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而纪录片则成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至关重要。《万象中国》是一部中英双语短纪录片,该片每一集均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选择一个代表性案例,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该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纪录片《万象中国》第一季字幕翻译所应用的翻译技巧。该研究旨在帮助目标语观众更好地探寻中华文化精髓,也为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纪录片;《万象中国》;第一季;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031-05
A Study o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the Documentary China Bouquet (Season 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YAO La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foreign audiences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documentar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m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better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and let more overseas audiences know about China,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documentarie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China Bouquet is a bilingual short documentar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Each episode of it chooses a representative case from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vividly demonstrating the char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on's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i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season of the documentary China Bouquet. This study aims to help the target language audiences better explo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Subtitle translation; Documentary; China Bouquet; Season On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成为观众理解和接受内容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并且有效传递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尤为重要。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领域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为纪录片《万象中国》的字幕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万象中国》是一部旨在展示中国丰富文化,向海外观众呈现中国多元面貌的纪录片。其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自然流畅性与意义对等,为《万象中国》字幕翻译的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翻译的核心在于“原文读者读原文与译语读者读译文产生相同的反应”[1]。具体到该部纪录片字幕翻译,则应注重字幕翻译能否实现目标语观众的文化体验。本文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纪录片字幕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提升同类纪录片字幕翻译质量提供一定借鉴,也为未来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 功能对等理论概况
1.1 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A·奈达提出,主张翻译应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应。该理论起源于1964年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后发展为1969年的“动态对等”,强调目标语言读者与文本传达的信息关系应与源语言接受者保持一致。1986年,奈达引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和效果特点。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传达原文的精神价值和人物心理,优先考虑内容而非形式。奈达提出4项翻译要求:传达原文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貌;语言通顺,符合译入语规范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类似。该理论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得到广泛支持,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1.2 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层面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包含四个层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关注准确理解源语言词汇并找到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需考虑词汇的含义、用法、搭配和所在上下文;句法对等要求翻译者掌握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准确转换句子结构,需考虑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篇章对等从宏观角度把握话语意义和结构,确保目标语言和源语言在意义和结构上的一致性,包括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风格对等是最高级别的对等,要求翻译者根据不同风格特征进行翻译,传递原文的风格和价值,考虑语言特征、风格和修辞。这四个层次的对等相互交织,成功的译文需全面考虑这些层面,以确保准确性和流畅性[2]。
2 字幕翻译的定义与特点
2.1 字幕翻译的定义
字幕翻译是将源语言文本转换成目标语言文本,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节目等视听媒体中,目的是帮助目标语言观众理解内容。戈特利布定义字幕翻译为“将视听产品的口头或者书面源文本翻译成书面目标文本并添加到屏幕底部的原始文本图像上”[3]。卢肯认为字幕翻译是“原始对话的浓缩书面翻译,以文本的形式出现,通常位于屏幕下方”,认为字幕翻译从语言层面分为同一语言内转换的语内翻译和涉及不同语言的语际翻译两种[4]。
2.2 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翻译的特点包括时间紧凑、空间有限和语言的流畅性与真实性。对话瞬间即逝,字幕停留时间短,需与源语言同步。阅读速度限制了字幕时间,普通阅读速度为150—180单词/分钟,一行字幕至少停留3.5秒,两行不超过6秒。字幕长度和行数需控制,以提高阅读率并保持屏幕空间。语言限制涉及语法、词汇和词序差异及跨文化因素[5]。字幕翻译者需准确传达对话,帮助观众全面理解作品,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3 功能对等理论在《万象中国》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用了多种翻译技巧。翻译技巧的定义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作和操控[6]。接下来,作者将主要从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方面分析译例。
3.1 词汇对等
词汇是翻译的基础,词的价值在于其在语言中的使用,这意味着源语言的词汇必须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其相应的意义。“词汇对等包含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三种形式,要求译者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相对应意义的词汇,即要保证译文的意义准确无误,直观有效地再现源语的中心思想。”[7] 为了实现英文和中文字幕之间的词汇对等,该纪录片译者应用了词义选择法和增词法。
3.1.1 词义选择法
词义选择是翻译的关键环节,涉及对词义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在选择词义时,需要考虑上下文、风格和目标受众等多种因素,以确保所选词义能够准确传达信息,满足语言交流的目的和需求。英文和中文在词汇意义、句子结构和逻辑顺序上有很大差异。与英文词相比,中文词的意义更加固定和严格,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小,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相反,英文单词的意义比中文更丰富、更灵活,更依赖于上下文。
例1:
原文:青铜盘是礼器中的盥器,在祭祀典礼中用来进行“沃盥之礼”。
译文:The bronze plate is a ceremonial container used in hand washing ceremonies for worshipping heaven and earth.
