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震霆
【摘要】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是我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财政部门持续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事業单位资金管理模式和效率,在财政预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管理意识不足、绩效目标模糊、数据采集不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引言
自2003年我国开始推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以来,相关法律和规定不断完善,推动了全面预算体系和全流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责任履行,强调“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不同,其主要依赖政府资金支持,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不追求盈利。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对确保其资金合规性至关重要。这项工作主要分为“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和“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包含目标申报、中期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环节。
目标申报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石,需要根据项目立项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合理编制。中期监控则对绩效目标和资金使用进行监控,以确保阶段目标完成。绩效评价是关键环节,需要建立完备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最终,评价结果需要转化为实际应用,用于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尽管我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已经较为健全,但在大数据和现代化治理背景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仍面临挑战。因此,下面将探讨这些挑战及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找到最优发展路径。
二、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资金利用率
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使得一些单位可能不太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导致资金被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显著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量化相关绩效指标,预算绩效管理构建了完整的资金监督与监控机制,实现资金全流程监控的目标,促进基金使用的效率和质量,优化资金分配,保证资金使用更合理、更合规、避免无谓开支。对于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避免损失,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与效能,有效解决资金大量盈余或不足等问题。
(二)提高财政透明度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性质较为特殊,即使始终致力于财政全披露、资金全透明,却仍然无法达到如上市公司一样财务和审计报告全披露。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逐步推进公开的项目数量及金额比例,可以监控和审查资金流转的全流程,快速识别财务风险,保证现金流量稳定运行,同时推动单位逐步完善财政披露机制,提高财政透明度,使社会公众和资金拨付者更加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单位运行情况,给予监督与建议。
(三)提高内控质量
我国事业单位大多管理能力低下,组织结构单一,特征较为显著,导致内控制度不完善,实施不到位。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本的内控制度也应随之不断创新。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规范各单位之间的工作,监管单位中各项目间的资金流动,实现对资金的全流程掌控,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提高部门内控质量,为事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三、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重视程度低
由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一些单位在实际运营中较少关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对其关注度不高,甚至存在不需要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误解。这导致他们对国家的政策形势无法很好地把握,对预算政策没有认真执行,无法将预算绩效管理落实到工作中。另外,一些单位没有从全局认识到如何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无需其他部门参与介入。这导致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同缺失,无法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协作和监督环境,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时效性,间接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
要想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有效实施并得到真实的绩效评价,必须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指标,完善的指标体系可以构建一个更接近并且更能反映现实情况的模型,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以及全面性。明确、合理的目标能够为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明确指导,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提高各种管理手段的有效性,使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的优化。
目前,各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能等相关政策性规定性文件,对单位职能与各项目所需要的投入和产出没有真正深入了解,部门间配合不够导致信息不对称,同时还有时间紧、任务重等外部因素,导致绩效指标的设置缺乏主观想法,一味照抄照搬模版的绩效指标设置,没有真正与本单位职能和各项目匹配融合,同时由于缺乏创新性,大多数单位选择按最低要求数量设置绩效指标,降低了计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性,不能如实反映本单位的情况,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三)数据收集不全面
在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中,数据多来源于手工记录、工作报告、财务报表等,这些手段的数据量有限,而且收集效率低下。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多样化、数据量庞大、数据类型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预算绩效管理的数据收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具体来说,预算绩效管理数据收集不全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来源单一,数据类型单一。现在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依靠人工记录和财务报表等方式,这些数据来源有限,数据类型也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管理情况。二是数据收集效率低下。传统的数据收集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收集效率低下,容易出现漏报、错报等情况。三是数据质量无法保证。由于数据来源单一、数据收集效率低下等原因,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出现数据失真、数据不准确等情况。
(四)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仍在探索中,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对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检验的关键步骤,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持续引导和保障,长久以来被不断调整与优化,但是仍未确定统一的标准。我国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普遍采用“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内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单位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通过将期末指标值与期初设立的指标值进行比对分析,确定最终的评价结果,由于对结果最优化的追求,存在虚报数据等问题,且内部评价大多具有主观性,没有统一的权重标准,降低了绩效评价真实性和应用性。专家评价时主要依赖单位所提供数据,数据来源与真实性无法保证,并且专家对业务了解并不深入,只能从申报格式和数据对比等方面进行评价,无法深入到业务的实质性中。
(五)缺乏复合型专业人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化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相互配合,且需要其他部门人员全力协同。当前,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存在管理人员不专业和缺乏复合型人员的问题。首先,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性和专业性意识,他们认为只要遵循常规的工作流程就可以满足要求,没有很好地把握预算绩效管理与项目开展之间的联系,忽视了预算绩效管理这一基本要素。同时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也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预算绩效管理岗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对部门职能与项目本身了解不充分,对绩效管理流程不明确,对绩效目标与指标设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无法准确衡量。从而限制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难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策
(一)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关注度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广泛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正确理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单位内部的组织宣传,向单位工作人员宣传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思维模式上引导提高单位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为单位自上而下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深化改革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独立的单位,根据职责科学分配岗位,以便更明确每个职位的权力和责任。在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业务流程,在实践中实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管理方式,提高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参与度,真正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更好实施。
(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建设
预算绩效管理执行情况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和规范预算指标体系。事業单位各部门之间职能划分复杂,项目相互交叉。因此,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指标时,不仅要体现整体体系的统一性,还应对不同部门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应由专业人员建设指标库,从收支两个层面对预算目标进行科学测算与统筹设置,缓解指标设置的混乱情况,也为各单位提供参考。要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各级指标,并为这些指标设定合理的分值,以便对其进行量化评估。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准确地衡量预算执行情况,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量化的指标也有助于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目标,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量化的指标体系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提高数据收集能力
事业单位应具有全面、高效、质量可靠的数据收集方式,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一是建立全面的数据收集体系,可以通过采集多种类型的数据,比如社交媒体数据、传感器数据等,以全方位地反映管理情况。二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数据收集效率,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数据收集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成本。三是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可以通过数据质量检测、数据清洗等手段,提高数据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财务角度的预算资金使用、项目支出产出和成本指标设置,又包括采用定性指标描述政策落实情况。因此,事业单位应构建一个综合覆盖一般公共预算和其他政府预算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所在地区、部门实际情况及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进行调整。逐步建立统一的预算绩效标准,以降低内部自评和专家评价的主观性,提升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用性和可研究性。
(五)培养配备综合性人员
预算管理人员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评价指标、工作流程和管理理念等方面。通过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方式,确保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能 够 高 效 进 行 。
其次,对预算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制定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方法和应用评价结果方面。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
同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人员与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共同提供管理和评价指导,确保各项工作在明确的评价计划、统一的业务指导方针、协调的评价目标和规范的流程下有序进行。
最后,通过引进新的人才,增强团队竞争力意识。我们应从社会中招募具备强大学习能力和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五、结语
事业单位近年来逐渐转变经营模式,更加注重成本问题。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激发资金使用动力,促进预算管理实施。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事业单位应采取优化措施,提高认识、完善体系、收集数据、完善评价和培养人才,以实现预算目标并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推动事业单位长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姚云敏,杨秀绣.地质事业预算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矿业,2017,26(S1):60-63.
[2]廖亿球.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探讨[J].中国财政,2014(23):72-73.
[3]黄国庆.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N].中国财经报,2013-12-24(008).
[4]苏琳.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交通财会,2023(05):20-23.
[5]王昌盛.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3(12):69-71.
[6]张欣.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呈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纳税,2023,17(04):70-72.
[7]黄俊.新时期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讨论[J].财会学习,2023(04):61-63.
责编: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