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乔
[摘要]地方历史名人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数字人文技术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要探索建设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保护地方特色文献,为教学及科研提供便捷和全面的人文资源,提高人文学科的研究效率和精度。文章以宜昌历史名人资源库建设为例,介绍其建设情况、框架内容,总结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的建设意义,梳理标准规范性、资源专业性、平台实用性、门户开放性、网络稳定性等方面的建库原则,探索地方名人资源库创新应用及推广维护方面的后期工作。
[关键词]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高校图书馆;宜昌
数字人文将人文学科与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处理和展示人文资料,以达到更好地研究、传播和保护人文学科的目的,其是智能技术与人文学科的关键枢纽。随着该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数字人文资源平台建设及其开放使用等工作全面推进。地方历史名人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某一个行业或领域中取得较大的成就,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并被大众所知的人物[1]。地方历史名人资源是记录地域演变、历史变迁、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的重要集合[2],也是图书馆开展人文数字记忆工程的首选。目前,国内关于地方名人资源库建设较早的有广州图书馆的“广州人物数据库”、湖南省图书馆的“湖南名人文库”、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名人库”、宁波图书馆的“宁波名人数据库”、佛山市图书馆的“佛山历史名人数据库”等[3]。在文旅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各地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发挥其史料保存功能、檢索查询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宣传推广功能。
一、宜昌历史名人资源库建设概况
(一)建设背景
宜昌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称夷陵,素称“三峡门户”“楚之西塞”“川鄂咽喉”,历史上曾是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地,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通商口岸。宜昌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步形成了浓厚的山水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文化,曾孕育一批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如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西汉时期的和平使者王昭君、明朝的政治家“铁御史”王篆、清末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等。目前,地方史志馆、博物馆、纪念馆在史志整理、文物收藏等方面的工作有所成就,但与地方历史名人相关的图书专著、研究资料、学术成果、视频声像等收集与展示有待提升,因此宜昌历史名人资源库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二)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1.名人目录库
名人目录库主要整理地方名人名册及其传记,从地域来看,宜昌历史名人分为本籍和非本籍两类,本籍宜昌名人指出生在本土的历史名人,代表人物有秭归县的屈原、兴山县的王昭君、宜都市的杨守敬、枝江市的董和等;非本籍的宜昌名人指与宜昌有过人生交集的历史名人,有的曾在此为官或者生活过,如被贬为夷陵县令的北宋欧阳修、曾在宜都任太守的张飞、夷陵之战的孙吴大将陆逊、定居夷陵的东晋文学家郭璞等,有的是途经此地游览夷陵山水留下诗文的文人学者,如唐朝诗人李白、杜甫、陆羽以及宋朝诗人陆游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
2.名人著作库
名人著作库主要收集宜昌本籍历史名人的著作,包括地方名人的个人专著、诗作、手稿、日记、信件等。例如: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篇想象丰富、志高义远,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1篇;杨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他一生著述达83种,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地理学方面作品有《水经注疏》《历代舆地沿革图》2301幅、军用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1幅、《水经注图》304幅等。由此,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各类数据库资源、出版社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收集相关历史名人著作的数字版和印影版,保护地方优秀文化资源。
3.名人研究资料库
名人研究资料库主要收集历代学者对宜昌历史名人进行研究、评论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专著、论文、诗作等。例如:以三峡大学图书馆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可搜索到关于屈原的各类研究论文两万多篇、图书两千多册;关于王昭君的各类研究论文五千多篇、图书四百多册;关于杨守敬的各类研究论文一千多篇、图书四百多册。这些研究资料使宜昌历史名人的思想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是宜昌历史名人资源的重要补充。
