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生成与优化研究

2024-02-18 22:46管笑笑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管笑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是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各媒介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平衡运行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生成;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政策的出台以及受众复合化、交互化的媒介需求,则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生成的现实驱动力。新媒体视阈下,以“道”御“术”,引领好媒介生态的发展方向;以“主”带“次”,掌握好媒介生态的话语权力;以“多”辅“一”,凝聚好媒介生态发展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深入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5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10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使媒介技术、媒介种类、媒介形态全方面发生变化,更使得媒介与外在环境、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承载着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的媒介,已不再单纯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物化载体,更愈发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重塑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一种生存方式。如何理解当下的全新媒介、如何看待媒介对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如何利用好媒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进而推动媒介与人的关系进入新阶段,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面对万物皆媒传播格局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分析、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及其生成,探寻其优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科学建构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新”的应有之义。

一、何以谓之: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阐释

从语义和理论渊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显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媒介生态学二者学科交叉的产物,也是在生态学视阈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转向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的结果。虽然学界目前并未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这一概念专门的内涵,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的不断深化和整个实践过程鲜明的媒介化转向,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早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载体的研究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研究从总体上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概念澄清是理论研究中的基础环节,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概念内涵,阐明其与媒介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Oikos”,是住所、栖息地之意。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生态一词也获得了现代生态学上的意义,指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及其具有的功能关系。比起环境突出特定主体或中心,生态更为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上的统一,更注重整体、系统、联系与平衡。某种程度上现代生态论可以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后来的社会科学,也是通过不断地借鉴、嫁接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功能,赋予生态这一概念更丰富的内涵意义,不断延展其价值属性和功能属性,在交叉学科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如教育生态学、行政生态学等。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后起之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比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体系丰富且完备的传统学科,其在学科交叉发展方面更是起步甚晚,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引入与借鉴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当前,学界大都从“生态观”“生态思维”“生态价值”“生态学方法论”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研究,并未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观”“思维”“论”等字眼,大都含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意义,即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整体性观照,用生态学的视角和原则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发生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路和方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阐释中,杨增岽借鉴、参考教育生态学中对“教育生态”一词的相关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1]。这一界定既体现了生态学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性意义,又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生成的自然与非自然因素的总和这一本质内涵。因此,本文认同并采用杨增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定义。生态学的理念和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固化思维方式,从整体性、平衡性、共生性方面更深层次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独立社会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

(二)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是传播学中的专业术语,也是媒介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谓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2]。不同于媒介环境着力强调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环境整体,媒介生态更重视媒介相互之间以及媒介与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关系。最早关注研究媒介生态的是北美学者,在戈德斯“人类生态学”思想的启发下,刘易斯·芒福德逐渐将人类生物学和科技学中的一些习惯转化为研究过程中具体可行的方式,并开始将媒介、科技、文化和城市放在一起研究。之后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以波兹曼为代表的美国纽约学派,在前两位先驱思想的浸润中,逐渐深化对媒介与技术、媒介与文化的研究,并最终构建起媒介生态学理论体系。受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相关研究的影响,波滋曼成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媒介生态”概念的学者,并且他还在当时就职的纽约大学开设媒介生态学方向课程。使媒介生态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媒介生态理论早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麦克卢汉。但无论是多伦多学派还是纽约派,其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化研究方法,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逻辑重在考察媒介是如何生产、传播、扩散意义并改变乃至重塑社会关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这与我们国内侧重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相区别。虽然媒介对人类而言已然成为像水和空气一样必不可少的外在“环境”,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孤立的,媒介与媒介之间存在着或竞争或共生的复杂关系,无论是单一媒介还是整个媒介系统的发展与壮大都需要政策支持、受众基础、制度保障等优良的社会环境条件。基于此,媒介之间、媒介与外在社会环境联结形成了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因此,借助生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媒介系统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对传播媒介研究的延伸与发展,更是对人、媒介、社会三者互相作用、彼此依存而构成的动态平衡的回归与维持。

