水平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FP∶RBC配比为1∶1的方案输血治疗较其余2种方案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PT、TT升高是由于凝血能力降低引起,APTT升高是由于凝血异常引起,FIB具有凝血功能,其偏低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13-15]。大量出血患者常使用晶体扩容配合红细胞悬液输注,是治疗HS常用的输血方案。输注FP可扩充血容量,但会增加代谢负担及循环负荷。大量输注FP∶RBC会导致患者稀释性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进而加重凝血功能障碍,而采用FP∶RBC配比为1∶1的方案输血治疗时,则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输血后CD3+、CD4+T细胞百分比均高于B、C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输入血液是异体细胞,因此可能会触发受血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使得发生排斥反应的概率增加[19]。采用FP:RBC配比为1∶1的输血方案治疗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使患者后期恢复更快。但值得注意的是,输血期间必须密切关注K+水平变化,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20]。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C组(P<0.05)。表明应用FP∶RBC配比为1∶1的输血方案较其余2种方案更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熊林杰等[21]研究对比了不同的FP∶RBC配比(1∶1和1∶2)对严重多发伤后HS患者的应用效果,发现FP∶RBC为1∶1的输血方案相较于FP∶RBC为1∶2的输血方案更有助于改善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和预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严重多发伤后HS患者应用FP∶RBC配比为1∶1的输血方案进行治疗,不仅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