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传播学课程创新研究

2024-02-20 10:27高阳景滋本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传播学创新

高阳 景滋本

摘要:目的: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一切的传播现象”。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传播也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但是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传播学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当下,中国有270多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传播学课程则是专业基础课。以往的传播学课程改革讨论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就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来看,其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存在着教学和学科联系不够紧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方法:文章从教学现状与问题、课程创新必要性、改革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调整传播学课程,以适应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要求和社会需求。结果:当前的传播学课程存在定位模糊、教學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手段被动等问题。结论:应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在线教育技术,创新传播学教学模式,以适应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传播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03

0 引言

当下中国有270多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传播学是该专业的基础课程,除了传统的传播学课程外,还有高校开设传播与人文科学[1]28、传播与媒介[1]58等课程。不过,这些与传播学相关的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多数沿用传统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学理论。就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和学科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应对这门课程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传播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传播学的课程定位模糊

传播学课程主要讨论传统媒体的传播问题,在设立之初主要是新闻学专业课程[2]。2012年9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划分为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设计学科”(代码1305),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艺术设计专业。另外,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由三个核心内容组成:媒体、技术和艺术。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核心应该是数字媒体艺术受众、媒介、作品、符号、艺术家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如果仅仅学习传统的传播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则与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结合并不紧密,缺乏对新媒体和艺术设计的观照。这个现象也说明,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国内2001年于北京广播学院成立),其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

1.2 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开设情况

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般设置在艺术设计学院或者数字媒体学院、工程学院、教育学院,也有的学校将其设置于创意学院之下。另外,计算机学院或者人工智能学院会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其课程设置与艺术类学院相近,如江南大学。这些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多开设了传播学作为基础核心课程[3],本研究统计了部分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发现以“传播学”命名的课程比较普遍,如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则进行了一些调整,如新媒体传播、社会化媒体传播、艺术传播学、网络传播等,是传播学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跨学科课程。此外,也有学校开设了一些传播学衍生课程,如北京工商大学开设传播伦理与法规、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课程等。总的说来,课程布局呈现以传播学教学为主,同时兼有个性化教学,且融合网络传播、艺术学、社会化传播等课程的改革趋势。

1.3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传播学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如《传播学概论》(许静著,2008年),讨论的内容一般是20世纪中后期的经典传播学理论,主要涉及传播类型、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理论,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互联网传播等内容的涉及很少,也没有包含艺术设计传播的内容,教学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的实践需求和职业需求。

1.4 教学手段被动化

作为一门理论课,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对此,应该采取多样的手段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利用慕课等线上教学工具预习新知识,或者布置相关的社会调查任务。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后,积极展开讨论,课后再完成实践作业;也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项目或工作坊的形式辅助教学。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创新

2.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传播学课程创新的意义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一切的传播现象”[4]。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传播也包含其中,但在传统的传播学课程中很少涉及。数字影视、游戏制作、交互设计、UI设计等,都是建立在数字艺术生产、传播和接受的传播活动基础上的,通过新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特殊行为,也应该纳入传播学的讨论范围。可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应该扩大研究范围。这种传播研究,应有数字艺术语言形式建构的媒介体系,分析这个过程中数字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运用传播学理论理解数字艺术传播学与传统的传播学之间的学理关系,通过学习传播学理论知识,探讨数字媒体艺术现象和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传播。

2.2 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就业市场需要既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又精通影视艺术技术和计算机图形技术,且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从就业市场到传播学自身更新,需要传播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符合当下就业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传播学课程创新的措施

3.1 教材遴选的多样化

根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计划,选择一本基本的传播学教材,如许静《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作为指定教材。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根据艺术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辅助教学书目,如陈鸣《艺术传播教程》(2010年)、冷先平《艺术设计传播学》(2018年)[5]、潘源《影视艺术传播学》(2009年)、彭兰《数字媒体传播概论》(2011年)、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2001年)[6]等。

3.2 教学内容

传播学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其次是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传播学课程的黏着度[7],最后提升传播学与新媒介的融合度。

第一,传播史的介绍。除了介绍人类传播历史及发展阶段外,还增加了数字影视,数字产品,新媒体艺术方面的行为、生产、信息传播、推广以及受众接受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传播的授课内容比重。

第二,传播学基础理论的教学。首先要厘清“数字媒体艺术”和“传播学”的关系,考量构成数字媒体艺术传播学授课内容的核心,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中心环节。本课程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以“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对象,以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为基准[8],将作为基本教学框架理论的传播学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媒体艺术、影视艺术、设计艺术等学科基本理论有机整合,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符号、媒介、作品、受众、设计师、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行传播分析,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第三,授课内容除了传播学基本理论外,还会涉及经营性知识。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理论传授中还包括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媒体传播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数字媒体传播法规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理论,新媒体方面则涉及消费研究、品牌营销推广等的应用研究[9]。

第四,传播学课程的应用部分内容丰富,主要学习如何应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实现有效传播,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效果。这部分将传播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了纸上谈兵,还会设立一些基本议题,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10]。

3.3 教学方法手段

3.3.1 实施研究性教学

首先,要以问题为依托。传播学课程属于理论课,教学过程较为抽象枯燥。对此,教师授课时,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理解传播原理。

其次,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基于自身学科基础,将艺术实践融入对传播学原理的理解中。例如,传播学符号理论可以与视觉可视化传播结合起来[11]。学生通过表情包、海报设计等实践,能意识到视觉符号也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3.3.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充分使用MOOC、精品课程、SPOC等线上课程资源。 课堂上专注于学习传播学的核心知识模块,面对面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布置案例分析小组任务,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将知识积淀转化为实践能力[12]。在线上平台,发布相关学习资料,促使学生形成对传播学理论的基本认知。学生通过看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和搜集网上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及时给予指导,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线答疑、批改作业,把握反馈意見[13]。

3.4 考核方法

理论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便于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习惯考前突击背材料,考完后就会迅速遗忘知识。在课程改革后,基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设计平时成绩占40%,即案例分析和慕课学习各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60%。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全面。

4 结语

通过明确课程定位、改变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情况、遴选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以传统的传播学知识作为学科基本教学框架理论,以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实施工作坊教学、研究性教学;改变传统被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采用更加合理的考试形式。通过这些方式,创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适应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市场的用人需要。

参考文献:

[1] 易凌云.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核心课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张晓静.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新闻传播,2015(3):96,98.

[3] 张坤.江苏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4] 许静.传播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2-104.

[5] 冷先平.艺术设计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05-208.

[6]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8-82.

[7] 姜修宜.融合与平衡:新媒体艺术特征的传播学阐释[J].艺术科技,2016,29(1):140-141.

[8] 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结构和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12-114.

[9] 孙玉明.艺术设计与艺术传播研究[J].艺术学界,2009,2(2):244-245.

[10] 沈爱君.浅谈《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J].今传媒,2014(6):147-148,150.

[11] 胡逸卿.数字媒体艺术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发展[J].艺术百家,2019(6):188-192.

[12] 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最佳解决方案[M].韩成财,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115-117.

[13] 王新锋.系统·互动·趣味·张力:《传播学》课程改革的若干反思[J].艺术科技,2014,27(7):187,195.

作者简介:高阳(1975—),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理论。

景滋本(1987—),男,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

向:艺术理论。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明清绘画风格品评”成果,项目编号:2019SJA0179;2021年度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成果,项目编号:SK20210244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艺术传播学创新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