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基于范围综述研究框架,以2015年1月至2024年3月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发表的132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基本信息、研究主题、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及问题对策5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发文量在2019年达到顶峰,此后缓慢下降;文献焦点以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为主,主要采用质性、量化研究;研究提出的对策与现阶段留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目前存在研究主题纵向深入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该文通过整理汇总和归纳分析,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来华留学生;研究现状;研究主题;应对策略;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8.9"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153-05
Research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in the Past Decade: A Review and Prospects
BI Huiying, CHEN Hu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Shandong, 250002,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scoping review framework, focusing on 170 research articles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published in the CNKI journal database from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24. The study employs bibliometr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from five dimensions: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topics, development trends, research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iss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peaked in 2019 and has since slowly declined. The literature mainly focuses on issue analysis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 with a predominant us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trategies proposed in the resear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urrent international student management. However,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the depth of research topics and the reliance on single research methods. By organizing,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 Cultural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Research themes; Coping strategies; Future trends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步入了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国际教育发展推向新高度。跨文化适应是影响来华留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我国最早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生的跨国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点[1],推动来华留学生实现跨文化适应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举措。国内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主要有语言、社会、心理和文化4个方向,以实证和论述类文献为主,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一带一路”倡议等不同社会背景视角出发,分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类型、特征及对策。国内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成果丰硕,但尚未有文献对其进行综合梳理。本文搜集了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2015年1月至2024年3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相关文献,总结国内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发展现状、问题思考和对策探索。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实践提出建议,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本文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15年1月至2024年3月,以“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为主题词筛出170篇文献。剔除书评及与本文研究不相关(如地域文化发展、跨国企业文化建设等)或相关性不强(如企业国际人才培养、中国海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等)的文献后,共析出132篇文献。本文首先整理汇总纳入文献基本信息,厘清文献研究方法,然后分析评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发展动态及思考与对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有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和主要期刊来源两个方面(见图1、图2)。
图1" "近十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年度发文数量
由图1可知,2017—2019年发文量迅速增长,此后因疫情防控国际学生流动受到影响,发文量逐年下降。由图2数据可以看出,该主题在《文化创新比较研究》中发文量最多,其次是《教育教学论坛》《高教学刊》。分析发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从发文期刊上看,核心期刊文献数量不多,仅占9.8%。
2.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和论述类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以问卷、访谈为主,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提供客观数据。这类研究重点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探讨及策略提出,聚焦研究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访谈帮助深挖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动机、个体影响因素和情感等,深入了解学生适应过程的复杂性[3]。
研究中较多的为论述类文献[4-5]。这类研究思辨性较强,主要通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解读与对策探讨,从高校管理、留学生视角出发,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出可行路径。以语言、社会、心理和文化为研究视角,聚焦一项或多项内容,厘清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领域基本概念和问题现状,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或对现有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路径。
2.3 热点主题与发展动态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主题主要分为问题识别和应对策略两个维度。留学生群体在中国文化融入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聚焦语言、社会、心理和文化4个方面,针对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2.3.1 热点主题分析
较多研究聚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语言障碍问题。有研究提出了语言壁垒对来华留学生的学业、生活和文化适应的重要影响,认为语言障碍是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首要挑战。研究较少单独针对语言问题进行探讨[6],未见针对不同语种来华留学生语言适应问题及对策的相关研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深刻反映并塑造个体的思维逻辑与心理状态。深入剖析语言障碍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语言教学与支持策略,对促进来华留学生社会融入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可从国别或语种角度深入探究不同语言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特征、问题和对策。
有研究指出,来华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时,可能会受到气候、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交际等方面影响[7]。其中,人际交往是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最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人际交往是个人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必要渠道,留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能反映对新文化体系的适应程度。现有研究大部分通过收集访谈数据的方式进行分析[8-9],指出来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其跨文化适应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通过分析来华留学生交际现状探究人际交往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未挖掘动态适应过程。未来研究可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和发展变化进行探索,按照文化适应阶段解释现状,提出建议。
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关键因素。也有研究通过深度访谈,证明价值观显著影响来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10],一些来华留学生所持有的“自我”价值观与中国文化提倡的“人我”交际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最为显著。这种冲突需要通过长期的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进行改善[11]。来华留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沟通能力,还需培养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适应能力。较多研究论证了来华留学生价值观对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12],但未见聚焦价值观对来华留学生个人跨文化认知、行为等影响的研究,未来可从这一层面进行深度挖掘,提供实证素材。
已有多数研究强调,心理问题是构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困难的常见原因。留学生须承受心理和社会文化差异,来华学习时常感到困惑与焦虑。完成学业是绝大多数留学生来华学习深造的最终目标,留学生在适应新学习环境时,可能会因为紧张和焦虑而感到学业上的困难更加突出。大多研究对来华留学生学业、个人交际和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总体概括,论述类文章较多,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并提出改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措施。该方向以质性分析为主,未见有单独对留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等进行历时探索的实证研究。未来可关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调节策略及效果,与心理学、医学等领域跨学科合作,关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提出针对性措施。
2.3.2 发展动态分析