(三)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媒介生态”两个相关概念的简单回顾,借鉴、参考两者的内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各媒介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外部媒介环境整体不一样,也不同于仅仅局限于“媒介之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载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跳出媒介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认知范式,更加关注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何与内部各要素发生互动、产生影响,突出各种媒介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后形成的共生关系,以及不同媒介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整合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各功能结构的交互作用。深入认识、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并不是所有媒介都能参与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虽然媒介本身拥有与生俱来的承载功能,但是在为人的特定实践目标和意图所驱使之前,中介作用并未彰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一定是被主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通过教育主体的控制与运用,在主客体之间发挥中介功能,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的,如果没有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应该被排除。同时,像客观环境中的不能为教育主体所主导和操控的因素也不能纳入该范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研究不能改变这门学科原本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在生态视阈下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及其相互关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最优化的媒介环境和知识信息获取途径,从而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与传播学和生态学的思想进行交叉融合时,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和内在本质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尤其不能动摇。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重在强调支撑整个教育实践过程的诸媒介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动态联系,以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研究更强调以媒介为中心,突出各种媒介之间的整体性、共生性、动态性和平衡性,而不是仅将媒介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具体方式或载体。

二、何以必要: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价值意蕴

在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研究的兴起是理论与实践共同呼唤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媒介化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大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共同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生成与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媒介化”研究是千禧年后在欧洲传播与文化研究领域兴起的热门话题。媒介化研究者在卡斯特信息化社会理念的启发下,开始由“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在传统的“媒介研究”中,媒介多被看作一种“中介性”要素,独立于社会文化和运行机制之外。研究者对媒介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各种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以及这些信息对社会个体、制度、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其对社会形态改变的参与并未成为人们的研究焦点。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化”研究者不仅注意到社会结构因“网络化”“信息化”而发生的变革,更灵敏地捕捉到媒介在社会形态逻辑重塑中的重要作用。不少研究者认为,新传播技术引发的革命使得“现代社会已然完全由媒介所‘浸透,以至于媒介再也不能被视为一种与文化和其他社会制度相分离的中立性要素”[3],媒介已然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因此,相较于以往研究的就媒介而论媒介,媒介化研究更强调媒介是现代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视媒介与社会其他要素的动态互动关系,更突出媒介在社会形态中的独特作用。在媒介化实践研究和理论建构过程中,“媒介机制化”研究者将媒介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机构”,可以介入社会运行机制中,并通过控制交往资源的分配来对其他社会机构的日常交往产生影响;持不同观点的“媒介情境化”研究者则认为媒介化是社会和文化现实的动态过程,强调媒介是通过情境化建构推动现实交往的。无论是倾向一方强迫另一方服从的“媒介机制化”逻辑,还是侧重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共建了一种新的历史情境的“媒介情境化”观点,都意在强调媒介逻辑所产生的影响与效力已扩展至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社会机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正处在一个“所有事物媒介化的时代”,媒介化社会已经到来。随着媒介化研究的深入,各学科各领域的媒介化具体形态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教育媒介化”研究亦逐渐小有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是渗透其过程、影响其有效性和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一环,经历了从“中介化”的物质教育媒介到数字教学实践,再到今日的“媒介化”教育情境的历史脉络变迁。“媒介不再仅仅是一种互动的渠道,而是以其自身开始形塑我们互动的方式”[4],不再以纯粹的方式、工具、载体等角色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是通过其专属的逻辑和独特的属性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渗透,成为改变甚至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特殊动力。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关注各种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互动关系,以及诸媒介所形成的联结关系是媒介化社会的大势所趋。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