分析:“沃盥之礼”是中国古代的洗手仪式。中文词“沃”意为“灌溉和施肥土地”;“盥”意为“洗涤和净化”;“礼”这个词有多种意义,其中之一是“为庆祝、纪念或哀悼重要事件而举行的仪式”。本例中,译者将“沃盥之礼”翻译成了“hand washing ceremonies”,在进行词义选择时体现出了句子内部上下文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词汇对等,使译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想表达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例2:
原文:在敦煌,我在我父亲和莫高窟的影响下,确实也打下了很重要的功夫。
译文:At Dun Huang,inspired by my father and the Mo Gao Grottoes I indeed acquired a very important artistic foundation.
分析:结合上下文,此句中“打下了功夫”指的是“为实现某个目标做了很多准备”。在翻译中,考虑到上下文,将“打下”翻译成“acquired”符合汉语原文的意义。另外,“功夫”在汉语中也有多重含义,譬如“素养、本领”“武术”或“做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在此句中,翻译成“ability”“Kung Fu”或“time and efforts”都无法反映原文的真实意义,此处结合上下文,将“功夫”译为“foundation”更符合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正确的词义选择有助于准确传达信息,能避免误解,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
3.1.2 增词法
增词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语法规则和文化背景,适当添加一些词或短语,以弥补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使翻译文本更自然、易懂。“增译时应遵循‘增词不增义’的原则,避免过度增补而致使译文冗余或有歧义,力求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8]在应用增词法时,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转换。
例3:
原文:在秦岭茂密的松林中,有一座形象奇特的山,像一个农家的麦垛,麦积山因此得名。
译文:In the pine forests of the Qin Ling Mountains sits an odd looking hill. Standing alone, it resembles a farmer's hay stack. And that's where it gets its name: Maijishan(Hay Stack Mountain).
分析:译者将中文中的长句翻译成英文中的三句话。在翻译“一个农家的麦垛”时,增加了“Standing alone”和“it”,前者描述了麦积山矗立的形态,后者符合英语为主语突出语言的事实,即句子需包含主语。在翻译“麦积山因此得名”时,添加了“And”,以便与前一句在逻辑上更为连贯,并反映与前一句的因果关系。此例中增词法的应用实现了原文和译文字幕的功能对等。
例4:
原文:历史上多元文化再次交融,历经时代更迭,麦积山依然伫立于此。
译文:In history,multiple cultures have blended here. Through the changes of times, Maijishan is still standing here showing the broad and inclusive n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分析:在原文中,“历经时代更迭”和“麦积山依然伫立于此”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式,但在译文中,翻译者使用“Through”来连接两部分,这使得译文在逻辑上更加连贯流畅。在描述麦积山的现状时,原文仅提到“依然伫立于此”,但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了“showing the broad and inclusive n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展现中华文明的广阔与包容)”来进一步描述麦积山的文化价值,此处增译法的使用丰富了译文内容,也让外国观众更能体会到麦积山的文化内涵。原文和译文实现了词汇层面的对等。
3.2 句法对等
“句法对等并非简单地复制源语的句法结构,而是在理解源语句法功能的基础上,用目标语的句法资源进行再创造。”[9]句法对等不仅关注词汇的对应关系,还强调传达句子的整体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上下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该纪录片字幕翻译应用了句法层面的技巧,如语序调整法和合句译法。
3.2.1 语序调整法
“英汉表达习惯不同使得对同一现象、事件的描述的表述顺序存在差异,加之句子结构远比汉语层次复杂,因此,翻译时往往需要对英文句子语序进行适当调整。”[10]
例5:
原文:佛教由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的四大佛教石窟之一。
译文:Maijishan is one of the four major Buddhist cave complexes of China that were created when Buddhism came from India along the Silk Road.