从研究背景上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的研究数量呈稳定发展态势。CNKI期刊数据库中从2018年起出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自2018年1月至2024年3月,相关文献总量占总研究数量的13.7%。已有研究主要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出发探讨共建国家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思考,特征分析区域性较强,对未来国别化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文献中东盟来华留学生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广西地区高校。从东盟学生来华留学目的、生活适应和文化适应出发,收集调查问卷和访谈数据,为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提出建议。此外,聚焦一所高校进行来华留学生群体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13-15],研究视角更加集中,为高校来华留学生工作提供调查参考。
3 思考与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愈发显著。对高校和教师而言,探索有效策略协助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从现状和影响因素出发,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提出相应思考与对策。
已有研究提到,加强和改进语言教学有助于改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指出,应将语言学习深入到文化层面[16],使中文语言技能的传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17],有助于提升来华留学生语言水平,增强文化交流能力。对留学生而言,提升语言水平有助于进行交际,增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
心理层面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设。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18-19],做好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工作[20],均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中改善留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有研究指出,可根据跨文化适应阶段性特点分别采取相应对策[21-22]。近年来,文化智力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是国际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可从阶段性措施角度出发,结合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智力,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分阶段对策研究提供实证参考[23-24]。
此外,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地域范围逐渐聚焦,新的研究越来越向国别化、地区化发展,研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态度、问题及解决对策[25]。从学科来看则是由小变大,不再局限于语言教育,而是扩大到医学专业、高职院校技术类专业等的留学生[26],留学生文化背景和学业背景更加全面。
4 结束语
全球化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不断发展,在研究主题、思考与对策等方面为我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提供借鉴。鉴于其文化属性和跨学科特点,未来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可从以下三方面延伸。
拓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跨学科研究视角。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不仅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因其受语言、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多方面影响,跨学科性质特征显著。现有研究中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学理论结合较多,从心理适应、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疏导等方面开展,但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及社会文化适应方面研究较少。未来研究可拓展这两方面视角,结合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等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以及交际适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社会交际相关理论,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提供多学科视角。
挖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主题。国际上文化智力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是新兴研究热点,已有研究提出文化智力与个人文化适应水平具有相关性。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对该主题研究进行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此外,未来研究可在受试选取上更加精细、多元,考虑留学生不同国家背景、在华学习时长、回归母语文化后的再适应等多维度因素,全面揭示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复杂机制与动态变化。
丰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方法。跨文化适应受文化、社会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且随着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的推移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现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多采用共时性研究,历时研究较为匮乏;以问卷、访谈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未来研究应基于跨文化适应的语言、社会、文化等影响因素,历时探究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不同阶段中的变化发展,深入探讨其动态变化过程,帮助来华留学生在收获学业的同时有效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ALTBACH P G,REISBERG L,RUMBLEY L E. 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M]. Leiden:Brill Sense,2019.
[2] 张瑞.丝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适应性分析:以巴基斯坦留学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10):174-175,184.
[3] 余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6):44-46.
[4] 林岚.以跨文化适应视角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2018(4):38-40.
[5] 卢竑,段宁贵.新时期来华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障碍与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8):159-163,187.
[6] 张瑞芳,杨伊生.来华蒙古国留学生跨文化语言适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9):82-85.
[7] 盛洁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3):179-184.
[8] 陶燕.广西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1):39-44.
[9] 潘晓青.影响日本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的文化差异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5(2): 65-77.
[10]李小瑞,王占军.基于深度访谈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20,8(2):71-78.
[11]郝晶晶.短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和效力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10):98-100.
[12]李秀华,李溪萌,张妮娜.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障碍及其消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6(6):108-112.
[13]刘卫玲,赵亚丽.基于文化心理学的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北部湾大学为例[J].北部湾大学学报,2022,37(5):59-65.
[14]谢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动态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6):161-165.
[15]陈晓东,佘昕懿.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高校学习生活新环境问题分析:以沈阳化工大学“Hand in Hand”项目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745-751.
[16]韦绪珊. “一带一路”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2):102-106.
[17]韩玲.跨文化适应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37-40.
[18]何川.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171-174.
[19]于华珍.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思考[J].南方论刊,2017(10):31-33.
[20]张澜,秦晔,李翹彤,等.跨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 2016(24):158-159.
[21]梁泽鸿.对东盟留学生来华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126-128.
[22]朱晹.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2):69-70.
[23]BAI B,GE Y,LI Z. Psychological study of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Cross-cultural ada- ptation[J].Current Psychology,2023,42(36):32270-32283.
[24]CHU K,ZHU F. Impact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J/OL].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3[2024-11-1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998369/.DOI:10.3389/fpsyg.2023.1077424.
[25]闾浩,王丽君.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基于某高校的调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4):176-180.
[26]王璨,金一兰,陈战.文化适应视角下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面临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1):57-63.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宣黄河故事叙事体系构建及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4CYYJ05);山东财经大学2023年度平台项目“教师写作评价素养国际合作研究”;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023 年度课题“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WYZL2023SD0016);山东财经大学2024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422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慧颖(199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适应。
通信作者:陈华(1982-),女,山东日照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写作,应用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通信邮箱:20063410@sd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