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

2024-02-18 22:46侯玉童刘树宏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侯玉童 刘树宏

[摘要]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重要课题。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重点在“大中小学”和“一体化建设”,其实质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系统构建。深刻理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等原则,从打造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各学段既有序衔接又螺旋上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打造各要素同向同行的横向教育格局、牢牢占领网络阵地等方面着手,打造虚实相融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育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横向教育格局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4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要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则是学界不容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實践课题。本文拟对其内涵、原则和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性的研究探讨,与学界同行商榷。

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在梳理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这一议题提出历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及其理论精髓,认识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提出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议题的提出,首先是在学校德育的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更加凸显。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并要求德育工作“在具体目标设计上要分层次,对中学生、小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通知在“从小”以及“目标区分层次”等方面,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给予了初步的界定。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中提倡要在“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形成贯穿”于其中并且是“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3]。这里,虽然使用的是与现在的提法顺序不一样的“小—中—大”的表述方法,但是强调三者的“贯穿”在实质上已经初步揭示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想意蕴。

2001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强调,要“整体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做到大、中、小学道德教育区分层次、整体衔接”[4]。通知明确使用“科学体系”这一表达,与“一体化”的表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并进一步指出这一体系中的大、中、小学3个学段的德育要“区分层次、整体衔接”,指明了德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专题文件的形式对大中小学德育体系作出整体规划,强调“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5]。2010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6],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思想已经成熟。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一体化建设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学校德育对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想的不断推进和丰富发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也日渐丰富和完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中均提到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7]总书记的讲话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吹响了号角。同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022年,《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要求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落地见效。

伴随着学校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提出以及学校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倡导和实施,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性文件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1983年,教育部在学习贯彻《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8]。1994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进一步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9]。这里不仅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学段——幼儿园和大学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贯穿”,而且要做到“贯穿”于“教育、育人全过程”。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10]。而2020年,《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是指导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方案在强调“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并且要具备“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等特性。

总之,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是伴随着学校德育一体化、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发展和演进而逐步提出、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二)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及实质

在梳理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历程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可以从范畴的关键性词语着手,进行重点阐释。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大中小学”。其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范围限定在大、中、小学3个具体的学段,主要是指以大中小学学校为代表的主体对各学段学生开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11]。二是“一体化建设”。其中,“一体化”强调的是过程性,通常指“使各自独立的个体或部门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12],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中,一体化是指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由各自为战的分离状态向有机统一的系统状态转变的过程;“建设”一词取其“陈设布置”之意,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安排。具体地说,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统筹安排,探索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系统且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13],其实质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系統构建。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纵向衔接上升,是指纵向维度,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对大中小学各学段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各学段的层次衔接和螺旋递进;二是横向协同贯通,是指横向维度,对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部分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凝聚育人合力;三是立体式格局,是在纵向贯通和横向协同融合的基础上力图打造立体式爱国主义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过程的落实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讲,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聚焦“一体化”,是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概念的突破创新,有利于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学校”这一限定词,是一个笼统性范畴,忽视了各学段的特殊性和各学段之间的内在关联。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恰好弥补了这一表述的不足之处,关注到各学段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大中小学”强调3个学段的特殊性,同时又将3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强调其“一体化”,呈现出各学段有序衔接、各要素优化整合、各环节前后联系的系统状态。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突出重点建设范围“大中小学”,以“一体化”为建设着力点和目标成效,是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是在理论层面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破。

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层面来讲,是对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各自为战这一现状的矫治,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目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各学段各自为政、内容重复、力量薄弱等现象,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力在突破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分离分散的困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在统筹规划下,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被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来,发挥协同育人力量。各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具有同质性和共通性[14],在纵向维度被衔接起来,形成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使广大青少年在各教育要素的效能发挥和各系统的合力助推下厚植爱国情、实践爱国行。

二、全面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该坚持的主要原则

在深入理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还需对应该坚持的原则进行思考和审视。总的来讲,主要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原则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做好目标建设,在目标建设上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整体性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整体统筹,青少年爱国主义培育不是在个别阶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各学段的持续发力,大中小学作为人们接受国民教育最主要的阶段,将这一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确立爱国主义教育总体目标,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持续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所谓层次性是指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目标要有层次差异和层次递进性。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规律和各年龄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差异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要具有层次性,需要制定符合各学段特色的具体目标,形成由低到高有序递进的目标体系。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做好目标体系建设,聚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总体目标实现的能量。

