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形式复杂,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不利于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作为我国构建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引起相关各方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阐述其传播特征及管理,探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构,提出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研究引导方法和策略,针对其传播特征和管理现状,建立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从“疏、理、导、育、治”五个方面有效管理和治理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突发事件;舆情管理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数字媒介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高职院校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其中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1]。基于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担负起维护融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责任,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为校园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一、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
当前,网络媒体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媒介,为他们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空間和条件。由此,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群体的同质性。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互动性传播成为显著特征,使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一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并持续发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长期使用网络媒体的高职院校学生,使他们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群体同质性,不利于高职院校正确引导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行为的非理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加之网络舆论环境的开放性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他们将个人情绪转移到虚拟网络环境中,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缺乏理性思考,从而在一些负面影响下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凸显行为的非理性,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也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校园环境造成破坏[2]。
第三,周期的阶段性。网络舆论按照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种是非预见性阶段舆论,另一种是预见性阶段舆论。当前,公众舆论具有内容不可预测和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范围广等特点。特别对高职院校学生,非预见性阶段舆论容易使其受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二、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及管理
根据斯蒂文·芬克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导致相关各方面临不同的管理困境。高职院校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可以根据萌发期、爆发期、扩散和处理期及后续期来跟进管理,实现有效治理。
第一,萌发期。萌芽期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尚未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具有内容复杂、信息源隐蔽、传播渠道不明的特点。在融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促使受众形成相互交集的小圈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大影响力,导致负面舆论迅速传播。由此,高职院校应利用大数据广泛收集信息、建立管理模型,实时监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从而紧抓萌芽期的窗口,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并有效预防。
第二,爆发期。爆发期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通常会在网络上被曝光、讨论以及转发,并迅速蔓延至多个平台,呈现指数级扩散,即依托多元渠道,实现内容分解、扩散,导致不受控制的影响[4]。高职院校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爆发,要明确其渠道扩散的特点,了解网络舆论通过多次传播流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应积极介入并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贴合高职院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心理,便于后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三,扩散和处理期。扩散和处理期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经过爆发期后进入内容扩散和相关各方处理、回应期。在融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这不仅推动了网络舆论内容的裂变,而且在互动中引发了受众情感的大规模共振。由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前期的观察,清晰判断其未来走向,采取通报等方式回应学生等受众的社会关切,稳步推进应对措施,并收集反馈、及时调整,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第四,后续期。后续期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善后处理期,包括舆情治理和舆论引导。当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因发展规律而呈现不同阶段的影响。由此,高职院校应遵循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既做好正确舆论的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效治理网络舆情,总结管理经验,防患于未然。
三、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构
借鉴传统的危机管理理论及其框架,高职院校应基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及其传播与管理的生命周期特点,形成自身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即缩减机制、预备机制、反应机制和恢复机制[5]。
第一,缩减机制。高职院校应优化学生日常事务管理,降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首先,高职院校要以人为本,完善现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加强制度规范,切实维护师生权益。其次,高职院校要联动各职能部门搭建师生双向互动沟通渠道,保障信息传播畅通,便于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再次,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最后,高职院校应搭建官方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部、学生会等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
第二,预备机制。高职院校应提高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为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人员队伍、技术支持、制度规范等保障。首先,高职院校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和处理实时信息,形成可供参考的目标数据源,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能力[6]。其次,高职院校要科学制订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把控能力,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筑牢校园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的技术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提高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
第三,反应机制。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高职院校应正确引导舆论,有效治理网络舆情,降低负面影响。首先,高职院校应依据新媒体平台等收集的信息,科学研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联动各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积极处置,有效把握舆论主导权[7]。其次,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遵循其发展规律和传播特点,抓住舆论焦点有效发声,降低负面影响。最后,高职院校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向学生等受众及时通报后续事态进展,有效回应各方关切,正确引导舆论。
第四,恢复机制。高职院校应总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经验,采取系列举措维护校园舆论环境。首先,高职院校应通过详细调查、深入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总结经验,形成机制,降低问题风险。其次,高职院校应联动各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有效疏导学生等受眾的情绪和心理,提高他们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最后,高职院校应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宣传力量,搭建学校与学生等受众的沟通桥梁,发挥朋辈的积极影响与重要作用。
四、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
在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不仅要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正确有序地引导网络舆论,而且要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处置、灵活化解、完善管理,还必须主动协调各职能部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治理工作,并不断加强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的培训,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多维度、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8],从“疏、理、导、育、治”五个方面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
(一)疏通网络:拓宽网络舆情管理渠道
在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应疏通网络,拓宽网络舆情管理渠道[9]。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联动各职能部门,发挥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形成连接班主任、专任教师与家校合作的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生画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形成数字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研判事态,有效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此外,高职院校应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层建网,构建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体系,并有效监测网络热点,建立统一标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机制,真正做到早期报告、早期响应、早期排除。
(二)理清肇因:有效识别学生网络舆情诉求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对网络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性,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会、校长邮箱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与学生深入沟通,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和思想动态,有效识别学生网络舆情诉求,并及时跟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协助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10]。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采取有温度的工作方式,与学生定期进行面对面交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学生群体利益,落实学校各项政策和工作,全面提高思政政治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三)引导舆论:构建特色新媒体网络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求,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联动学生管理部门等各职能部门,共同打造特色新媒体网络舆论平台[11],吸引学生群体广泛关注。一方面,该平台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聚焦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弘扬和传播正能量,并通过开设“书记校长信箱”等讨论窗口,为学生表达诉求、建议提供信息沟通渠道。另一方面,该平台应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收集信息数据,既关注学生群体动态,又监测舆论发展情势,为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及时正确引导舆论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保障,并弘扬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营造符合大学生特征的和谐稳定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注重德育: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要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应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加强沟通,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评论和讨论热点话题,对不能形成价值判断的事件不随意评论转载[12],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抵制不文明网络语言使用等行为。最后,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观,通过校园信息反馈渠道或家校联系等方式合理表达个人诉求,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职业素养。
(五)提升治理: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机制
高职院校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机制,可以从制度层面、组织建设层面和教育培训层面入手。首先,高职院校应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方案的制订,并将管理落到实处,推动校园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13]。其次,高职院校应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密切与各职能部门联系,并以学生干部为抓手,发挥他们的朋辈作用和意见领袖影响,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助力高职院校有效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五、结语
当前,文章分析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阐述其传播特征及管理,探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构,提出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为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保驾护航。
[參考文献]
[1]包莹莹,徐燕华.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突发事件防控体系的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3(05):106-108.
[2]邢青,张璐杰.基于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周期的引导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3):42-44.
[3]曾欢欢,李哲.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风险与防范路径论析[J].高教学刊,2023(08):177-180.
[4]刘青,蒋连霞.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逻辑与路径选择[J].法制博览,2023(07):10-12.
[5]陈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研究[J].国际公关,2023(04):128-130.
[6]霍翠芳,唐子超,薛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生成逻辑、问题审思与优化路径[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3(02):59-71.
[7]张澜,王梦喆.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06):23-28.
[8]2022年全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观摩活动举行[J].广西教育,2022(36):169.
[9]王国顺.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23):123-125.
[10]董洋溢,田甜,石少敏.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与应对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2(23):46-48.
[11]岳爱武,段红敏.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48-156.
[12]王方,万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干预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11):69-71.
[13]武中芹.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的时代机遇与挑战[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0(05):72-74.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一般课题“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B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雨斐(1996—),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