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筱琴 王 艳 陶 蓉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 226000
腹腔镜技术是临床发展的新型微创技术,也是外科手术未来治疗发展的重要趋势,相较于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1]。但腹胀是妇科疾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可表现为腹痛,尤其在体位改变、咳嗽、深呼吸状态下腹部胀痛感觉会随之加重。临床为了巩固手术疗效需采取适当手段开展治疗护理处置措施干预腹胀并发症,不断优化手术疗效[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评价揿针埋针技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以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将30例归入对照组,平均年龄(41.9±8.3)岁,其中子宫肌瘤14例、卵巢囊肿11例、异位妊娠5例;轻度腹胀22例、中度腹胀8例。30例归入观察组,平均年龄(42.5±6.7)岁,其中子宫肌瘤15例、卵巢囊肿12例、异位妊娠3例;轻度腹胀23例、中度腹胀7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外科学》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腹胀(轻度腹胀:术后连续观察12h发现患者腹部平坦,但有轻微压痛;中度腹胀:腹部隆起合并压痛;重度腹胀:腹部膨隆合并明显压痛)、恶心、肠鸣音减弱、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痞证”的相关标准,临床表现为:脉沉而紧、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腹脘胀痛等。纳入标准: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均为成年人;术前排便正常、无腹胀;符合腹胀标准。排除标准:需行有创通气患者;昏迷及休克状态;合并胃肠道疾病;皮肤病;严重脏器病变;孕期、哺乳期女性;精神异常;术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对症予以护胃、抗感染等西医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评估患者体征变化,固定导管,患者6h后取半卧位,协助生活护理,为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满足舒适需求,嘱患者放松心情并予以心理疏导,遵医嘱正确安排饮食,指导患者床上翻身和早期下床活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揿针埋针技术,选取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选用清铃0.20mm×0.90mm的无菌揿针,消毒穴位处皮肤后使用小镊子夹取针柄处,取下胶布后以垂直角度刺入穴位,适力按压揿针埋针部位,以患者感到局部酸胀感为宜,每日按压每个穴位2次,每次按压30s,埋针2~3d,观察皮肤表现,出现发红、发痒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2组患者腹胀恢复情况,显效:症状消失,正常排气排便;有效:症状改善,偶有排气排便,切口无胀痛;无效:仍然腹胀,需要辅助措施排气,腹部膨隆,切口胀痛;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比较2组术后当天和第2天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包括Ⅰ级:无恶心呕吐;Ⅱ级:轻度恶心感,但无呕吐;Ⅲ级:明显恶心呕吐;Ⅳ级:严重恶心呕吐,需要药物控制病情。恶心呕吐发生率=(Ⅱ级+Ⅲ级+Ⅳ级)例数/总例数×100%[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包括躯体健康功能、心理健康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每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5]。
2.1 2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2组腹胀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腹胀护理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7.680,P=0.006<0.05),见表2。
表2 2组腹胀恢复情况比较
2.3 2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χ2=4.043,P=0.044<0.05),见表3。
表3 2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
2.4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妇科腹腔镜手术有创伤小、疗效佳、住院时间短等优势,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但术后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如腹胀、恶心、呕吐等,诱发并发症的原因涉及手术麻醉药物、炎症反应、二氧化碳气体残留等[6]。腹胀表现包括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减弱肠鸣音等;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诱导众多不良情况,包括误吸、伤口开裂等,以上诸多不良情况也会加重患者身心不适感受[7];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也是影响腹腔镜术后康复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积极采取护理措施改善胃肠道功能障碍问题意义重大。
揿针埋针技术是一种中医针刺治疗方法,是结合皮部理论与腧穴理论的具体应用,操作时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腧穴部位并固定在皮内或皮下,通过长时间的埋藏可长时间微弱刺激皮部,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揿针埋针技术具有可迅速发挥效果、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等应用优势[1]。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腹胀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应用揿针埋针技术干预可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腹胀症状,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发现,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可能因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等影响阻滞气机,术中出血又会导致元气亏虚,血因气行,气虚气滞会影响血流运行,无法润养中焦,导致脾胃大肠失养,故而浊气无法下降、清气无法上升,矢气不通,最终引起腹胀腹痛[8]。西医认为妇科腹腔镜手术与麻醉会刺激腹腔器官,腹膜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局部形成酸性环境,对内脏神经产生影响,以上情况均会影响正常的胃肠道蠕动功能,诱发术后腹胀[9]。观察组应用揿针埋针技术干预,留针治疗目的在于调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揿针是一种皮内针,是使用特制的小型针具在腧穴皮内或皮下固定,长时间埋藏,可持续稳定刺激皮肤,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在皮部腧穴后埋针,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作用可解除深部病灶痉挛,促进内脏器官血液循环,改善脏器功能,改善腹胀反应,加速排气、排便[10]。揿针埋针治疗操作简单且方便,不受患者术后体位变化、饮食影响,且取穴方便,埋针基本无痛,皮内针仅留在皮下,不会伤及深层组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针刺足三里可发挥调理脾胃、行气导滞的效果,通过经络传导,刺激穴位,发挥免疫调节、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内关穴被针刺后可调节三焦、胃肠的气血,发挥止吐、理气、降逆功效;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针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舒经通络、安神助眠等功效,且足三里与三阴交脾胃经相表里。 揿针埋针技术可延长针刺持续时间,提高疗效,直接刺激外周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对局部神经产生刺激,沿着神经通路向中枢传导,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疗效。皮内针还会刺激血管内物质渗出化学物质,兴奋神经末梢,发挥针刺效应。揿针是一种久留针,外形类似于图钉,有圆形的针柄,刺入皮下与皮内并固定,在穴位发挥刺激作用,可长时间埋藏,有与针灸类似的作用机理,达到镇吐效果,效果安全且无痛,操作方便,疗效可靠,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应用揿针埋针技术干预可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腹胀症状,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