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军
【摘 要】21世纪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课题。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围绕“科技素养作为创新人才的第一素养”的培养目标,以优势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创新课程设计与开发等多方面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大众+小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育人方式变革。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多元课程;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05-03
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作为北京市示范高中,始终承担着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科学家和精英领军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学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核心,面向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创新能力需求,以优势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激发创新意識、增长创新知识、优化创新品质、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贯穿教育始终。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培养中学生创新素养这一深刻问题,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多年来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学校教育内容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之思:优势学习的理论支撑
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之初,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通过向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结合自身特点与研究,首先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向。通过对国内外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成长经历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帮助创新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将他们的长处充分发展,进而促进创新人才明确自身的终身研究方向。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将优势学习理论作为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以此指导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优势学习理论的基础来源于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将人的智能分为不同领域,每个人在不同智能领域中的潜质水平不同;对个人来说,更容易在自身具有优势潜质的领域学习上表现得比别人出色。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明确的阶段性,某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关键时期”内进行才能获得相对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我们将优势学习定义为:“基于发现学生优势学习领域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相应领域的学习内容,辅以学习效果更好的自主学习方式,从而培育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之行:立体多元的内容+自主高效的方式
随着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学校持续优质发展的战略关键所在。在优势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经过十多年的培养实践与探索,以“金字塔式课程图谱”明确了不同学生发现优势领域的路径,以“丛林化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创新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一轴多元培养平台”抓住学生潜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五步自主高效课堂”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了“大众+小众”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大众+小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金字塔式课程图谱”
为了发现并确定学生的优势学习领域,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首先明确了“金字塔式课程图谱”,我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让有突出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大众”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基础,是基本面,是金字塔基石;“小众”侧重于潜质突出的部分学生,是提升和引领,是金字塔尖顶。
基于“大众+小众”多元课程育人模式,学校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基础素养必修课程、兴趣拓展选修课程、素养提升荣誉课程。这些课程分类与分层相结合。其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素养必修课程包括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9大学科,初中一、二年级不分层,初三至高中阶段分为A、B、C三个层级,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获得提供保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多数学生的兴趣拓展选修课程包括“四专”(专人、专室、专项、培养学生专长)艺术体育选修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海量阅读课程,以及理、化、生、史、地、政、劳技、计算机各学科兴趣拓展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性和选择性需求,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艺体素养创造条件。
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素养提升荣誉课程面向创新潜质突出的部分学生,包括翱翔培养课程、学科竞赛课程、初高衔接课程(初中)、文综班课程(高中)、大学先修课程(高中)、学术研究课程(高中)等,满足潜质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设置“大众+小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丛林化课程体系”
在充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并且充分发现学生优势领域的课程图谱基础上,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逐渐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优势的课程种群、以校本课程为主导的多元化课程群落,形成具有良性生态功能式的“丛林化课程体系”,体现出“国家课程深耕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的特点。
“丛林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分为四大类课程群:人文与社会科学创新力课程群、数理与科技创新力课程群、艺术与体育创新力课程群、生活与劳动创新力课程群。
人文与社会科学创新力课程群,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创新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理与科技创新力课程群,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理知识与技能,并了解数理方向研究发展,培养独立解决研究性问题的能力,培养高水平创造性思维。
艺术与体育创新力课程群,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以艺术和体育为抓手,提升学生的生活感知力、学业创新力。
生活与劳动创新力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阳光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丛林化的课程体系”中的每一大类课程群,又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基础类课程全员参与,拓展类课程根据个人的特长与爱好自主选择,研究类课程实行学校定向选拔+学生自主选择。这三类课程群打通学段壁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初中以基础性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为主,高中以研究类课程和竞赛类课程为主,循序渐进,实现一体化培养。
3.构建“大众+小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轴多元培养平台”
2016年北京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成立,北京市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从单体学校逐渐发展为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培养共同体。集团化办学为十二年一体化贯通培养提供了现实基础,为抓住创新人才学习的关键时期,学校形成了“一轴多元培养平台”,为创新人才个性化、长时段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为了给不同创新方向的学生提供多元可选择的培养资源,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凝聚了全国、市、区级等多种特色项目,为全体学生创新力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為给不同基础、特长、潜质的学生提供“一轴多元培养平台”,学校建立的平台有学森课程平台、金鹏科技培养平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翱翔培养平台、化海起航平台等。综合培养平台的融聚,帮助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入高校做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学生在中学阶段走进实验室、接受专家学者的指导,通过特有的科研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真正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整的科学创新体验过程。
其中,“一轴”指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十二年一体化,即以“激发创新意识、增长创新知识、优化创新品质、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贯穿教育始终,围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多元”是指学校将众多特色项目培养平台凝聚在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在高中提前学习大学知识这一“一体化贯通培养”轴周围,为不同学段、具有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得到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力图打通小初高课程体系,形成“一轴”,将“大众+小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深度绑定,构建“全面优秀+突出学科竞争力”的十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通道。将小学作为创新潜质培育期,初一、初二年级作为创新素质积累期;初三、高一年级作为创新思维拓展期;高二、高三年级作为生涯拼搏期,由此形成四段式创新人才培养布局模式。其中,经过综合评价、双向选择进入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项目的学生,为其提供两门以上的“大众+小众”的“创新力”培养课程作为个性化发展方向。
学生在初三、高一两年充分享受英才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翱翔计划等优质资源,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开展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素养能力提升课程学习,同时根据其兴趣所在学科,利用学校学森课程和高中培优课程群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学习。
4.打造“大众+小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五步自主高效课堂”
创新人才的培育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适切供给,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经过多年的探索,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形成了以“展示目标、自学交流、展示提升、讲解拓展、练习反馈”为关键环节的“五步自主高效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率。
“展示目标”指教师简明扼要地展示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知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同学科的课堂目标展示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同一学科的目标展示,既可以用文字开门见山,也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影片、故事等激发学生兴趣,或设下悬念,导入目标。
“自学交流”指学生根据教师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问题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提出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学习、交流的重要依托,学生根据不同问题,以语言、思维导图、手工作品等多种方式进行分享讨论,互相点评、解决疑问,形成共同认识。
“展示提升”指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其前提是小组合作学习。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方式运用在从初一到高三的课堂中,在小组讨论、质疑、答疑、探究、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碰撞出了思维火花,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不断地发展了小组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展示环节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因此,教师对于展示的内容要进行缜密地思考。
“讲解拓展”指针对学生自学交流仍无法突破的学习难点,教师进行有效讲解,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师讲授的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展现教师“教”的主体地位,做情景的创设者、疑难的解决者、方法的提炼者、规律的总结者。
“练习反馈”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有梯度且综合运用所学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既要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突出思维的创造力。例如,学生物理课学习牛顿力学后,教师在练习反馈的环节抛出了“伽利略所处年代的科学技术相对科学的发展是滞后的,现在的科学研究仍然面临此类问题,我们应该从伽利略的实验中明白什么道理?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现代科学的研究意义是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有思维的训练也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向智慧,最终实现对人的价值的体现和唤醒。
结 语
在优势学习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建立,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的角色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每年学生都有近500人次获得国家、市区级竞赛奖项,学校也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教育十佳创新学校”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未来,一七一中学将继续在课程开发、教师培养、学生评价、成果推广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