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政豪 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产业规模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融资筹资难,资金回笼慢,管理复杂多变,市场金融风险大等问题也愈发突出。为此,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遵循建筑行业市场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既是查找体制机制短板夯实财务管理基础、降低经营管理运行成本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建筑施工企业金融市场环境安全、防范财务管理风险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为促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建筑施工企业在构建经营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衍生出了直接经营、内部承包制、挂靠等多种建筑经营模式,为实现行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其中,直营模式就是直接管理模式的简称,也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主流模式。此种模式强调施工企业管理层处在工程建设项目预算、材料采购、资金使用、成本筹划中的核心地位。内部经营承包制,则通过施工企业与工程项目经理签订承包协议、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下的工程管理,突出“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经营特点。挂靠模式的应用要十分慎重,强调必须以满足实务意义上的“合法的挂靠”为前提,只有满足“完全具备建筑施工的实力、只是没有取得相应建筑施工资质”的评判选择标准,才能借用有资质的企业去承包工程。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划分确定经营模式,目的是对项目成本和项目利润进行管控。直营项目经营模式实施对收入、成本、费用的全面管控;内部经营承包合法模式注重对收款、税费、利润实施管控。由此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重点就是对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归纳,进而对施工企业实施整体经营控制[1]。
如前所述,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为建筑施工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首先,财务管理必须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际,针对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大的现状,将主要精力放在确保投资环境安全平稳运行上。其次,财务管理要根据工程施工概况精准计算收入额、垫付资金的范围数量,从市政基础建设、民居工程项目,基建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大、周期长、机器设备多、材料消耗大、需要施工企业先期垫资的实际出发,防范工程项目完工后在收入确认存在争议、回收款不能及时将资金回笼到位的风险。最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要把握行业特性,抓住建筑材料、劳动资源、管理费用投入额度大的关键,借助单独核算工程项目进行相关费用处理,实现收入费用按照配比标准定期归集。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要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财务核算,准确了解固定资产利用率差异,正确区分机械设备与折旧费用的区别,为实现建筑施工企业预期效益提供支撑[2]。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防范的意识不强,产生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时期企业面临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认识不足,思想认识上缺乏风险防控意识,相关人员缺少相应的岗位职责能力,难以处理施工企业项目流动性大、覆盖范围广、工程风险难以防范的现实问题,导致财务风险防范流于形式被动应付。二是对当前基建市场招标投标运作不规范、工程前期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诱发风险的警觉性不高,对不履行合同条款、不按规定支付工程款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追缴手段,导致资金回笼缓慢、流转周期长,造成拖欠人工劳务费、材料付款滞后等问题。三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到位,难以将依法治企业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全过程,由此产生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对维护施工企业资金安全造成不利影响[3]。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产生的漏洞及风险主要表现:一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无序过程混乱。比如,施工组织管理缺乏明确的会计预算指标做指引,传统粗放式经营管理对盈亏情况难以把控,造成预算成本缺乏精准管理,对企业的工程利润、预期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二是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理念陈旧,经营决策中存在盲目投资的短期行为,过量进行材料采购、无计划引进机械设备,影响企业货币资金期限利益,造成资源积压浪费降低了资金周转利用率。三是施工企业内控能力不强、制度建设不完善,资金支付审批缺乏监管机制,工程项目建设出现问题难以实施责任追究问责,工程款项烂尾、不能及时回收、形成呆账坏账等几率增加。
施工企业管理创新不足,财务管理没有完全融入市场金融环境之中。一是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防范力度不够,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和监控体系,长期存在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制度建设缺失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严重威胁到企业的财务环境安全。二是企业缺乏严格的绩效考核手段,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防范漠不关心,对风险识别防范预判缺乏必要的理论认识和专业能力,一旦出现金融市场环境风险手足无措,往往使小的影响酿成大的损失[4]。
建筑市场在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外包业务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加剧了风险产生的可能。一是基建市场在招标环节对外包市场管控不严、市场监管不力,导致违法转包、变相分包等市场乱象屡禁不止。二是对参与工程建设挂靠队伍的管理混乱,导致资质弄虚作假、业绩蒙混过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成为常态,外包业务产生风险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三是选择外包队伍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工程合同缺乏法律支撑、预算决算条款不清晰、劳动资源投入配置不合理,导致资金闲置损耗企业财务利润,同时埋下法律纠纷的隐患。
