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2024-02-16 00:00:00孔婵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4期
关键词:陶艺劳动德育

摘 要:文章探讨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如何通过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有效渗透德育,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品德素养。具体而言,文章以苏科版小学劳动教材中的传统工艺制作项目为例,分析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实践策略,着重通过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尊重劳动的意识,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 德育 渗透 传统工艺制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63

一、劳动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劳动教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要帮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因此,通过劳动教育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是极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1.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

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知行合一”思想和现代的教育理论。古代教育家如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实践与道德的结合,孔子的“君子不器”思想就是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和实际操作来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格。到了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将知识和道德教育融入实践和劳动中。

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具有体验性和情感性。在劳动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感知到劳动的艰辛与成就感,进而形成对劳动的尊重意识。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塑造了他们的品格,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2.德育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

德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劳动不仅仅是物质产品的创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耐心、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课堂知识传授,它更多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帮助他们在体验和操作中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劳动的价值。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制作,切身体验劳动过程,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例如,在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制作陶艺、剪纸、布艺等工艺作品,体验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了制作工艺的技巧,还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这种体验是书本知识无法给予的,通过实际的劳动操作,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劳动产生尊重,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任务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合作性的劳动不仅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各尽其职,还需要他们相互协作,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分担责任,以及如何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作用。通过这些经历,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增强,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传统工艺制作学习中的德育渗透

在传统工艺制作的学习中,劳动教育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工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加深对劳动的认同感。每一种传统工艺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如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文明发展史,而剪纸则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学生在学习这些工艺时,不仅能够掌握技艺,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积累与传承。通过这种文化认知的教育,学生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成果,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强调合作与分享精神。许多传统工艺制作都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如拉花彩练制作中的单片拉花的制作、多片拉花的组合和连接等。教师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协调彼此的劳动,并在遇到问题时共同解决。这种合作性的劳动体验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与他人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标,进而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劳动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还体现在对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培养上。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从无到有地完成一个作品,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当学生亲手制作出一件成功的工艺品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与满足感,这种体验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二、传统工艺制作学习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传统工艺制作的劳动项目不仅教授学生动手能力与传统工艺技巧,还具有德育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将德育融入工艺制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自信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1.通过文化背景讲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传统工艺制作的学习中,德育的渗透首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背景的讲解来实现。每一项传统工艺背后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陶艺、布艺、编织等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艺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向学生展示这些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知到劳动与文明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讲授陶艺时,教师可以从远古时期的陶器制作开始讲起,介绍陶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传承的深刻意义。通过对这种文化背景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工艺制作的技巧,还能够感受到劳动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历史积淀,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对劳动成果的敬畏之心。

2.合作式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合作式学习是进行传统工艺制作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劳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个人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重要的德育目标。在传统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许多任务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如陶艺的拉坯过程、纸艺中团花的纹样设计、拉花的组合连接等,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分工明确,各自承担一部分责任,共同完成整个工艺作品。通过这种合作性的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在合作中协调各自的任务,并在遇到问题时相互支持、共同解决。这种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沟通与合作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意识。

例如,在进行纸工制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环节,如设计、剪裁、组装和装饰等。通过这种分工合作,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这种团队合作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3.任务分解与个性化指导培养责任感与坚韧品质

传统工艺制作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通过任务分解与个性化指导来实现。传统工艺制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步骤,学生在完成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细致的操作,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通过教师的任务分解与个性化指导,学生可以逐步培养起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特点,为他们分配适合的任务,逐步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比如,在陶艺制作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揉泥和简单的拉坯技巧,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进行复杂的修整和装饰工作。通过这种逐步递进的任务安排,学生能够在每个环节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在面对挑战时不至于感到畏难或退缩。

个性化指导同样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在工艺制作中的表现和需求不同,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基本技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尝试更具创意和挑战性的任务。

任务分解与个性化指导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在传统工艺制作中,许多步骤都需要重复操作和细致调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完成作品。

三、传统工艺制作学习中德育目标的实现

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训练的载体,更是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劳动教育中的德育目标能够得到全面实现。在劳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操作,不仅学习了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方式,更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尊重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这些德育目标的达成为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劳动教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手段。

1.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传统工艺制作学习过程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逐步意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体力付出,更是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成就的重要途径。这一观念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对于劳动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甚至产生了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

通过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自己通过劳动创造出的具体成果,并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制作陶艺时,学生通过揉泥、拉坯、修坯等环节,逐步理解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劳动背后文化内涵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工艺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通过这种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学生逐渐理解劳动的价值,并产生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在这种劳动实践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他们逐渐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手段,更是自我实现、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这种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树立,奠定了劳动教育中德育教学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更加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者。

2.培养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是劳动教育中的核心德育目标之一,而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的设计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劳动课程中,学生经常需要分组合作来完成复杂的工艺制作项目,如陶艺制作中的拉坯与修整、剪纸艺术中的设计与裁剪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理解了个人劳动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了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分配和角色设定来引导学生承担不同的职责。例如,在纸工制作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部分,如设计、裁剪、组装和装饰等。在这种任务分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任务,还必须关注整个团队的进展,协调各自的工作进度。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意识到团队中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只有每个成员都认真负责,团队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种责任意识在完成任务时得到强化,也在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以延伸,逐步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

此外,团队协作中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与同伴沟通,如何在面对不同意见时进行有效的协商与妥协。通过这种团队互动,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理解他人的观点与意见,并在合作中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这种团队协作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劳动任务,更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融入集体,成为具备合作意识的社会成员。

3.尊重劳动与增强自信心

在传统工艺制作项目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种劳动体验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帮助他们在实现劳动成果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例如,学生在进行剪纸艺术创作时,从最初的构思设计到最终的剪裁成形,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劳动与智慧。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完成时,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这种成就感不仅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也帮助他们逐步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体验劳动成功的同时,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

尊重劳动是德育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通过传统工艺制作这一任务群,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更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这种体验使他们对劳动产生了敬畏之心,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道德意识。

总之,通过德育的渗透,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了良好品德,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平、梁韶昆、梁锦明《AI赋能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以“AI赋能香云纱传统染整工艺”为例》,《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年第11期。

[2] 杨锦玲、赵枫《小学“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解读——以“风筝风筝飞上天”劳动项目为例》,《课程教学研究》2024年2期。

[3] 戴君《基于任务群的劳动项目单元整体教学探略——以“传统工艺制作”为例》,《中小学德育》2023年第7期。

(孔婵珺,1980年生,女,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劳动教育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陶艺劳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疯狂”的陶艺
小学生导刊(2018年1期)2018-03-15 08:02:40
热爱劳动
学陶艺
做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