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英语翻译是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门学科。随着国际农林领域合作的加深,农林英语翻译已经成为传递农业技术、经验与知识的关键桥梁。然而,农林英语翻译除了涉及到语言转换外,还涉及不同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因此,从跨文化视角探讨农林英语翻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理解和应对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挑战。
2023年10月21日—22日,第15 届CAER-IFPRI 国际学术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以“数字经济下的食物系统转型: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参加,其中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等机构的代表。会议议程包括主题演讲、分会场研讨、海报展示和社交活动等多个环节,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机会。会议期间,学者们就气候变化与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于此,笔者简要介绍了跨文化视角下农林英语翻译策略重要价值、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现存的问题以及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策略等内容,以期拓宽跨文化视角下农林英语翻译行业发展路线,助力我国农林领域快速发展。
农林英语翻译是将涉及农林领域的英语文本或口头交流转换成目标语言的过程。它涵盖了农业、林业、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行业的知识,其目的是促进国际农林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行业协同发展。作为一门跨学科,农林英语翻译不仅要求翻译人员具备英语翻译能力,还需要对农林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与文化敏感度。翻译过程中要精准、专业、流畅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确保翻译信息的准确性。而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农林英语翻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农林英语翻译能够促进农林领域的企业、人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农林领域合作日益紧密,而语言障碍是合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通过农林英语翻译,则会消除双方的语言障碍,促进信息的流通和知识的传播,构建合作的桥梁。同时,通过农林英语翻译,研究人员还能获取、分享国际前沿的农林技术,推动我国农林领域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农林英语翻译对于提高我国农林领域的竞争力也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农林英语翻译,企业可以精准判断国际市场需求,从而调整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有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会议提到,近年来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为培养高质量的农林英语翻译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从学习人数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农林英语翻译感兴趣,并选择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这表明农林英语翻译教学在吸引人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林英语翻译人才。而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来看,学生对农林英语翻译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不仅在课堂上乐于参与讨论和实践,还踊跃参与课下各种相关翻译比赛。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日后从事农林英语翻译工作提供助力。此外,随着农林英语翻译专业的开设和完善,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已经引进了先进的翻译教学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使翻译教学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一些教师也开始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战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能,应对实际翻译场景需求。例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借助VR 技术,模拟实际的农林英语翻译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开展翻译工作。这样一来,就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优化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跨文化视角下,虽然农林英语翻译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受到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仍旧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语言与文化背景差异。农林英语翻译教学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含义等。学生需要克服这一点困难,掌握翻译技巧,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也可能影响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在农林英语翻译中,涉及农业、林业、生态学等领域的知识,这些领域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在翻译时需要准确表达,否则可能导致误解。其次是缺乏跨文化意识。在农林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并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开展翻译工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跨文化翻译的重视,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翻译中常常出现错误表述,影响翻译质量。最后是教材的不足。目前,农林英语翻译教学存在教材上的问题。传统的教材内容过于侧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与应用性,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一部分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无法满足当前农林领域的发展需求。再加上有的教材没有提供足够的跨文化翻译练习案例和习题解析,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离不开语言与文化背景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语言教学,如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注重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目标语言的价值观、习俗、传统等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任务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教学开始前,教师选择一篇关于最新的农业技术文献,让学生将其翻译成英语,并要求学生将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评估其准确性。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实践训练,逐渐积累翻译技巧;教师也可以设计关于农业合作的谈判场景,让学生开展英汉互译练习,并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在农林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点,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或者讲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与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外籍专家访问学校,或者和留学生学院建立联谊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加近距离接触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进而掌握尊重、欣赏其他文化的技巧,从而形成跨文化的意识格局。
为更好地开展农林英语翻译教学,改进教材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在教材编撰过程上,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原则,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引入更多的翻译实践习题,更多的教学案例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翻译技巧。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教材的更新,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农林英语翻译理念和技术,要时刻关注农林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最新成果。只有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将这些内容及时融入教材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农林英语翻译技巧。有能力的高校,应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优化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有助于提高农林英语翻译教学成效。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学校之间的翻译比赛活动,建立翻译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翻译方法。同时,也可以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建立实践平台,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翻译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翻译练习、口语比赛等活动,或者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翻译服务工作,积极与外国人交流,让学生不断磨炼自身的翻译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
除了上述方法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也是实现农林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为此,应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方面,学校应该组织针对农林英语翻译教师的教学专业培训和进修课程,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该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更新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相关的知识,关注农林领域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做好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积极关注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反馈,并加以改正,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跨文化视角下农林英语翻译策略及其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林英语翻译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具备优秀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农林领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