诚如生态的研究绕不开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研究也摆脱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纠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提出存在一定异义,这种异义正是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中的观点分歧而引起的。歧义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到底是外部条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要素。要想厘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就不得不溯源到“生态”与“环境”两者的关系。生态与环境被用于实体描述或表征对象时,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而当生态被抽象地理解成分析方法或价值时,其所蕴含的内涵和外延要比环境丰富得多,且突出体现为联系性、系统性、平衡性和发展性等特性。人处于生态之中,而立于环境之外,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如此。环境是外在地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生态则是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形态,其依赖于内部的良性循环[5]。以生态观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发展,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与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观照的使命與职责,使得对媒介环境的关注远远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媒介工具论”“媒介载体论”,超越了单纯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角度来考察、丰富媒介手段,而上升到对关乎人生存的根本性和前提性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切上。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优化改进问题,而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将人与其所在的社会有机体整合起来加以考虑,同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并加以关注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因时而进、进阶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是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结构的总和[6]。借鉴生态学的方法,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对象生态圈层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态圈层三大部分[7]。其中理论圈层由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等顶层理论构成,接受对象圈层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态圈层由教育者、社会环境、方法和手段等构成[8]。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大系统中,隶属于活动生态圈层。迈入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媒介格局的深刻变革,不仅丰富了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媒介载体,同时也促使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与具体传播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强大的媒介逻辑在技术的加持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愈发媒介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态圈表现出的过强的建构作用,打破了原来三个圈层互相作用、融合共生的平衡状态。多元化的媒介种类和低成本的信息传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态圈的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媒介化的思维和方式助长了人思考与实践的惰性,接受系统生态圈层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被无声削弱。原本可以通过相互制衡、反复博弈来达到和谐平衡的三个生态圈层,现在却呈现出畸形前进、失衡发展的态势。为了各圈层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平衡稳定,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这一子生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何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生成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生成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其中,技术支撑是媒介融合得以实现的决定力量,媒介融合政策为媒介生态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受众需求则是促使媒介生态互动盛昌的直接动力。

(一)媒介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从机械印刷术带来的报刊生态,到电报电话带来的广播生态,再到电视电影掀起的影视生态,直到今天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催生的网络生态,媒介生态的变迁历程表明,技术的进步是媒介生态得以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近年来,传媒领域搭上人工智能技术的顺风车,使传播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为媒介生态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0和1的二进制数字系统,使得一切信息的表达便捷且高效;信息处理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处理各种媒介形式的信息,还能自动获取、传输、分析和使用信息,极大优化了信息的处理质量和规模;数据库存储技术实现了信息的持久存储、高效共享和安全保障;数字通信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使信息高速传播变得简单。这意味无论何种媒介承载着何种内容,在技术的驱动下,这些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转译和共享都变得轻而易举。从表面上看,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实际上背后是各种媒介开始纵横交错、互相作用,逐渐形成链接,建立关系。从本质上讲,正是媒介技术的发展演变推动了媒介功能的交叉融合,进而推动了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动态互动和相互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媒介融合政策营造发育土壤

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传媒领域的推陈出新是一次重大机遇,不仅对推动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媒介生态的生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9]。“融合”一词恰好体现了生态思维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融合共生的发展理念。如果说媒介融合是诸媒介外在实体层面所进行的动态整合,那么媒介生态便是诸媒介内在抽象层面所形成的关系。从早期的信息采集融合、内容表达融合、策略性融合等表层融合发展到结构性融合、所有权融合等深层融合,媒介融合的推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媒介生态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随着媒介融入逐渐进入形态融合这一高级阶段,媒介之间逐渐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融合迈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全面融合。这一实践层面的深度融合不仅使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媒介关系愈发密切,而且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层次感和复杂性。由此可见,无论是媒介融合政策法规的出台,还是媒介融合深入发展过程的推进,都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形成和成熟。

(三)受众需求提供生成直接动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形成过程中,受众的需求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媒介演化理论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了媒介的发展变迁,媒介的发展演化也愈来愈呈现“人性化趋势”,受众地位的不断提高便是最好的证明。新闻传播发展到今天,受众早已成为制约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媒介的兴起与传播都与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息息相关。可以说媒介和受众相互依存,共同成为意义的建构者。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媒介技术的持续升级,受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参与媒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不再对以往那种同质化信息化的传播方式感兴趣,而是更喜欢“分众化、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的信息内容,更青睐省时省力、高品质、图文声像多种信息形式有机组合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参与式的数字媒介改变了以往单向获取信息的传播规则,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日益成为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分享者甚至重构者。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复合式的信息消费需求和交互式的传播方式需求,是迫使媒介发展做出反思与调整的直接动力,更直接驱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生产演变。

四、何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优化路径

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既是当下思政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媒介生态进一步深入发展必须采取的措施。以“道”御“术”,用价值理性克服工具理性的负面影响,引领媒介生态的发展方向;以“主”带“次”,用主流媒体带动非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掌握媒介生态的话语权力;以“多”辅“一”,化多元化媒介之“用”为同一性媒介之“联”,凝聚媒介生态发展合力,不失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发展的有力之举。