4.名人视频库
名人视频库主要收集与宜昌历史名人相关的纪录片、影视片、舞台剧、文化讲坛、宣传推广等视频。例如:关于屈原的视频,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有纪录片《屈原》(6集)、探索发现栏目《屈原》(4集)等,关于王昭君的央视纪录片1部、文史讲堂1部、影视剧和舞台剧13部。这些不同体裁的视频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宜昌历史名人的重要事件与事迹,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名人遗迹遗址库
名人遗迹遗址库主要展示与宜昌历史名人生活轨迹相关的场所,包括故居、旧居、寓所、墓地等,同时还展示后世人们为了纪念宜昌历史名人而修建的纪念馆场等。例如:屈原生活轨迹涉及湖北、河南、湖南等地,因此屈原遗迹或纪念场地主要有湖北的屈原祠、屈原墓、香炉坪、擂鼓台,湖南的屈子祠、独醒亭、濯缨桥、骚坛、招屈亭、桃花洞、藏骚阁、屈原碑林,河南的屈原岗、屈原庙。这些遗址遗迹或纪念场地是宜昌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和人文教育资源。
6.名人图片库
名人图片库主要收集与宜昌历史名人相关的人物照片、活动照片、书画作品、文物图片等。“宜昌历史名人资源库”建设把宜昌历史名人相关的各类型零散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数字标引并建立成库,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人图片库,实现对宜昌历史名人文献资源存储、检索和传播的职能。
二、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一)保护地方特色文献,传承优秀文化资源
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真实全面、立体系统地还原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同时在保存地方文献、研究地方文化、宣传城市魅力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屈原流传下来的23篇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和代表性,从汉朝初年到现当代,大批的学者和史学家对屈原展开阐释与评述,关于屈原的各类研究论文和图书有两万多篇(册)。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可以对名人的原著作品和研究资料进行数字化分类整理,弥补纸质文献保存的短板,更能长久地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资源。
(二)建设专题资源平台,提供研究文献保障
关于地方历史名人的文化资源,既有公开出版的图书、发表的期刊论文、发行的声像视频,也有民间资料及内部资源,相关资源主要分散在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需要与其他机构合作,把各系统、各区域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采集,加工标引,统一发布,共同建设数字人文专题资源平台,为文化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参考保障、学术交流平台和资源获取机会。
(三)发挥文化价值引领,推动思想时代转化
名人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兼具历史的传统性和现实的影响力。例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廉洁正直的品性以及鲜明的荣辱观念具有较强的历史代表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后人提供了精神启迪和文化借鉴,而大众也可从优秀的名人文化中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让师生在丰富的文化资源体系中深度解读名人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主动推动名人文化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地方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的建设流程包括框架搭建与设置、文献收集与分类、数据标引与加工、内容发布与更新等,通过模块规划、功能设计和数据标准化处理等技术来构建,需要资源、数据、技术、网络等方面的强力支撑。为了使建库工作框架更加清晰,提高成效,高校图书馆在建库中可遵循以下原则。
(一)标准规范性
标准化原则体现为高校图书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做到规范和标准,尽可能统一采用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标引标准以及规范控制标准[4],主要是按照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数字对象加工、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元数据统一结构框架和相应的元数据描述、处理、转换和检索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网络资源搜集、筛选、编目、加工、使用的技术标准规范等[5],达到元数据规范、数字对象规范、资源统计规范。
(二)资源专业性
与地方历史名人相关的文献类别主要包含名人传记、名人著作、研究论文、视频声像以及手稿书信、口述史料、家族家谱、日记照片等。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的信息资源必须是经过审核的正规资源,其来源一方面是把公开出版的纸质资源转换成数字资源,另一方面是数据库商已加工的电子资源,如同方知网、北京万方、重庆维普等公司的国内电子期刊和超星电子图书,同时要对少量的民间资源或内部资料进行筛选和甄别,确保这些资源和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平台实用性
高校图书馆对资源进行广泛收集、整理、加工后,建库的关键是搭建系统平台,目前可应用的数据资源加工与发布平台较多,应用较广的系统如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LIS系统、北大方正数字图书馆DESI系统、同方知网TPI系统等,各平台系统既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数据库的具体需求选择具有实用性、稳定性、开放性、可维护性的優势平台。
