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燕鸿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当代广西杂志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于事业单位服务诉求不断提升,此时必然需要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由此,对于当前实际情况进行研判,关注现状、影响因素、改进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进行有效、规范、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产权性质明确。归事业单位所属的非营利性单位的所有,其产权性质明确。在任何环节,都需要依照对应法律法规来进行运作。其二,资产管理主体多元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主体包括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内部的后勤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其三,资产管理内容繁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固定资产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各部门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资产管理责任重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家和人民共有的财产,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资金资源使用者,都需要在合理合法范围内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其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很强的责任性。资产管理政策性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管理法》等。同时,还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级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对于各级事业单位而言,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设计,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继而保证后续各项工作开展能够有制度作为依据。二是资产清查工作深入开展。各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资产清查工作,全面摸清了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由此资产资源配置工作才能够朝着有效的方向进展。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级事业单位在信息时代,也积极思考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工作的关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实时监控,以引导资产管理工作展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三是资产使用效益逐步提升。各级事业单位也因此进入到理想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状态,合理配置资产资源,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益,为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为对象,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效性评估活动,以此为基础去研判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实况,发现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比较健全,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不是很理想,有一些问题是共性的,其集中体现在:其一,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事业单位不是很关注资产管理制度的设计,难以形成规范,缺乏明确的资产购置、使用、维护和报废的规定,导致资产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也就是说,在早期制度设计的时候,并没有对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进行综合考量,固定资产工作诉求研判不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章制度往往不能很好地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体现合规效益。其二,资产信息管理不到位。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对资产信息的记录和管理不够细致,缺乏有效的资产跟踪和监控机制,使得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资产信息收集和整理机制不能发挥效能,一些资产信息丢失,一些资产信息不全面,信息更新机制不健全,这样也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不良影响。其三,资产使用效益不高。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部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了浪费现象。在综合研判中发现资产配置不合理,一些固定资产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其四,资产处置不规范。在资产的报废、出售和更新换代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存在操作不规范、程序不透明等问题,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其五,资产处理不合规,会为资产管理工作埋下很多隐忧,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严重的业务风险,这一点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都是比较普遍的。其六,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力度相对较弱,未能形成有效的内控体系,对于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纠正能力有限。
其一,组织结构因素。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对其固定资产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减少资产浪费。例如,通过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者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据此确保固定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能够进入理想状态。反之,过于复杂的组织结构可能导致资产管理职责不清,影响资产管理效果。组织结构在设定的时候,并没有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权责划分进行界定,也没有对于对应部门或者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界定,组织系统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自然会形成不良的固定资产管理环境,势必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其二,管理制度因素。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资产管理行为,确保资产安全。例如,通过制定固定资产采购、使用、维修、报废等各项操作规程,可以降低资产损失风险。同时,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但是实际情况是,当前很多的事业单位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是很久之前的,与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诉求不吻合,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都处于严重落伍的状态。一些事业单位不能看到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新变化,还是沿用之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来开展对应工作,如此自然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升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其三,人员素质因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与对应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些从业人员不能清晰认识自身在此过程中的价值,不能依照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来办事;一些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性不强,不懂得积极去借助各种渠道去提升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和素质,事业单位也很少在此方面开展对应的培训教育课程,由此难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提出新的想法,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自然难以有效地在对应业务开展期间发挥效能;一些事业单位在引入资产管理从业人员的时候,往往没有对于其专业素质、技能、从业经验进行综合考量,引入的人才往往也不能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益提升中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效能[1]。
其四,其他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政策法规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使其能够依法合规地进行资产管理工作。这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有助于确保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资产的价值和使用效益。其次,政策法规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是精确的,促使事业单位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这些要求可能涉及资产采购、配置、使用、维护和处置等方面,要求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资产管理。通过遵守政策法规的要求,事业单位可以降低因违规操作而导致的风险和责任。最后,经济环境因素同样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投资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扩大规模、提升能力、增强竞争力,从而促进其持续发展。然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更加谨慎。过度投资可能导致资产闲置和浪费,降低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合理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策略,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资产的有效利用。
其一,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在事业单位中,应当让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发挥自身的效能,无论是采购环节,还是验收环节,乃至是保管环节,或者是使用和维护环节,都应该关注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此外,还需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和管理。其二,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该制度应详细规定固定资产管理的程序、方法、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操作的可行性和可执行性,使事业单位能够顺利地执行和监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其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为了确保全员员工都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内容,事业单位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制度的宣传工作。这可以通过内部会议、通知公告、培训课程等方式来实现,以便让员工清楚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关注他们专业性的成长,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使其能够胜任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2]。
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应实现人才选拔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设定严格的选拔方案,选择品行端正、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专业岗位培训机制,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注重创新性队伍的建设,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依靠这样的方式,使得他们获得成长的平台,增强成就感。三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事业单位应注重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和学习活动,使得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断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管理要求。
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此环节,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的集中存储、查询、分析和共享,提高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结合自身实际业务情况,建立针对性强的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固定资产信息集中管理和维护。该系统应具备高效的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功能,能够满足各种资产管理的需求,不仅有查询的功能,还有分析的功能,继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在系统架构期间,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方案,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的配置和运行,以及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和管理。同时,还要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风险[3]。
其一,强化监督制度建设。明确监督的目标是确保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确定监督的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登记、维护和报废等环节。接下来,制定监督的方式和程序,例如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建立资产管理台账以及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操作规程等。其二,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机制。为激励事业单位更加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机制。将此机制与绩效考核系统关联起来,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来衡量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绩效水平。这样可以激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从业人员的参与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查处和整改。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查处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应立即启动整改程序,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和解决。对于严重违规行为或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该问责的要问责,切实采取措施去优化。通过加强问题的查处和整改工作,据此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益不断发挥出来[4]。
综上所述,在社会服务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要能够高度关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的构建,正确审视当前在此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且找到在此环节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也可能是人员配置的问题,还可能是监督机制的问题,对此要能够理性审视,继而可以不断地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优化思想融入进去,由此保证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