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洁 刘正奇 谢 敏 黄礼明 肖政华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研科,贵州 贵阳 550001)
在此背景下,结合学校高水平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贵州中医药大学自2015年起,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增自信、强实践、重科研、促结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并逐步构建了“多维度-全流程-精益化”培养模式,即从思想政治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科研创新素质建立三个维度,利用精益化管理理念,从文化、学业、制度、督导等方面,衔接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学位工作全流程。
但是在耀眼的成绩面前,仍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医学教育界。具体难点问题包括:(1)专业型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困难,培养教育质量下滑、人文精神缺失、学术与医德行为失范等问题频发;(2)临床能力培养不足,研究生临床技能未能达到既定目标,尤其是中医临床思维,形成困难;(3)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够,由于着重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挤压了科学能力的培养时间,造成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下降,创新能力不足[2]。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经验,结合实际,创建了极富特色的“多维度-全流程-精益化”培养模式。该模式开创性地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临床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性融合,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成效显著。
1.1 建立学校-医院-科室-导师四级思政育人体系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需要高校和医院双方协作完成。面对医学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只有不断探索符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有效方法,才能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基于此,我们探索建立了“学校-医院-科室-导师”四级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育人工作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1.1.1 学校层面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医学伦理、法律法规、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课程;突出“行走思政”培养模式,深入开展“三助一辅”工作,研究生全员参与助研工作,争当助管、助教和助理辅导员;鼓励学生参加学科党建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三下乡”“社区义诊”“中医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1.1.2 医院层面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如膏方节、岐黄学堂、《大医精诚》诵读、香囊节、“最美逆行者”晚会等,浓厚中医文化氛围[3],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同时重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开设专门的学术道德课程,引导学生遵守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
1.1.3 科室层面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渗透医学伦理、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内容。带教教师需要为研究生多创造与患者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能够从实践中锻炼医患沟通能力。鼓励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为其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参加义诊活动、下基层社区服务、敬老院义务劳动、健康知识宣传讲座等,这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更多地以各种形式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
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早期护理干预。(1)术前指导:患者在手术前被要求戒烟,说明吸烟的危害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提供合理饮食。术前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给予低热量高蛋白食物,增强免疫力。(2)术中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患者醒后,尽快拔出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时间。(3)术后呼吸管理:保持患者气道畅通,及时移除患者痰液,以免阻塞气道和窒息,定时翻身和排痰,预防压疮和感染。(4)早期运动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建议锻炼时不感到疲倦为宜,并计划每天的休息时间。(5)饮食指南:告知患者基本的饮食原则: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低盐,清淡易消化,少吃多餐,戒烟酒[3-4]。
1.1.4 导师层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强化导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一步加强整改研究生导师遴选、培训和岗位考核中的师德师风问题,对有失职行为、疏于指导和管理研究生的导师“一票否决”;大力表彰、宣传优秀导师先进事迹,定期组织导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经验交流,有效调动其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导师不仅成为学生学业的引路人,更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4]。
1.2 多管齐下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在当前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专硕培养的考核评价还要求对科研能力进行考核。同时具备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因此,两种培养模式并轨后,应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同步提升[5]。该维度侧重于学生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过程,通过对理论、技能的反复培、多次考,以考促培,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帮助其顺利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
1.2.1 完善临床教学设施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贵州中
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仿实战、抓环节、多元化方式强技能”为目标,投入大量资金,对教学设备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升级,建立了“医院-科室”两级技能实验室。院级技能实验室主要负责临床前期各专业通用技能项目培训,各专科技能培训室负责对临床轮训后期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进行专科技能培训。
1.2.2 加强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系统地组织临床教师多次赴外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反转课堂、MOOC 课程建设,并逐步运用于教学实践,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CBL)。同时,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热情,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技巧提升。引导教师将传统的“教师”变为“导师”,传统的“教学”变为“导学”,将教师的导学作用贯穿于教学设计、组织、管理和实施全过程。
