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需要向大单元的形式转变,以此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与结构性,进而帮助学生强化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文章从重视分析教材、合理设置目标、组织探究活动、融合信息技术、落实科学评价五个层面入手,分析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傅锦林(1987—),女,福建省晋江市磁灶中学。
大单元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单篇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合理设计,可使音乐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大单元教学结构的构建,做好前提、关键、重点、辅助、保障等内容布局。在大单元教学下,学生可实现对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一、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
相较于传统的音乐课堂而言,大单元教学更符合当下的教学环境。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未能够切实引导学生从学习音乐中实现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此外,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是单篇教学的形式,即每次课讲解教材中的一首曲目。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可以让学生细致地了解一首歌曲,但忽视学生音乐知识体系的构建。故而,在新课改实施后,教师开始重视大单元教学,重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塑造。在教师的合理设计下,学生便可实现对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实践运用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音乐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少能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这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实践运用知识的机会较少,而这也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
由此可见,传统以教师为主的音乐课堂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教师不仅需要调整教学理念,还需要从教学方法上做出实际改变。在新课改推行后,教师可采用大单元教学,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重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实践运用。这样,便能为学生提供验证自己所学的机会,进而能够让学生将音乐知识充分内化,并进行有效输出,实现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为例,阐述分析教材、设计目标等开展大单元教学必备的内容,以确保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一)大单元教学的前提—重视分析教材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之初,教师的首要工作便是分析教材,知晓教材设置有哪些篇目、篇目之间有何关联,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设想哪些知识存在理解难度、哪些知识只需要了解即可、哪些知识需要重点掌握等[1]。只有这样,教师才可做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分析,为实施大单元教学打好基础。
在“神州音韵(三)”单元中,一共设置有六首学习曲目,分别是《采花》《火把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蝉虫歌》《跳月歌》,这些曲目都是我国的民族音乐。由此可知,此单元的教学是围绕民族音乐进行的。
在教材编排的六首曲目中,包含四川民歌、云南民歌、藏族民歌、侗族大歌、彝族民歌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内容,这为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歌唱习惯提供了契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入的认知,还能够从民族音乐中体会到各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此外,在具体的教学时,笔者需要带领学生掌握歌曲本身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音乐进行对比学习,从中发现不同民族音乐的独特个性,并在练习演唱时,展现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
借助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笔者可以明确教学方法及教学重点,进而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民族音乐,让学生获得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大单元教学的关键—合理设置目标
在完成对单元内容的分析后,教师需要合理设置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方向保证,是学生掌握单元核心知识的指引。在开展大单元教学前,教师便应设置好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包括學生应掌握的具体音乐知识(如理解歌词、分析旋律、情感体验等)、应获得的音乐能力(如演唱能力、鉴赏能力、演奏能力等)、应形成的观念意识等内容[2]。
针对“神州音韵(三)”单元,笔者设置如下单元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在上述目标中,笔者不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也明确各曲目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便做到整体与部分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了解应掌握的内容、应具备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有效掌握。
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对单元目标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知识。
(三)大单元教学的重点—组织探究活动
在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后,教师需要将重点转移至教学实践上。在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时,教师需要抓住单元音乐间的关联性,保证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掌握。教师还需要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合作讨论、自由练习等,让学生在体验不同民族音乐的同时,喜欢上音乐课堂,并主动参与课堂[3]。在此基础上,课堂探究活动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故而,教师需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设计探究活动。
在开展“神州音韵(三)”的大单元教学时,笔者以民族歌曲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够连接单元内各部分知识,也能够让课程内容具备鲜明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采花》时,笔者从民歌的地域属性入手设置教学活动。第一,笔者展示四川地区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等内容,激发学生对四川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对四川的感受和印象。第二,笔者将学生带到四川音乐的情境中,从而引出需要学习的四川民歌—《采花》。第三,笔者按照先播放、再分析、再演唱的模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组织学生探究歌曲的旋律、情绪,从而让学生对歌曲形成初步了解。在聆听中,学生能够感受四川民歌曲调的悠远绵长、慷慨阳刚,并认识四川民歌唱腔少、歌词多的特点。第四,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歌曲内容有深入的体会,笔者组织学生朗读歌词。第五,当学生对歌曲有一定的认知和感悟后,笔者带领学生演唱歌曲,强化学生对歌曲的掌握。
笔者对教学活动的合理设置,让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理解音乐知识、培养演唱能力、提高民族音乐认知的有效手段,达成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四)大单元教学的辅助—融合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适应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学会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微课、智能黑板等。不同的技术手段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运用[4]。例如,教师可将微课运用在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阶段,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在课堂教学阶段。这样,既可以保证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融合,又能够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开展“神州音韵(三)”的大单元教学时,笔者做出如下设计。在课程开始前,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借助微课视频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学生可以做到边欣赏、边思考,从而对歌曲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悟与疑问进行学习,并从笔者的讲解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答案。此外,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中的音乐知识和素材做动态处理,让学生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还可以用眼睛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够提高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让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效用,从而在确保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
(五)大单元教学的保障—落实科学评价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对教师而言,借助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确保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采花》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场景感知、分析音乐、演唱音乐等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评价学生的具体表现。在组织学生感知四川美景美食的场景时,笔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这时,笔者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意在激励学生表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组织学生分析音乐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既看到学生的个性,又判断学生讲述的内容与歌曲之间的关联性。如果学生分析的内容与歌曲本身高度相关,笔者便表示赞扬;如果学生分析的内容与歌曲关联性较低,笔者便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调整分析方向。在组织学生进行演唱时,笔者找出演唱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让其作为领唱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合唱练习。这既是对学生音乐能力的肯定,又是对学生自信心、胆量等素质的锻炼。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肯定评价中,正确认知自我,从而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
在大单元教学中,科学评价不仅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的有效手段,还是确保大单元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评价,做到科学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强化系统思维,从重视分析教材、合理设置目标、组织探究活动、融合信息技术、落实科学评价五个层面入手,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颖芳.大单元教学:素养导向下初中音樂教学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2,(35):54-56.
[2]黄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5):4-5.
[3]缪志华.指向素养培育的初中“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J].江苏教育,2022(59):54-56.
[4]付新燕.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