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实验小学 陈小香
“双减”政策落实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改革和创新,适时渗透德育内容势在必行,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寻找适合的渗透切点,理清渗透的路径,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推出学习活动方案、调整教学方法、掌控生本心理、优化读写训练、组织实践应用,推进德育渗透进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语文学科与德育有诸多对接点,教师有意识进行对接设计,其适合性更高,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成长思想品质,可谓是一举多得,其训练价值值得期待。
在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先期做教材阅读分析,从课文题目、内容、结构、表达等角度进行具体研读,了解文本蕴含的德育思想,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自然对接,创设适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到学科学习核心,在创造性学习中形成感知和体验。教材文本内容丰富多样,红色教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占据重要位置,为教师提供德育渗透契机,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内容,确定德育渗透方案,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时,这篇散文蕴含丰富生活哲理,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整体阅读,提出思考问题:文本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手法?落花生有什么特点?本文折射什么样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认知,说说阅读这篇课文获得哪些生活的启示?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展开广泛讨论,逐渐形成阅读共识。落花生具有谦逊、诚实、朴实的特点,这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价值观高度契合,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对接生活展开讨论的机会。特别是生活哲理的发掘,学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为促进学生阅读认知的内化,教师继续推出训练任务,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以书面形式呈现阅读感知。读后感是反思性学习,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为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在展评环节,教师让学生主动诵读读后感内容,学生主动发言,课堂进入到高效互动环节。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文本蕴含哲理角度设计思考问题和读后感任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课文本身具有德育属性,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设计,组织学生在深入研讨中形成思想认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健康成长。教材文本具有典范性,其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教师深潜教材展开深度发掘,从德育审美观培养角度进行组织和设计,学生回应主动积极,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
学生对一些灵动性、趣味性、开放性学习活动比较有期待,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游戏、竞赛、演绎、展示、讲述、手抄报、文化墙建设、网站经营管理等,都属于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形式,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活动方案设计,渗透一些德育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无疑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促使学生自觉改造思想,形成健康心智。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研究性、探索性、互动性学习活动之中,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如教学《搭石》时,教师先展示搭石图片信息,要求学生针对文本阅读,说说《搭石》这篇课文揭示的主题思想。学生对搭石没有印象,通过观看图片,结合文本阅读,了解搭石的形状和作用,从建立和睦关系角度展开思考和讨论,很快就得出清晰阅读结论。这些搭石不仅为行人提供过河便利,还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搭石已经成为联系相邻的纽带和桥梁。教师对学生阅读感知情况做客观分析,设计信息搜集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或者是深入生活之中,通过观察、采访等手段,搜集关于搭石相关的素材信息,或者是一些感人的故事。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深入生活进行调查行动,或者是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素材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最终形成典型素材,推荐到班级交流平台。教师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处理,挑选重点信息在班级展示处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
教师投放图片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布设信息搜集任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任务设计是比较有启动性的,学生在信息搜集整合过程中形成更多心理触动,对搭石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搭石背后的乡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信息搜集、生活采访学习任务,能够给学生创造最鲜活的学习机会,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确保活动顺利推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学科教学方法资源众多,教师需要有筛选意识,针对教学内容、学生接受实际、应用可行性等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以便确立方法优化方案,确保德育内容的顺利渗透。讲解法、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质疑法、启迪法、辨析法、观察法、演绎法、评价法等,都属于语文学科教学方法范畴,教师要进行多重分析,对相关方法应用效果展开验证讨论,巧妙融入德育管理内容,为学生健康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渗透德育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处理,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以满足学生学科学习的实践需要。如教学《将相和》时,这篇课文属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介绍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形象展开学术研讨,感受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故事讲述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列出讲述提纲,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形象的健康面,让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接受教育。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教师推出课堂演绎活动方案,要求学生自行组建演绎团队,设计演绎程序,展开训练彩排和演绎活动。学生对课本剧演绎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先期组织学生研究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特点,自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演绎体验中接受思想教育。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讲述相关故事、演绎课本剧,都能够接收更多德育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和讨论,自然形塑思想道德形象。