毋庸置疑,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增多、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一方面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量更加饱满、发挥作用空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施工建筑施工企业面对的市场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为依托,将包括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在内的所有管理工作纳入制度体系管理的范围之中。一是以强化领导班子和管理层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为重点,将严格的工程管理体制、项目建设运行制度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从工程建设实际入手将风险管控渗透到工程进度、质量管理、安全防范全过程。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实行质量工程终身负责制,杜绝生产经营管理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现象,避免因风险管理不当对企业名誉、经济和形象上造成损失[5]。二是将税务筹划风险意识贯穿于经营管理始终,针对施工企业开票额度大的实际,明确财务人员职责,开展成本核算管理,严禁伪造劳务成本、虚列核算材料、编造工程成本等违法问题,保持财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三是构建规范的财务管理框架,对工程建设材料、人工比例利用空间做出精准防控,合理制定资金支出使用计划,及时做出垫资及资金缺口等财务预警,防范垫资周期长导致的永久工程项目亏损。同时,施工企业要安排专门力量加强对债务清欠实务的研究,为及时收回欠款、保证金及工程尾款提供法律支持。
施工企业要按照网络时代财务数据控制要求,依托大数据技术、借助信息化建设,为风险防范提供支持。一是按照创新财务管理的新形势要求,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在经营模式、办公环境、财务软件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与补充,借助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填补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方面的缺失与空白,以此推进财务业务流程标准化进程,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内外部数据应用交汇利用率创造条件。二是按照我国《会计法》关于会计核算制度的原则规定,建立完整统一的会计账簿,合理进行会计科目设置,实现对核算工作信息化、统一化、规范化管理,形成建筑项目财务风险控制规范化管理体系。三是借助财务管理信息软件进行全面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提高财务信息分析的深度、拓展分析的广度,打造施工企业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数据链,充分利用财务历史数据、挖掘数据内在价值规律、构建完整统一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施工企业要以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提升财务管理专业素质,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是组织财务管理所有从业人员树立坚守职业底线责任意识,将诚信服务、真实报账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提升法律意识、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是以国家出台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为指引,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进取状态,全面掌握大数据背景下财会技能,增强财务风险管理及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先进技术为引领创新财会理念,夯实财会管理风险防范的工作基础。三是熟悉国家相关施工行业的制度法规,掌握先进的行业财会管理方法,提高施工企业财会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开展财务风险点、风险源排查,加大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力度,为加强项目成本控制、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制、规避财务风险提供人力组织保障[6]。
建筑施工企业为确保财务风险管理防范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以降低相关风险隐患发生率为工作目标。一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机构,完善以内控制度为核心的财会制度,结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增强内部审计成效,从源头铲除滋生财务管理风险的腐败土壤。二是企业要建立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设置风险管控部门,落实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提高财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使企业所有工作在长远发展战略指导下,畅通财务风险防控信息反馈渠道,为精准实施的各项防范措施扫清障碍。三是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财务管理要明确“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克服施工收款、支付简单重复的经营模式,从工程招投标开始就要对甲方的信用条件、管理风格进行调研摸底,充分了解合作方付款方式、弄清有无不良欠债记录,对未来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做出精准判断。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是否垫资以及垫资数额大小,分析判断项目建设的可能性,避免工程建设开工后垫资过多、占投标总额比例过大,引发后续工程拨款滞后产生“烂尾”工程,消除盲目投标造成项目亏损的严重后果。
施工企业要想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实现预期经济效益、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必须以建立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为根本保障。一是要结合新时期建筑行业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电信诈骗、黑客入侵、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的实际,建立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相适应的预警机制,重点对财务数据、经营过程及产生的财务管理效果进行评估,为施工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要以财务管理框架为基础,将包括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组织管理在内的所有管理要素纳入风险预警监控范围,将营运能力、债务能力、盈利能力作为预警防范的中心内容。借助先进的预警平台及时分析发现潜在风险、弥补修复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缺陷漏洞,突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针对性。三是严格审核外包企业资质,将工作能力、信誉等级、资质水平作为衡量评判标准,避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违法转包、无序分包等不良行为。四是要加强对物资供应商的审核,将财务风险控制与材料采购紧密结合,从严把材料质量关入手,对混凝土、钢筋、水泥、砂石、大型预制构件等建筑材料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合理缩短建设工期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供应商是否具有开出可抵增值税发票的能力,将采购过程中供应商报价是否包含含税价格作为价格比较的重要参考,借助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合理的竞价折算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综上所述,新形势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风险防范,要坚持以加强财务管理风险体制机制建设为根本,发挥网络数据技术优势,加速财务风险控制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打造复合型财会管理高素质团队,营造财务风险防范管理良好氛围等有效措施,真正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实现施工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