(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关注人这一主体要素,在主体上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5],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的教育对象即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接受主体的角色,其接受状态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就缺失了对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好爱国主义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向学生讲好爱国主义;另一方面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参与爱国主义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双向互动中厚植彼此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对象传授的具体信息。在内容建设上要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性是指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站稳政治高度,发挥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理论性是指“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6]。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保持思想高度、理论深度,还要贴合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心中,这就要求提升亲和力、针对性。亲和力就是要让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升温”,有浸润学生心灵的“温度”。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材和课程内容体系。遵循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在设计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根据各学段的具体要求,逐渐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同时兼具亲和力、针对性,浸润学生心灵。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方法是更好落实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灌输,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是要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而课堂的理论灌输恰是学生获得理论认知的最直接的途径。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做好课堂一体化建设,对各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梯度式的理论灌输。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实落小。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局限于认知层面的教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唤醒爱国情感,实践报国之行。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既要抓好课堂这一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爱国之理,又要挖掘爱国主义实践资源,教育学生成长为内外兼修的爱国者和报国者。

(五)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环境是影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环境建设上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从宏观环境来讲,我们正处于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一体化建设要立足于这一伟大阶段,与时代同频共振,在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微观环境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同时,网络空间也日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体化建设要注重落细、落小、落实,要注重日常、经常、平常,创设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17]加强爱国主义网上网下环境建设。

三、打造虚实相融的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

遵循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原则,打好组合拳,打造网上网下、虚实相融的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有效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打造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架构,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一工程的落实需要一个“有着共同价值目标追求和一致行动实践逻辑”[18]的教育共同体的推进。

首先,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一是党要掌握好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舵。从宏观的顶层设计上明确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厘清建设主线,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跟踪一体化建设实施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一体化建设保驾护航。二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方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各负其责又协同联动的教育共同体运行机制。在推动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党要发挥协同各方的作用,明确规范各主体责任,同时制定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校际、家校、校地间的横向联动机制,为各方合作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抓好以学校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建设。共同体的建设还应从微观着手,抓好学校这一主阵地。学校教育共同体的主体可以分為两方,一方是高校,一方是中小学,双方要打破壁垒,强化交流。高校走在理论前沿,要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一是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下沉到中小学,特别是要调动思政课教师的力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爱国主义素养。二是高校可以承接主办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讨会、论坛,为大中小学教师交流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提供良好平台。而中小学校也要积极向高校学习,认识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中小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对口高校进修,同时,吸纳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总之,高校和中小学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加强交流互动,“手拉手”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二)建立健全各学段既有序衔接又螺旋上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之“国”的理论认知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爱国之理的主渠道,从小学到大学,建立健全有序衔接螺旋上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逐渐深化学生对“国”的认知,引导学生做到心中有国。爱国主义之“国”是“爱”的对象,包括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国土、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和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课程和教材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逐层深化学生对“国”的认知。

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认知水平有限,倾向于直观思维,这一阶段的教育重在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蒙。根据这一目标,小学教材的设计更加直观,多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爱国主义内容。以“道德法治”课为主体、兼纳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课程群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运用教材的同时也要善于挖掘其他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从细微入手,以小见大,引导学生“由爱家乡到爱祖国,由爱父母、爱同学到爱中华骨肉同胞,在学习古诗中认识中华文化”[19],在认识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的事物中获得对“国家”的具体印象。

中学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快速提升,对事物的接受度增强,对学生的教育也应由情感涵育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逐渐上升到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中学阶段的教材内容设计较之小学阶段应在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上有所提升,涵育认同意识。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托“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和地理等课程”[20],并贯通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历史课堂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历史、世界历史,认识中华民族谱写的辉煌历史及其铸就的伟大文明;在地理课堂上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系统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各课程协同配合,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增强学生对“国”的综合性认识。

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三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增强学生使命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的生力军。大学的教材设计要更加具有学理性,满足学生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发学生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度思考。相应地,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1],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培养专业能力硬、思想政治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打造各要素同向同行的横向教育格局,提升学生对爱国主义之“爱”的实践自觉

从纵向维度建立健全课程和教材体系以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之“国”的理论认知,还要从横向维度关注到各学段各爱国主义教育要素的组合情况,以推进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稳扎稳打。引导学生践行对“国”的爱,体现为深厚爱国情感、科学爱国价值观和爱国行为的统一。要立足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校阵地,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场域,要充分激发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力。