教师设计系列训练方案,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到故事讲述、课堂演绎活动之中,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人物、感知情节、接受教育,自然形成健康思想和心理。教师有意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推出故事讲述和演绎活动方案,学生感知体验更为鲜活,其心理触动更为深刻。学生对演绎和故事讲述等学习活动比较有期待,教师抓住机会渗透德育内容,学生感知体验更为全面,助学效果更为突出。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表现,针对性做出教学调整,以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学生学习心理呈现个性化,对学科学习形成多重制约,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变化的重要性,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进行德育渗透,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心理学习辅助,以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教师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时,要做出理性调度,让更多学生自觉启动学习思维,在深度研学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展示图片、播放影视片段,介绍圆明园相关前世今生,并鼓励学生从民族、国家等角度展开深入思考,设计一些质疑性阅读问题。学生对质疑性阅读比较熟悉,将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问题设计,很快就有不少问题涌现出来。如圆明园的灰烬里到底有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帝国主义犯下的罪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圆明园的毁灭告诉我们什么呢?圆明园该不该重新修建呢?学生提出问题众多,教师精心筛选,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逐渐形成学习共识。
教师设计质疑性阅读任务,为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中能够发现,文本阅读还存在不少误区,学生关注点出现一些偏差,教师精选质疑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深度阅读讨论,其感知体验开始深刻起来。学生对圆明园背后的历史不是很了解,教师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引导,要求学生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无疑是典型的德育渗透。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科最常见训练形式,教师在读写任务设计时渗透德育内容,学生回馈主动自然,其训练效果显著。读写需要有正确的立意、科学的选材、缜密的构建,以及精彩的表达,这些训练环节都可以展开德育渗透,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设定训练目标,为学生顺利进入到读写环节奠定基础。阅读是学习输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深度发掘阅读文本德育内涵;写作是学习输出,教师提出具体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在健康规划和正确表达中历练读写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指数的提升。
教师设计读写训练时,要注意立意指导,这样才能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径,确保训练效果。如教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时,教师先期搜集母爱名言,在导学环节重点展示,创设适合的学习氛围。在阅读指导环节,教师提出详细阅读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讨论。为激发学生阅读思维,教师推出课本剧创编任务:深入阅读文本内容,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自行设计课本剧脚本,提交到学习小组参与评选活动,每一个小组推荐两个脚本到班级。学生对课本剧脚本创作比较熟悉,教师任务下达后,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回馈主动,课本剧创编行动顺利启动。教师深入观察学生创编情况,随时给予方法支持,确保创编活动顺利推进。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学生课本剧脚本纷纷出炉,学习小组展开评选活动,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学生创造性学习。
学生对课本剧创编任务比较有认同感,教师围绕母爱主题推出创编任务,其教育意图非常鲜明,学生主动进入到课本剧创编环节,其感知体验更为深刻。教师有意识展示母爱名言,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为课本剧创编奠定基础。读写形式众多,教师设计课本剧脚本创编任务,这对一些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其训练价值更为突出。
语文学科教学训练组织时,教师要有拓展组织的意识,积极推出实践活动方案,展开广泛的课外阅读,参与班级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如主题征文、故事会、演讲比赛、亲子阅读活动等,都能够创造一些德育管理机会,教师针对现实需要展开对应设计,规划德育管理路径,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实践应用环节,促进其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
如《四季之美》,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作者选择四季最美的一个点展开描写,写出季节的特点,表达喜爱之情,整篇文章追求健康和正能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设计多项实践应用任务。其一,学校最近举办“我爱家乡”主题征文活动,深入阅读这篇课文,借鉴其写法,深入实地进行观察活动,选择适合的材料,展示家乡的美好。其二,班级文化墙建设需要一些图片信息,不妨搜集一些“生活美”方面的照片、图片等材料,推荐到班级墙报管理小组,为班级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其三,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对景色描写有了全新认识,建立观察日记,将每天看到的自然、生活环境中的景色记录下来,定期参与集体展评活动。教师设计3 项训练任务,这些任务有更多对接性。第1 项训练任务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学校组织征文活动,要求学生围绕“我爱家乡”主题进行习作实践行动,这里渗透丰富德育内容,学生在生活观察、素材搜集、内容筛选、写作构思等环节,自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其感知体验更为丰富。第2 项训练是搜集照片图片助力班级文化墙建设,这是班级管理方面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也能够促进健康审美观的建立。第3 项任务是建立观察日记,这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观念。
结合实践应用展开训练任务设计,自然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刻意为学生创造训练环境,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完成审美观的建设。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无处不在,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研学行动,不仅能够形塑学生学科核心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水平。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其适合性更高,教师需要有对接创新意识,从更多角度展开规划和探索,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为学生创造健康学习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有太多融合点,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内容,展开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学习诉求推出学习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在诵读、鉴赏、读写、展评、应用等学习过程中成长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