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更需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作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辨能力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4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提升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深入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1.促进认知发展
思辨能力不仅关乎对信息的简单接收和处理,更强调学生对所接收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价和推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新知识的有效整合与应用。通过思辨训练,学生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思辨能力的培养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深远且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全面促进其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2.提升表达能力
思辨能力的发展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深入且全面,进而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素材和更深邃的表达内容。一方面,思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精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协助学生理清思绪,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从而更加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表达个人见解时,学生需要将零散的思维整合成条理清晰的语言,这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支撑。通过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组织语言,让表达更加流畅且连贯。另外,思辨能力的提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表达时能够运用更加鲜活、生动的语言,增强表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培养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面对信息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度剖析课文内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学生需学会辨识信息的真伪与优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背景,进而形成独到见解。批判思维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审慎态度,避免盲目接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帮助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拥有批判思维的学生,在面临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权衡各种利弊,从而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4.塑造健全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塑造其健全人格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思辨能力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还深刻关联着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思辨训练,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立场,形成包容与宽容的心态。同时,思辨过程中蕴含的自我反思与批判性思考,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局限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进步。另外,思辨能力的培养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勇于担当、敢于发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格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塑造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1.提供多元阅读材料,深化思考层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精心挑选包括故事、诗歌、散文、新闻等多种体裁的阅读材料,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他们的视野。以《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教授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应以此为出发点,向学生推荐与秋天相关的多元化阅读材料。比如,可以引入描写秋天景色的经典散文,如朱自清的《秋》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的秋天之美;也可以提供关于秋天自然现象的科学说明文,如《秋天的树叶为何会变色》和《探秘秋天的雾》,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挑选几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刘禹锡的《秋词》,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语言中体会秋天的意境。在提供这些多元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和评价。例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对比不同文本中关于秋天雨景的描写,探讨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异同。同时,鼓励学生就阅读材料中的观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以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并深化思考层次,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2.布置开放写作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布置开放性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写作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思辨能力。例如,在教授完《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围绕“花生的品质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进行自由创作。在具体指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花生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品质?这些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我们又该如何借鉴花生的品质,以塑造更优秀的自我?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激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不要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叙述,而是要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巧妙地融入文字之中,创作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作品。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从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中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却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有的学生则可能从花生的坚韧不拔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系列启发性的素材,如与花生品质相关的名人名言、小故事或社会现象等,供学生参考和借鉴。同时,教师应高度重视写作后的反馈与交流环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鼓励他们相互评价,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措施,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特的见解,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优化课堂教学提问,促进思维碰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提问技巧,诸如设置悬念、引发争议等手段,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热烈讨论,可以有效促进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与观点交流。以《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提问。比如,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为何着重强调‘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观点背后蕴含着哪些深刻的寓意?”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刻反思地球的唯一性和珍贵性。紧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可能会对地球环境造成损害?这些行为又可能带来哪些长远的严重后果?”旨在引导学生审视自身行为,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了促进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教师还可以就“我们应如何切实保护地球”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的意见。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我,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精心选择提问的时机与方式,如在课文的关键节点、学生的疑惑之处或讨论进入高潮时提出问题,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这样的优化提问策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在互动交流中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思辨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策划一系列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饰演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通过模拟故事情境,使他们能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从而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不同角色的立场及其决策背后的原因。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诸葛亮借箭的行为究竟属于智谋还是欺骗?”这一充满争议的话题展开深入辩论,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在辩论环节中,教师应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对方观点,提出有力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通过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辩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全面反馈和细致评价,肯定他们在辩论中展现出的亮点和取得的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以助力学生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学生编写《草船借箭》续集,让他们设想如果诸葛亮未能成功借到箭,故事会如何发展;或者绘制连环画、制作PPT等,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促使他们在创作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
5.实施分层差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鉴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教师应积极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通过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到《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教师在实施分层差异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和课后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阅读速度和思辨能力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基础层、发展层和提升层三个层次。
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帮助他们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核心内容,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他们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初步的思辨能力。例如,可以设问:“雨来为何能勇敢地面对敌人?”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并领悟雨来的勇敢品质。对于发展层的学生,教师应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隐含意义,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小组讨论:“雨来的哪些具体行为展现了他的机智与勇敢?”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提升思辨能力。对于提升层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地思考和创作,如撰写读后感、进行文本改写或创作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文等,让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例如,可以布置以“我心中的小英雄”为主题的作文任务,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入思考英雄的品质和价值。在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实现全体学生思辨能力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内在需求。通过提供多元阅读材料、布置开放写作任务、优化课堂教学提问、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等策略,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展望未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持续探索并实践更多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祉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探寻》,《智力》2024年第20期。
[2] 徐秋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启迪与智慧》2023年第3期。
[3] 李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10期。
[4] 陈宏《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A1期。
[5] 何俊《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第二课堂》2023年第9期。
(朱福梅,1982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榆中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