(一)以“道”御“术”:引领媒介生态发展方向

媒介技术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演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诸多特征中的本质特征。然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只能是也仅限于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升级进化的外在工具,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发展的内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位在于“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发展方向,克服媒介技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将人的本质性规定从技术逻辑的束缚下释放出来,回归生命的主体性。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媒介生态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在设计、使用具体媒介手段时,要始终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筑牢媒介生态发展的主流价值基础。其次,要明确媒介技术的伦理道德规范,增加对媒介生态整体的理性认知。要明确媒介技术禁区,在道德伦理敏感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守伦理规范,增强对媒介技术的工具性认知和主体性认知。最后,要善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应用,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媒介通过排序、分类、关联和过滤等环节之后以权重比例和影响因子对传统载体与新型载体进行整合,聚合各类教育应用,形成极具科学思维的全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而构建多元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新生态。

(二)以“主”带“次”:掌握媒介生态话语权力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实力对比,始终贯穿媒介生态生成发展的全过程。媒介生态能否维持平衡稳定的良好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各种媒介的定位是否清晰、分工是否明确、彼此关系是否健康等,其中以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媒体产业的高歌猛进,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极大挑战。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主流媒体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话语主导地位,是构建良好媒介关系、推动媒介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首先,主流媒体要以“两微一端”为着力点,在对现有的传播渠道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开拓新的媒介平台,结合媒体内部各部门优势,形成层级丰富、体系健全的新媒体矩阵,增加发声空间和覆盖面,从而提高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传播力。其次,主流媒体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在多元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博弈中坚守阵地、积极发声,自觉承担起以正确的导向引领公众舆论的重任。再次,要关注受众需求,创新叙事方式,以真实的事、深刻的理、动人的情、内在的美增强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后,要重点提升主流媒体在受众中的公信力,秉持正义、公平的价值立场,坚守真实、准确、及时的内容生产,发出权威深刻的主流声音,进而增强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

(三)以“多”辅“一”:凝聚媒介生态发展合力

丰富多元的媒介形态是媒介生态最突出的特征。于媒介生态而言,多样化的媒介是把双刃剑,其多元的功能是媒介生态繁荣发展的基础,但媒介相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是导致媒介生态失衡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开放而非封闭、动态而非静止的特殊生态系统,其影响或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依靠一种或几种媒介作用的简单相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化“多样”为“同一”,将离散、无序的媒介之“用”整合为系统、有序的媒介之“联”,形成媒介生态的育人合力。首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资源,为处于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的媒介载体搭建互动平台,推动不同种类和模块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推动媒介与媒介之间多元互动。其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层次性与系统性,既要善于在横向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进行不同层次的区分,又要在纵向层面意识到不同层次的媒介子系统之间的整体系统性,从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各层次的优势功能,在形成有机性联系的同时,凝聚成强大的合力。最后,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以包容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其他社会生态系统的助力因素,在凝聚内部系统合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外部力量的加码赋能。

参考文献:

[1]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3]Hjarvard,S..Mediatization of society: A Theory of the Media as Agents of Socialand Cultural Change[J].Nordicom Review[J].2008(09):105-109.

[4]Hjarvard,S..From bricks to bytes:The mediatization of a global toy industry[J].In Ib Bondebjerg&P.Golding.(Eds.),European Culture and the Media,Bristol,UK:Intellect Books,2004.

[5]楊增岽.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2(10):82-88.

[6][7][8]卢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8(01):81-85.

[9]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89.

(责任编辑:刘彦平)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Media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AN Xiaoxia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media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sum of organic connection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formed between various media that run through the entir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ave an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media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etween media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media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ory, and the balanced operation of the social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ll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media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gress of media technology, the introduction of media integration policies, and the complex and interactive media needs of audiences are the practical driving forces that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the media ec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using “way” to govern “idea” and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edia ecology; Master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the media ecology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Using “multiple” to supplement “one”, consolidating the joint efforts of media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dia ecology, has posi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dia; ecology; new media

猜你喜欢
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