首先,调动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社团等力量,当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排头兵”,通过举办多姿多彩的活动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发展[22]。

其次,挖掘重大节日内蕴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渲染浓厚的爱国氛围。春节、端午、中秋和国庆等节日是团圆、家国情怀的表征,学校可以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主题活动,使学生在群体互动感染中传递爱国情、在浓厚氛围中涵育爱国行。

最后,激发学生主体自觉,鼓励学生创作体现爱国主义的文化作品。爱国主义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辟爱国主义文化作品展示板或走廊等搭建起同龄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发心理共鸣。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为学生实践爱国行为搭建大平台。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之爱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爱国情感、爱国价值观的外化形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教育大格局。一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增进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共同砥砺学生爱国奋进行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与家庭带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社会中利益最大化的商品化教育之间冲突的现实存在”[23],要求三方必须达成一致的正向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同向同行。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学校要主动加强同家庭和社会的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座谈会、社会调研等具体的方式沟通理念,促进一致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享资源,为涵育学生爱国行为提供实践大平台。社会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资源和爱国主义的鲜活榜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增强互动,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体验。同时,社会也要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家庭,如开展榜样人物进校园、进社区宣讲活动,以榜样人物的真实事迹带给学生心灵震撼,激发学生的实践自觉。

(四)牢牢占领网络阵地,为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最大增量”

网络空间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24],这就要求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要在现实环境中发力,还要占领网络空间,以搭建适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专属网络平台为抓手,网上网下相结合,推进一体化建设。

目前,政府、学校和社会等主体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或多或少地承担了宣传爱国主义的责任,营造了良好的网络爱国氛围,但因网络平台的主体较为分散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传播力分散等問题[25]。对此,可以搭建适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专属网络平台。

首先,在主体层面注重调动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力量,合力打造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平台。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政府部门要把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总舵,指导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工作,社会和学校则承担网络平台的搭建、运营和监管等具体任务。

其次,在内容层面可以从内容供给和内容设置两方面着手。在内容供给方面,“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守好政治立场,从历史和现实中挖掘优质教育资源,让优质内容“充盈网络空间”;在内容设置方面,注意 “层次递进”,遵循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设置不同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专属模块,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容要有序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内容选择。在区分层次的同时,也要兼具整体性,打破学段壁垒,推进教育一体式发展。

最后,在宣传层面要把握好“精准”和“沉浸式”这两点。一是发挥算法推荐技术“精准推送”的优势,提升爱国主义宣传的精准度。运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分析学生的浏览偏好和“经常访问”,挖掘学生的需求,以实现对学生的“点对点式”内容推送。二是利用“5G+VR”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提升爱国主义宣传的有效度。“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26],加强先进技术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嵌,打造线上博物馆等沉浸式互动场景,为学生提供“景身合一”[27]的体验。

总之,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共同体的牵头落实,又需要从知行统一的角度建立健全各学段既有序衔接又螺旋上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及打造各要素同向同行的横向教育格局,还需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打造虚实相融的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最终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43;44.

[3][4][5][6][8][9]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45;230;316;402;22;141.

[7][16][17]習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7;18;5.

[10][15][21][24]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9;8;17.

[11]刘树宏,赵玉艳.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的实质及提升的原则遵循和逻辑理路[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02):47-55.

[12]王易,田雨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3(03):48-54.

[13]石书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战略意义、本质要求和方法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3(06):13-19.

[14]黄伟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1):18-20.

[18]陆风,崔华华,王一宁.教育共同体构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逻辑与路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48-154.

[19]谢晓娟,莫修良.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21(12):97-103.

[20]王雯姝,迪拉热·艾则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层次及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3):141-147.

[22][23]白显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17-22.

[25]尚爻,王向珍,刘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网络衔接平台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4):77-79.

[2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6.

[27]秦在东,康锐.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策略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29-34.

(责任编辑:王岚)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OU Yutong, LIU Shuho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focused o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its essence is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unity and hierarchy, unity of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affinity, unity of pertinenc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unity of macro and micro,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of each study section is orderly and spiraling, the horizontal education pattern of each element i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the occupation of the network position, etc., to create an education model of virtual and re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great schools; patriotic 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rizontal education pattern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