(四)门户开放性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的资源获取受到一定限制,存在共享性不足、门户访问受限等问题。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是文化公益、非营利性的文献资料库,高校图书馆要尽可能与多方协商合作,突破资源壁垒和身份限制,实现门户资源的开放性。同时,高校图书馆应与专业院系、地方图书馆、史志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保持良好的联系,进行资源交流、信息互补,解决数字技术限制、文献资源缺乏等难题,使新建地方历史人名资源库保持良好的合作共享、开放便捷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五)网络稳定性
强大、稳定的网络是新建地方历史人名资源库实现用户顺畅访问、高效利用的关键基础,这需要坚实的硬件设备做保障,要有专门的网络机房、海量数字资源存贮设备和稳定可靠的服务器硬件设备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6],同时也需要网络技术人员对网络进行监控和管理,完善资源库的各项功能,保证资源库的稳定性、顺畅性和有效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户的体验感。
四、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的应用与维护
目前,高校图书馆自建地方历史人名资源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更新滞后、技术老化、重建轻用、知名度低等不足,资源库的建设不应局限于文献的保存与传承,更要加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虚拟技术,加强对特色资源库信息的挖掘和多维展示,搭建人文知识图谱和可视化展示平台,让资源信息清晰结构化、名人资源鲜活立体化,同时要加强推广与维护,提升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的效能价值,使其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人文知识图谱
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数据列表之间是独立、松散的,高校图书馆需要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将零散的资源信息以链接关联的方式构建地方历史名人资源人文知识图谱。知识图谱以知识重构的形式深度挖掘地方历史名人信息,进而展示隐含的知识关联,实现资源信息聚合关联,如通过知识图谱梳理地方历史名人的社会关系、地理关系、事件关系、资源关系以及人物关系,构建地方历史名人知识及学术模型,展示地方历史名人及其作品之间的相关知识等。
(二)搭建可視化展示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搭建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平台,按照主题(事件)、时间和地点,通过时空结合的方式,把地方历史名人相关的游学足迹、历史事件、社会活动以及名人数量、地区分布、贡献领域等情况自动化映射到地图上,以全新的可视化视角对特定人物活动或事件进行浏览与学习,实现地方历史名人资源的浏览、查询、可视化等。这增强了资源信息的直观性、便用性,方便用户进行知识发现和学术研究,实现地方历史名人数字资源从“藏”到“用”的转变。
(三)资源库推广与维护
第一,高校图书馆要结合实体馆的特藏资源,对地方历史名人的成果、贡献、文物及研究文献进行线上线下展示和推广,介绍资源库的内容和特征,提高资源库的影响力和用户认知度。第二,高校图书馆要关注相关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及时补充新的文献资料数据,对变更后的无效链接进行有效更正。第三,高校图书馆要完善资源库的各项功能,提高检索效率,保证资源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第四,高校图书馆要对资源库界面设置、使用权限、访问效率、用户反馈等进行分析与评估,不断优化改进,实现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库“建”与“用”的统一。
五、结语
地方历史名人是区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地方历史名人文献资源作为特定时期与地域文化、艺术、经济与政治演化的文字载体,蕴含珍贵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是解读地域文人思潮、探究地方历史变革与塑造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资料[2]。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名人资源库,可促进地方名人文化交流与传播、名人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改美.地方名人资料库的建设与研究:以建设秦观专题资料库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0(12):108-110.
[2]王梓懿,陈晨,王湘华.数字人文视角下地方名人文献资源的知识组织与关联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22(05):521-538.
[3]张书美,刘劲松.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情报探索,2016(05):52-56.
[4]胡光林,张文华,高宇,等.“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建设思路与实践[J].兰台世界,2008(06):47-48.
[5]宋晓微.浅议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数字化[J].学理论,2011(36):184-185.
[6]张筠.名人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沈从文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