分析:原文中的两个句子在逻辑上先有“佛教由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有“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的四大佛教石窟之一”。然而在翻译中,这种逻辑顺序被重新调整,先表达“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的四大佛教石窟之一”这一事实,然后用定语从句“that were created when Buddhism came from India along the Silk Road”补充“麦积山石窟是在佛教从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创建”的背景。这种调整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即把主要信息放在句首,然后是相对次要的信息,从而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6:
原文:它更多的是靠我的肢体运动带动它产生风。
译文:Generating the breeze to fly this kite all depends on my body movements.
分析:在原文中,“它”指的是一个物体(可能是风筝或其他需要风才能移动的物体),“更多的是靠我的肢体运动”解释了产生风的主要方式,“带动它产生风”进一步解释了产生风和肢体动作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Generating the breeze to fly this kite”被放在句首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而“all depends on my body movements”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风。这种逻辑顺序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具体来说,英语句子通常倾向于把主要动作或状态放在句首,然后是解释原因,而汉语句子在处理这种逻辑关系时可能更加灵活。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译者调整了原文句子结构,将“产生风”的动作提到“我的肢体动作”前面。
3.2.2 合句译法
汉语中用多个小句或句子来表达相同想法或情况很常见。这时,如果直接按照原文句子结构进行翻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冗长且重复,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此时通过合并句子,可以使译文更加紧凑,减少冗余,提高可读性。
例7:
原文:麦积山现存一万多尊泥塑石雕,一千多平方米壁画。
译文:They've left behind over ten thousand statues and more than a thousand square meters of murals.
分析:原文由两个独立的句子组成,即“麦积山现存一万多尊泥塑石雕”和“一千多平方米壁画”,它们由逗号连接,但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语义逻辑关联。在翻译时,译者将这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翻译为了平行结构“over ten thousand statues and more than a thousand square meters of murals”,由并列连词“and”连接“over ten thousand statues”和 “more than a thousand square meters of murals”两个并列的组成部分,形成并列逻辑。通过合句译法,原文和目标文本实现了句法对等。
例8:
原文:一些齿轮一些拉杆,怎么结合到风筝上,让风筝有一种新的形态或新的飞行效果。
译文:How to combine some gears and some pull rods on the kite and make a new form or a new flying effect of the kites.
分析:在译文“How to combine some gears and some pull rods on the kite and make a new form or a new flying effect of the kites”中,可以看到原文中的两个信息点已经被合并为一个句子,并且使用平行结构“and”连接两个动作“combine”和“make”。应用合句译法后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帮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直接、清晰地理解中国文化。
4 结束语
作为一部中英文双语短纪录片,《万象中国》通过选取代表性案例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关注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力求再现源语的意义,在字幕翻译中,相应地使译文能为目标观众传递与源语观众接收的相同的信息。
论文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纪录片《万象中国》的字幕翻译技巧,探讨如何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实现中英字幕的功能对等,具体分析了词义选择、增词法、语态转换、语序调整等翻译技巧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不仅为字幕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如何通过字幕翻译质量提升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指导。
参考文献
[1] 奈达,泰伯.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张磊,包隽.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文本翻译难点与策略分析[J].今古文创,2024(38):93-96.
[3] 王坤枫.字幕翻译中语境转化的有效性探究[J].海外英语,2020(23):175-176,183.
[4] 李凯燕.浅析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限制性[J].校园英语,2021(46):255-256.
[5] 邵晨,李平.近20年中国字幕翻译研究(2001—2020)[J].今古文创,2022(24):108 -110.
[6] 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
[7] 王娜娜.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8] 丁沛沛. The Language of Managerialism: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or an Ideological Tool?(Chapters 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4.
[9] 徐思佳.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哥斯拉2:怪兽之王》的字幕翻译研究[J].品位·经典,2024(12):84-86.
[10]赵尊霞.萨克雷讽刺小说《名利场》中的模糊语言翻译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4,15(11):121-124.
基金项目:广州理工学院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英汉/汉英笔译》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KCJG17)。
作者简介:姚兰(1985-),女,湖南邵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