1.2.3 将定期全科培训考核与日常专科培训考核相结合分别于进院前、医师资格考试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前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每年根据国家对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年度考核、各轮转科室进行专科技能培训及出科考核。
1.2.4 强化中西医结合思维形成在复试环节,加强对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西医结合思维、中西医临床技能等专业素养的考查。在核心课程体系中,开设中西医结合比较学、中西医结合史等课程,厚植研究生中西医结合理念;开设岐黄学堂经典课程学习班,强化中医经典系统学习。在临床轮训过程中,让研究生以讲座、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学习中医经典,充分利用“经典回归临床”的鲜明办学特色,在临床轮训的全过程中突出中医临床思维培训。
1.3 着力提升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该维度侧重研
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核心课程体系中,开设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方法学,同时通过邀请专家现场讲座、线上授课、实验室进驻等形式,帮助研究生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思路、掌握中西医结合实验技能,使其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硕士研究生课题,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毕业答辩。
1.3.1 建立常态化研究生科研讲座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科研系列相关讲座,内容在注重学科前沿引领的同时,注重科研基本能力训练。尤其是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内分泌等学科方向,更是成立了科研协作小组,成效显著。
1.3.2 改善研究生科研条件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投入巨资,建设了技术设备先进的中心实验室,针对研究生进行相关实验室技能专项培训。同时对研究生开放,准许研究生进驻实验室开展课题相关实验,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医院离校区太远,不方便开展实验的问题。
1.3.3 鼓励研究生早接触亲动手要求研究生入校伊始即开始跟随导师进行项目研究,并要求研究生导师申报课题时,必须把学生作为参与者;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申报省级和院级研究生科研项目,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理顺中西结合研究生培养流程,进一步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提升培养质量。
2.1 强化落实导师负责制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出现的导师对学生监管不足、培养不够等新情况,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加大了对导师的考核力度、强化落实导师责任制,增加导师责任心。要求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让研究生导师明确培养目标。让导师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之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非正式能力”(包括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把握细节的能力、抗压与情绪管理能力、适应与变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忠诚度等)和通识性能力(包括批判分析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书写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数理分析能力、外语能力等)。
2.2 加强通识教育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制定了系统的通识教育计划,内容涵盖临床基础知识、病案写作、法律法规、学术诚信、临床通用技术培训等内容。通识教育贯穿整个培养阶段,并对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内容调整,不断强化研究生基础。
2.3 严格规范研究生临床轮训临床轮转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研究生,制定了详细的临床轮转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杜绝在轮转过程中出现任意调整、修改轮转计划等行为。严格规范各带教科室带教行为,每周固定到两个科室检查教学查房、教学资料,要求各科必须留存好所有考核资料备查。将科室带教效果纳入科室绩效考评,对于带教成绩优秀的科室予以奖励,对于不好的科室予以批评或惩罚。
2.4 强化学位工作学位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度重视学位工作,不断强化工作力度。通过严把开题关、及早部署、反复修改、强化预答辩等方式,让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位工作一直以来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未出现重大问题。近10 年来,研究生论文抽检通过率达100%,确保了培养质量。
精益化管理的核心是“细致精准”“以人为本”。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借鉴精益化管理理念,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型研究生管理中实施精益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3.1 学业管理精益化建立“精益化学习制度”,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制定因人而异的学习计划。根据需要,设置中西医结合统一基础课程,突出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培训。同时在各临床专科设置相应的专科内容,每个科室负责一部分教学内容,解决课程之间重复设置、教学资源分散等问题。医院中心实验室和技能实验室对研究生开放,支持研究生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培训项目,提升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
3.2 制度管理精益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建立了切实可行、完善完整、操作性强的制度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科室工作则加以优化,明确岗位的责任与义务。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制定了精细、精准的工作流程,使所有日常管理都能够纳入制度管理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建立了精准、精细的准则,将有关管理办法及相关管理制度融入其中,让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学习、查对、执行,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培养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监督管理精益化实施精益化监督管理,以点带面,将管理细节组成管理链条,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管理“闭环”,实现对培养过程的全面把控。首先是以时间节点为管理主线,让监督渗入入学、入科、培训、出科、开题、答辩等方方面面,确保每一项培养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其次是建立和严格执行培养管理制度,对于违反相关培养规定的情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确保培养过程高标准完成。最后是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考核。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对临床技能培训和学位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细则,严格执行考核标准,达不到标准坚决不予通过。同时,也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学习繁重的情况,将出科理论考试改为无纸化网络考核。研究生在规定时间段内在手机上即可完成考核,解决了不同专业方向学生过于分散、不易统一考试的难题,确保了培养质量。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的培养模式,并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立项。经过探索,该模式从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重身份”“双重能力”“两个标准”等培养难题。通过两届研究生的培养,该模式已逐步成熟完善,下一步将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校中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继续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